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似是而非但必须区分的概念和定义

似是而非但必须区分的概念和定义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一直以来所有的官方和非官方说法,都笼统地把“大小非”这个概念套用到从证券市场设立以来直至今日的所有没能上市公开流通的股份身上。这是证券市场上有关“大小非”问题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要讨论和研究“大小非”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定义“大小非”的概念。“大小非”究竟是一个单独的概念,还是一个被包括在限售股中的一个群体?这是解决目前市场模糊认识和迷乱应对措施的前提。

一、似是而非但必须区分的概念和定义

“大小非”在市场上已经说了好几年,有人说它是压垮证券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有人说它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更有一种官方说法认为“大小非”减持行为并非导致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也不是股改后遗症(4)。但是,一直以来所有的官方和非官方说法,都笼统地把“大小非”(或“大小非”在内的限售股)这个概念套用到从证券市场设立以来直至今日的所有没能上市公开流通的股份身上。对于证券市场上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和存在的非流通股,被称之为“非流通股”“大小非”“限售股”“股改限售股”“新股发行限售股”……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和媒体的民间讨论中,不断随意变换和使用以上各种概念,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它们在证券市场上应有的界限、定义和概念的准确界定。这是证券市场上有关“大小非”问题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要讨论和研究“大小非”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定义“大小非”的概念。“大小非”究竟是一个单独的概念,还是一个被包括在限售股中的一个群体?它的形成、涵盖范围、真实数量、变化的前景……都是必须在讨论之前界定清楚,在提出对策方案中有明确的边界。

实际上,对于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没能上市公开流通的股份,应该从中建立起两个无法相互替代的不同概念,并对此作明确的区分。

而要准确界定这两个概念,前提就是按照中国证监会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所给出的标准,以“新老划断”作为分界:

2006年6月19日“新老划断”之前所存在的没能上市公开流通的股份,通过股改而陆续上市的可以按历史惯例称之为“非流通股”。其中占总股本5%以上的简称为“大非”,5%以下的简称为“小非”,两者合并被称为“大小非”。证监会2005年9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中规定,股改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在1年的锁定期满后,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换句话说,“大非”在股改后执行这种“锁一爬二”政策,36个月后,才可100%流通;“小非”在股改后只有1年的锁定期,在12个月后即可100%流通。

而2006年6月19日“新老划断”之后,新发行上市的公司所带来的尚未上市公开流通的股份,目前市场上更普遍地将它们称之为“流通权限售股票”,简称为“限售股”。其中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3年的锁定期,简称为“大限”;而如果在上市前12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锁定期仅为1年,简称为“小限”。两者合称为“大小限”。“限售股”将在公司上市之后的1~3年期间限制出售,过了1~3年的限售期,它们将自动解除禁止出售的限制。

“非流通股”在“股改”完成后、“限售股”在公司上市之后的1~3年期间都有一个出售权受限制的锁定期,在此期间,这部分股票在统计上归类于“非流通股”,过了锁定期,它们将自动解除禁止行使出售权的限制,这称之为“解禁”。目前在解禁之后这部分股票在统计上就归类于“流通股”了,而当它们在解禁之后首次通过证券市场出售从而实现真正的流通,这样的行为被称之为“减持”。

除了建立并准确定义“非流通股”和“限售股”这两个基本概念之外,对于“非流通股”和“限售股”两者之间所各自代表的市场意义、存在数量、进入市场流通的进程,应该有一个进一步明确的区分,并分别给予更细致的分析研究。这是解决目前市场模糊认识和迷乱应对措施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