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政府预算不再是机密

当政府预算不再是机密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向人大提交审议的预算草案,大都印有“机密”两个字。这样做,既落实了公众的知情权,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也是政府预算科学性和预算执行有效性的可靠保证,一举多赢。当预算不再是秘密,政府执政水平就要直面考验。报道说,四川“两会”期间,省人大常委会为人大代表提供了一份辅导材料,指导代表如何审查监督政府的预算草案,说明人大代表议决预算的能力有待提高。当预算不再是机密,轻视监督审议的社会心理遇到挑战。

案例11.2 当政府预算不再是机密

政府向人大提交审议的预算草案,大都印有“机密”两个字。近有报道称,四川省政府2005年向人大提交的草案,删掉了这两个字。

有个经济学家说,要想了解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干了些什么,在未来的一年里要干些什么,看一下政府的财政预算就够了。将政府预算公之于众,实际上就是政府向公众如实汇报把纳税人的钱花到了哪里、怎么花的、成效怎样。按说,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由人大审议监督,这在《宪法》、《预算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但常见的情况却是,预算报告就那么薄薄几页纸,审议过程鲜有争议,审议监督往往是程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四川此次将省财政预算以及42个部门的预算拿到“两会”上,大到上千万的项目投资,小到房租、印刷费这样的零碎开销,都公开接受审议,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样做,既落实了公众的知情权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也是政府预算科学性和预算执行有效性的可靠保证,一举多赢。

当预算不再是秘密,政府执政水平就要直面考验。预算既是政府的行为打算,也是一种对公众的承诺,它一旦由人大审议通过,就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刚性契约,它在告诉公众要做什么的同时,也就是告诉公众它不能做什么,是执政者与监督者共同制定的政府行为界限,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就是政府权力有限。但是,权力有限并不意味着能力有限,执政水平与监督水平是成正比的,依靠法律限制政府权力,依靠法律剔除那些率性而为、任意发挥的超越预算行为,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际上就是对政府权威、政府施政能力的强化。

当预算不再是机密,人大监督能力也要直面考验。能看懂预算,准确把握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把握预算数字背后的政策取向,是人大代表必备的本领。政府预算涉及范围非常广,专业性很强,人大代表各有所专,有不懂的地方很正常,但如果只能糊里糊涂当“点头先生”、“摇头婆婆”,即便是预算公开了,代表公众审议监督的责任也难以落实到位。报道说,四川“两会”期间,省人大常委会为人大代表提供了一份辅导材料,指导代表如何审查监督政府的预算草案,说明人大代表议决预算的能力有待提高。

当预算不再是机密,轻视监督审议的社会心理遇到挑战。对预算实施监督审议,存在着一种理论假设,即执政者的道德宣示并不能保证执政行为的合法有效性,有效的监督是以假设权力有可能被滥用为前提的。这样一种冷冰冰的预设,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人们往往会由于彼此政治意愿的一致性形成“正义默契”,加上有“几套班子共同奋斗”的工作机制,弱化了对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将监督审议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场。有这样的心理存在,不论预算公开的程度有多高,监督审议的作用也难以显现。

当预算走进阳光,种种相关问题也进入了人们思索的视野。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审议监督将获得更大成效,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执政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资料来源

大众日报》,2005年1月27日第四版

讨论题

1.看到以上资料你有何感想?

2.怎样理解对预算报告的审议监督往往是程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3.要真正实现预算公开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4.你认为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是否符合公开性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