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一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规划实施至今,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规划的主要调控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十一五”期间的净出口率基本超过“十五”末期水平。从“十一五”前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速的下滑,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源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多重失衡。

一、“十一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接近四年的时间。回顾和总结“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清楚认识下一个五年规划,科学预测“十二五”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等重要指标均已位居世界前列。“十五”末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三倍多。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300670亿元人民币,约合43334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见图1)。扣除价格因素,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3 000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008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元大关,刷新了近十年来的历史高位。同时,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到2.5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占到第二位。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快速增长,2008年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均额突破923.95亿美元,从1993年起已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顺差,推动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上升到1.95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19.2%,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一数字仍然超过20%。从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来看,中国已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img3

图1 2008年世界前十大经济体经济总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二)“十一五”前期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十一五”规划实施至今,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规划的主要调控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速度前高后低

“十一五”前期,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自2003年开始的快速增长势头,而且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2007年,宏观经济增速更是达到13.0%,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回调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全年经济增速回落到9%。政府迅速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危机,经济急剧下跌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见图2)。

img4

图2 2001~2008年GDP总量及GDP同比增速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考虑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预计要完全走出金融危机还需要一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初步预计2009和2010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8.5%和10%,比“十一五”前三年的增速要明显放缓。

2.物价总水平剧烈波动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受农产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推动,2007年初开始CPI指数呈加速上涨趋势,CPI涨幅连续八个月超过我国3%的警戒线,2008年2月更是达到惊人的8.7%。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大,在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下降的同时,CPI增速也呈现出急剧回落的态势,2009年1月后CPI更是持续数月负增长(见图3)。但是,考虑到国内宽裕的流动性、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国际“输入型”通胀等因素,未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

img5

图3 2006~2009年CP1月度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3.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均衡性在“十一五”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投资率从“十五”末期开始逐年小幅下降,2008年受大规模政府投资影响,投资率出现回升并超过2005年水平。“十一五”期间的净出口率基本超过“十五”末期水平。与此对应,消费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还包括13%左右的政府消费部分。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必然导致内外经济失衡(见图4)。

img6

图4 2001~2008年经济结构三大需求构成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4.产业结构出现反向调整现象

“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三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增快,但是从GDP占比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占主导。相比“十五”末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1%的水平,第二产业占比反而上升了1%至48.6%。第二产业的比重不降反升,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呈现反向调整态势。

5.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未明显改观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至今为止,这项战略在现实中推进的效果并不明显。无论是从各地区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还是从各地区人均GDP对比来看,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差距相比“十五”末期没有出现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失衡现象(见表1)。

表1 2005~2008年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对比表

img7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6.城乡收入差距实际在扩大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是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2008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绝对差距更是突破万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见表2)。

表2 2005~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对照表

img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从“十一五”前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速的下滑,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源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多重失衡。根据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两会”的概括,即“中国经济存在的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