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经营和其他特殊业务分析

跨国经营和其他特殊业务分析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跨国经营报告分析,是指公司跨国经营时其国(境)外子公司按所在国会计政策编制财务报告,分析母公司财务报告时就需要涉及子公司财务报告,其实质也就是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报告。跨国经营报告分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例如,英国公司法要求应以“真实和公允的观点”编制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说明的是,目前跨国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权威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

第三节 跨国经营和其他特殊业务分析

一、跨国经营报告分析

(一)国际财务报告模式分析

所谓跨国经营报告分析,是指公司跨国经营时其国(境)外子公司按所在国会计政策编制财务报告,分析母公司财务报告时就需要涉及子公司财务报告,其实质也就是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报告。跨国经营报告分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析时,首先必须了解跨国业务所在国的会计模式,掌握按该模式会计政策编制的财务报表及其披露形式;其次必须将跨国业务财务报告的重要数据,按母公司会计政策在工作底表上进行调整;最后对调整后的、与母公司会计政策等值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国际财务报告模式有许多。会计报告模式与经济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人们的习惯、文化和价值观念密切联系。日本、欧洲经济模式强调雇主与职工利益的“平衡”,通过雇主与职工的合作,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这种模式偏重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强调社会福利的重要性,希望能实现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完美结合”。但是,日本、欧洲模式被指责为劳动力市场僵化,政府管制过于严格,经济缺乏活力。美国经济模式强调个人成功至上、自由竞争和追求最大限度经济利益,首席执行官(CEO)制度,将传统董事长与总经理职能合二为一,提高了企业决策效率;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被视作美国新经济崛起的奥秘之一。但是,新世纪以来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做假账,人们认为股票期权是会计造假的一个诱因;CEO制度使其权力膨胀,一些CEO“花账”报得“无法无天”,让投资者“吃足豆腐”,美国模式同样受到人们质疑。应该说,不同经济模式都有其生命力,但也都有局限性,它们都须要不断完善,并找到符合各自历史、文化传统、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在经济模式制约下,会计模式也有相似之处。国际会计模式,归根结底“极端”模式只有两种:一是法律适用模式,二是公平交易模式。

在法律适用模式下,这些国家证券市场往往不发达,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公司编制财务报告必须考虑更多的法规要求,而不顾及法规与经营现实的冲突。它往往强调以下要求:(1)债权人权益高于股东权益,资产计价主张稳健原则并有建立各种“秘密准备”的倾向。(2)确认应付税款负债,“超额”计提折旧和备抵,低估资产,增加对资产计价、收入与费用计量以及在财务报表中详细披露的程度。在这种模式下,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更多的是为符合国家财政税务当局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满足其他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由于编制财务报表必须遵循法规,而不是真实与公允的原则,使得有些国家CPA独立审计流于形式。例如,法国其传统会计原则和方法必须遵守国家税法,当前会计立法依据主要来源还是公司法和商事法。又如,德国会计模式,也是服从于法律的典型。

在公平交易模式下,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基本原则是应对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予以真实、明晰的表述。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除日本是明显的特例外,经营性金融活动突出的重点是股东权益而不是债权人权益,公司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股票价值最大化。它要求企业必须按公认会计原则,而不是依据法律规定、税收要求,进行客观、公允地披露企业经营业绩。这样股东、投资者可利用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进行有效股权投资决策。公平交易观强调财务报告信息应首先向股东投资者披露。例如,英国公司法要求应以“真实和公允的观点”编制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又如,美国会计源于英国会计,但它更有自己特色。美国模式是在SEC支持和制约下,根据FASB制定的US GAAP编制财务报告。该模式主要维护投资者权益,按公认会计准则全面披露会计信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证券交易全球化,要求国际会计协调发展,当前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已越来越模糊。通过IFRS与美国GAAP的趋同,世界资本市场将运用一套投资者能信任的全球会计准则。

(二)跨国经营报告的分析

1.分析会计政策差异和差异调整。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报告,首先,应了解上述会计模式的差异,法规和会计准则对报告要求的差异,以及确认和计量上的差异;然后,需要按母公司所在国的会计政策、准则和制度及功能性货币,在工作底表上对国外子公司财务报告有关差异进行调整。

调整差异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实质重于形式。跨国经营业务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不是依据子公司所在国的法规,而是按商业惯例进行会计调整处理,将国外子公司重要数据调整为符合母公司会计政策的等值数据。(2)重要性原则。按重要性原则对那些影响评价或决策的项目予以调整揭示,以降低重新调整编表的费用。(3)谨慎性原则。按谨慎原则说明财务报告分析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2.损益项目调整分析。调整损益项目应根据实际分析需要来确定,防止形式上肤浅的协调,一般主要调整损益项目,在工作底表上调整的次序如下:(1)将国外子公司财务报告上净利润调整为税前利润,以剔除所在国所得税法的影响;(2)将税前利润调整为扣除利息费用、流转税负、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和计提各项准备前的会计收益额,以剔除所在国会计政策的影响;(3)将第(2)项计算结果调整为按母公司会计政策计算的相应状况的预计会计收益额,并按母公司会计政策提取、摊销费用、计提折旧和各项减值准备,计算得出税前利润;(4)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根据母公司所在国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得出净利润。有了获得经过调整的跨国业务净利润信息后,接下去就可采用如同前述各章阐述的分析方法进行各种财务指标分析。

必须说明的是,目前跨国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权威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有专家认为,按重要性程度排列,判断盈利能力前10项比率如下: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利润、税前权益报酬率、税前利润、税后资产报酬率、税后总投资报酬率、税前总投资报酬率、营业杠杆、息税前资产报酬率。判断公司偿债能力前10项比率如下:固定负债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负债与权益比率、财务杠杆程度、长期负债与总资产比率、总负债与总资产比率、总权益与总资产比率、普通股股权投资与总投资比率、现金流量与长期负债到期额比率、总债务与净营运资本比率。还有的专家则认为,最重要的10项财务比率,其中反映偿债能力分别是流动比率、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反映盈利能力:每股收益,税后权益报酬率,税后边际净利润,税前边际净利润,税后投资总额报酬率,税后资产报酬率。因此,分析跨国业务报告时应考虑经营业务所在国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公司战略等因素,将需要评估的指标与行业平均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二、或有事项报告分析

(一)或有事项及其可能性判断

或有事项报告属于企业特殊财务业务报告,它是指企业对其或有事项进行财务会计处理,包括因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处理和信息披露报告。或有事项,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企业常见或有事项有:(1)票据贴现是指公司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付款人或承兑人到期如不支付票款,便负有连带清偿责任,形成一项或有事项。(2)未决诉讼是指如有尚未正式定论的正在诉讼中的法律事项,则可能使公司承担败诉时的经济赔偿责任,这种可能发生的赔偿是一种或有事项。(3)未决仲裁是指尚未判决的仲裁,如公司与税务机关在纳税金额上存在意见分歧时,则尚未定论补交、追加的纳税金额便是一项或有事项。(4)产品质量担保是指出售耐用产品时,对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保证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保修或退换。公司为履行这种产品质量担保而承担的经济责任便构成了一项或有事项。(5)债务担保是指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当被担保方到期无力还款,则担保方公司将负连带责任,形成一项或有事项。(6)特殊购买合同是指非同一般、性质特殊、金额较大的未执行的购买合同,如大批量的巨额购货合同、巨额广告合同、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合同等,这些合同在未执行前是一项或有事项。尤其当合同约定的未来购买价格高于资产负债表日市价时,这种不正常情况下的购买约定会使公司或有负债较大地超出未来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格,从而会影响公司正常的营运资金周转

(二)或有事项的披露

企业或有事项应披露以下信息:(1)因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的披露。对于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预计负债”项目反映,并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2)或有负债的披露。对于应予披露的或有负债,应分类披露如下内容: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获得补偿的可能性。(3)或有资产的披露。或有资产一般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如果能预计其产生的财务影响,还应作相应披露。

(三)或有事项报告分析

或有事项报告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预计负债。分析时可参考报表上披露的预计负债信息,同时应分析企业是否已为未来这项预计负债作好现金流量的准备。(2)推测判断。或有事项形成的损失其有关信息应该是对称的,如企业为借款人提供债务担保,当借款人无力偿债时企业负有连带偿债责任,于是分析企业或有负债时就可通过分析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偿债能力来进行推测判断。如果借款人财务已发生严重困难,则债务担保上或有损失发生可能性就很大,损失金额也是可以分析估计的,一般就是借款人的借款额。但是,如果面临担保“黑洞”的话,分析就不那么简单了。如企业相互担保,甚至达到十几家企业连环担保的程度,那么只要其中一家“倒下”,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其他企业均无法幸免、相继遭殃。(3)“账面”利润。当企业前期多计提预计负债,或有损失本期实际发生时,因实际损失小于计提的损失或费用,冲转多计提数额使“账面”利润增加,但此时并没有产生现金流量。分析时,应注意这种无含金量的“账面”利润。从债权人和投资者获取现金流量上说,其真正价值几乎等于零。(4)税务处理。从税收上说,或有事项是一项结果尚未最终确定的事项,企业虽然按会计准则规定确认或有损失时将费用已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并没有认可这项或有损失,在计算应税利润时还是要将其调整、增加应税利润。换言之,或有损失在未真正实现前是不能作为税前扣除项目进行税前扣除的。

三、分部报告分析

(一)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要求

分部报告的编报,应根据控股集团公司或企业编制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进行编报。编报时存在一种假定,即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在编制合并报表或整个企业财务报表时选用的会计政策,是认为最适合于外部财务报告目的的会计政策。由于报告分部信息目的是在于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企业,并对其作出决策有用的判断,因此要求企业在编制分部报告时可采用董事会和管理层选用的会计政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合并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或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一定应运用于报告分部。

对于在整个企业层次上运用特定会计政策详细计算出来的结果,如果存在合理分配基础,应分配给各分部。例如,养老金计算通常是就整个企业进行的,而整个企业数据可根据各分部薪金和人事统计数据分配给各分部。根据《分部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应披露分部会计政策。分部会计政策是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财务报表时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与分部报告特别相关的会计政策。与分部报告特别相关的会计政策包括分部的确定、分部间转移价格的确定方法,以及将收入和费用分配给分部的基础等。

(二)分部报告分析

控股集团企业通过合并财务报表,综合反映其经济实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对报表使用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企业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经济实体,合并报表无法反映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及经营风险等情况。当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时,合并报表事实上掩盖了不少具有重要决策价值的信息。通过分析分部报告信息,有利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以及企业各分部与总部的风险。例如,企业持续的盈利能力是否主要依赖于某地区或某一特定业务,这些地区或特定业务未来成长性如何,是否有外汇风险、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等因素,这些方面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是非常有用的。

分析分部报告时,应充分掌握报告分部所处地区、行业的经营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以及政治背景、地理经济环境等有关情况,从而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具体说,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分析分部报告:(1)确定控股公司内部与其外部销售之间的关系,了解集团公司各分部单位对其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评价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分析控股公司未来营业收入的成长性。(2)确定各分部对外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分析它们对控股公司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影响程度,评价各分部单位在控股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3)确定各分部的销售水平、利润水平及其有关财务指标的增长水平,分析它们对控股公司相关指标增长变动的影响。(4)确定各分部单位的利润率和投资报酬率,分析各分部单位对控股公司利润率和投资报酬率的影响,评价控股公司是否有效分配公司资源。(5)计算各分部单位有关财务指标,分析控股公司对各分部单位的投资变化规律、各分部单位的资产变动情况,判断哪些分部单位受到特别扶持,分析这些分部单位是否具有成长性,对其投资是否正确、合理。(6)确定各分部单位资产周转率,分析各分部单位资产利用效率及其对分部单位投资报酬率的影响程度,判断分部单位投资报酬率的合理性,并确定各分部单位资产利用效率对控股公司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

分析分部报告时还应结合有关目标指标进行评价,评估控股公司在战略管理、目标计划执行方面的情况。此外,还应结合相关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外汇市场汇率变化趋势、国内外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国内外有关政治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些因素对公司以及分部的经营业绩、战略规划、未来发展的影响,预测可能会发生的机遇。

四、中期财务报告分析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附注至少应包括下列信息:(1)中期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上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的声明。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应当说明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原因及其影响数;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应当说明原因。(2)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数;影响数不能确定的,应说明原因。(3)前期差错的性质及其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应说明原因。(4)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特征。(5)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发生变化的情况;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的,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6)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7)对性质特别或者金额异常的财务报表项目的说明。(8)证券发行、回购和偿还情况。(9)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的情况,包括在中期内实施的利润分配和已提出或者已批准但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情况。(1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规定应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应披露主要报告形式的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11)中期资产负债表日至中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非调整事项。(12)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所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变化情况。(13)企业结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合并,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买或者处置,终止经营等。(14)其他重大交易或者事项,包括重大的长期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取得情况、重大的研究和开发支出、重大的资产减值损失情况等。

(二)中期财务报告分析

企业按准则要求披露及时可靠的中期报告,可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人士了解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中期报告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分析中期报告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于是就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独立观,二是一体观。

独立观认为,中期报告目的是为了反映特定期间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中期应视作一个独立会计期间,性质与年度一样。这样,要求编制中期报告时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会计估计、递延和应计项目处理等均应采用与年报相一致的会计政策,无须考虑有关费用在不同中期分配的均衡化问题。在这种方法下,中期报告披露信息能较真实反映企业中期业绩,企业“内部人”不易进行盈利调控,但它会使得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各个中期报告收益变动较大,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业绩正确预测和分析。

一体观认为,中期报告目的在于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帮助其预测企业年度内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应把中期报告视为会计年度的一部分。在编制中报时,会计估计、递延和应计项目的确定与处理要考虑年度后续期间经营情况,有关成本费用也应按一定比例在年度内各中期进行分配。在这种方法下,中期报告披露的信息可使收入与费用配比合理,避免各中期收益非正常波动,为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未来分析提供更具相关性和预测性的信息。但是,这种对中期收益的平滑性处理,客观上为企业“内部人”调控盈利水平利润提供了方便,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中期报告实务中,世界各国大多是两者综合使用的。分析时应注意,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的企业,如农牧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如榨糖厂,旅游企业如海滨浴场,某些商业零售企业如服装商场等,其季节性收入与成本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应注意分析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处理情况,如果企业会计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中期报告信息分析质量。企业如果人为地平滑各期收入,使得信息不具有预测价值,甚至可能对财务报告分析者造成误导。IAS 34指出,如果在企业财务年度期末预计或递延财务年度内季节性、周期性或偶然性收入不合适的话,则在中期报告日也不应预计或递延这些收入,即这些收入还是应于发生当时予以确认,不要平滑处理。为消除季节性、偶然性因素对预测的影响,那些具有高度季节性收入的企业应对季节性活动实质予以披露,并补充提供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12个月的信息以及前一个12个月的比较信息。因此,分析时应关注这些比较信息的内容。

对于企业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如大修理费用、广告费等,由于在这部分费用处理上,企业有各自方法,分析时也应注意企业对这些费用的分配处理。再有,对于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处理,也应予以关注。IASB规定,中期确认和计量存货减值、重组或减值引起损失的会计处理原则,应与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采用的原则一致。它体现独立观的处理要求,即在年报和中报的编表日都要进行资产估价损失的确认。一体观也倾向于这种做法。

分析中期报告所采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一般与分析年度报告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使用中期报告信息资料必须更加慎重。在分析中期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是遵循重要性原则,其重要性程度判断是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往往须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判断;中期会计计量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中期报告信息数据往往采用过多估计,它反映的不是企业年度总体的信息,而是中期部分的、浓缩的,有的甚至是估计的财务会计信息。例如,企业通常在会计年末对存货进行全面、详细实地盘点,因此,年末存货可达到较为精确的计价。在中期期末,出于时间限制和成本效益的考虑,往往不会对存货进行全面、详细实地盘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期期末存货计价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估计。

此外,更应注意的是中期报告是没有经过CPA审计的。因此,分析中期报告时,首先应注意其披露的中期会计资料是否正确,是否按中期报告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其次,分析中往往还须要结合分析其年度财务报告,掌握该公司应采用的一贯性会计政策,判断其中期报告是否依旧保持会计政策的连续性;联系公司上一年度年报中披露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预计负债、会计调整等信息,结合中期报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按一般年度报告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