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出口优惠政策

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出口优惠政策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还没有丧失。

五、结论和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中国的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主要还是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是资本密集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转变。但是对此我们也不能估计过高,因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真正转变了,由于中国一半以上的出口是加工出口,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是加工装配出口的,那么很可能它在中国的生产过程还是劳动相对密集的。

第二,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处于低位的。尽管出口单位价值水平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远慢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慢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更慢于中国的进口单位价值,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无论是与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相比,还是与中国自己的进口产品相比,相对价格都是下降的。

第三,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劳动力成本应该对出口价格、从而对出口和贸易顺差有比较大的影响。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不断下降的,这并不是因为工资没有上升,而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快。这使得单位劳动成本在过去的3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简单的回归分析也显示,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比汇率和出口退税对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影响更大。

(二)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还没有丧失。在比较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变,其他优势还没有确立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仍然是中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法宝。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要维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不是说不让工资上涨,而是要使工资的增长不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当然,在特定时期,为了解决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让工资有较快的增长是可以的,但是长期来看,工资的增长不应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时候,政策重点不应是抑制工资的上升,而应当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第二,如果政府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则可以在收入分配格局中,提高劳动收入的比例,降低其他要素收入的比例,使总成本不变。国家应当让市场力量决定初次分配,尽可能地抑制垄断势力的作用;而在再分配时利用政策手段改善劳动者的收入。如果政府为了缩小收入差距而提高劳动者收入,但不降低其他要素收入的比例,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必然上升。

第三,要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保持和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业升级,促使比较优势尽快转变。但是总体上,技术进步的重点应当放在现有产业的提升上。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当然应当有若干个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但是在总体技术水平还较低,劳动者素质还不高的情况下,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培训现有劳动者的技能技艺,提高他们的素质可能是更重要、更迫切的。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产业的技术水平上去了,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Batra,Amita and Zeba Khan,“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An Analysis for India and China”,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168,2005

[2] Busse,Matthias,“Do Labour Standards Affect Comparative Advantage?Evidence for Labour-intensive Goods”,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Discussion Paper,No.0142,2001

[3] Harrigan,James and Haiyan Deng,“China's Lo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NBER Working Paper No.13963,2008

[4] 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No.22,pp.139 191,1954

[5] 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5).25—35页

[6] 冯冰.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升级.中国合作经济.2006年4期.56—57页

[7]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及其要素禀赋特征分析.商业经济.2009(4).53—59页

[8] 何为.从劳动力成本角度看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亚太经济.2001年(3).52—53页

[9] 李伟.中国劳动成本研究——与美国、韩国、印度的比较.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3

[10] 徐同道.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7).81—83页

[11] 张卫军.中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及其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9

[12] 张亚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探析.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

[13] 张玉倩,杨莉.中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经济论坛.2007(14).38—39页

【注释】

[1]本课题由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于2010年7月。

[2]在SITC一位数分类中,SITC0为食品及食用活牲畜,SITC1是饮料和烟草,SITC2是未加工的原料(非食用、非燃料),SITC3是矿物燃料、润滑剂及相关材料,SITC4是动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蜂蜡,SITC5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是制成品(以材料划分的),SITC7是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是杂项制品,SITC9是其他未分类商品。

[3]这里是简单的回归分析。为了更好地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能够考虑到动态因果关系,我们另外用VAR模型做了检验。该模型比较复杂一些,但基本结论是一致的。

[4]见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0,第231页。

[5]由于篇幅和资料所限,我们没有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进行分析。但是一般而言,对制成品的需求弹性会大于1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