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死了银行万岁

银行死了银行万岁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资产负债表两边的竞争已经上升。我认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和活期存款两项业务的传统银行确实在萎缩。因此,多样化的产品使得银行提供更及时的客户信息和客户对银行的监视信息。然而,在许多国家陈旧的管制保护了银行的垄断。银行可以进一步拓展新业务的渠道,这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的不确定性更强了。专利价值和经济租金消失和资产负债表中不断增长的不透明性大大提高了银行基金的成本。

银行死了!银行万岁!

Raghuram Rajan

根据很多研究,商业银行——接受活期存款、发放贷款的机构——已经超过了其有用期,处于终结点的衰落阶段。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份额已经急剧下降,从世纪转折时的70%下降到如今的30%左右(见图1)。美国银行公司债务的份额也从1979年的19.6%下降到1994年的14.5%。

img146

图1 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

银行资产负债表两边的竞争已经上升。一方的资产,商业票据和垃圾债券市场使得大公司可以不通过向银行借款而融资。负债方新技术的采用和管制放松给予客户更多的机会。不必在当地银行分支存款也不必通过银行支票账户支付,互助基金只需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提供同样的服务。

随着竞争的加剧,出现了巨大的银行合并的浪潮——虽然不总是生产能力过剩的标志。大银行(资产超过以1994年的美元价值衡量的1000亿)的资产份额已经从1979年的9%上升到1994年的19%。同一个时期,小银行(资产小于以1994年的美元价值衡量的1000亿)资产的份额已经从14%下降到7%。

考虑到这些变化,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合理的——商业银行停滞了?我认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和活期存款两项业务的传统银行确实在萎缩。但是如果将银行定义得更广,不是以其提供的产品而是以其功能来定义的话,银行还很繁荣。管制的放松和技术的变化使得银行应该重新考虑它们如何发挥作用。但是功能本身还是很重要的,宣布银行停滞还为时过早。相反,我们可能会看到新型种类的银行的涌现,也即文章的题目。

银行的传统功能

商业银行传统上提供短期贷款,比如信贷额度和透支。为存款者提供固定收益的即时取款和即时支付,与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无常无关。为什么信贷额度和活期存款由同一个机构提供呢?答案很简单:揭去产品种类的标志,可以发现共同的根本功能:保证资金一经要求马上满足。

银行可以通过储存同样的优先流动资产和机构性安排(中央银行和其他银行的限额)来满足借款者和存款者不可预期的需要。同时这些需要也可以互相抵消(借款者提取信用额度的时间不同于存款者),降低了银行必须保持的资金额度。

除了银行的流动性,这两种基本的产品也引起了其他的能力。消费者只有相信保证者一定会支付资金时才会支付保证费。因此,商业银行的信用声誉对借款者和存款者都很重要。

产品之间是互相促进的。银行需要获得关于借款者稳健状况的最新信息。产品互相补充:每一个自重的贷款者都会经过借款者的检查,在支付困难时及早向大的存款者发出警告信号。个人存款者也通过稳定的存款建立存款银行的信用历史。因此,多样化的产品使得银行提供更及时的客户信息和客户对银行的监视信息。

当然,政府也为银行提供了援助。典型的就是,政府保护银行免于存款竞争,使其优先进入支付体系。政府也为银行提供了明确和隐含的担保,使得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比其他任何机构更可靠的保证。因此,在股票市场不可靠的国家,银行是个人可以安全投资的主要渠道。当然,在一些国家这种福斯蒂娜交易的另一部分就是银行是政府的一个创造物,借款给享受政府支持的人,而收回不享受这种支持的人的借款。

什么发生了改变?

什么打破了这种平衡?第一就是信息技术革命。新的数据库和信息制造机构,比如信用评级机构和新闻服务,降低了银行比其他机构对于客户信息的优势。公司足够著名了,可以自行分析开拓市场。更快的数据处理使得市场本身的流动性更强,公司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这场革命也影响了个人客户。他们现在也有信用历史,可以带给潜在的借出者,自动出纳机器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银行当地分支的依赖。

信息技术革命给传统的银行客户带来选择服务者的机会。然而,在许多国家陈旧的管制保护了银行的垄断。一些大客户(和服务者)仅仅是回避这些管制,最终使得这些管制被撤销。例如,20世纪80年代早期,日本公司进入国内债券市场的权利受到严重限制,大公司开始开拓欧洲债券市场。面临着将最好的客户流失给外国承销商的风险,银行开始缓和,国内债券市场也更加自由了。

银行在反对其垄断是违反规定的过程中被分割了,从长远看,这种分割机会大于威胁。结果,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都放松了对银行的管制。放松管制有两个直接的负面效应。

信息革命引起了竞争,同时管制的放松消除了很多传统上有利于银行资本的经济租金。由于巨大的特许权价值,银行在经济中的风险曾是最稳健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没有其最好的客户的稳健了。

管制放松可能有一些更微妙但同等重要的效应。银行可以进一步拓展新业务的渠道,这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的不确定性更强了。1984年伊利诺大陆银行陷入困境,问题的源头是从俄克拉荷马州一个小银行借入的十几亿美元的能源贷款,这使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专利价值和经济租金消失和资产负债表中不断增长的不透明性大大提高了银行基金的成本。

银行如何回应这些改变

银行业整体重新思考了其相对优势所在,对于以上情况做出了反应。有三方面可以保证资金及时得到满足:首先就是贷款评价;第二是提供担保;第三就是提供资金。

因为银行在高质量贷款的评价上没有优势,所以其试图转向下品市场——从高质量的贷款转到信息集中的借款者,比如在所谓的中间市场中的中等公司。银行也意识到提供担保并不一定需要资金,因为经常不需要资金或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非银行渠道获得。只要有能力迅速补充资金就足够了。因此,银行可以利用其拥有很大的资产负债表的优势购销表外担保。

最后,不是将其宝贵的资金用于长期呆滞贷款,银行应该意识到满足担保其所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融资桥梁——当借款者需要资金,同时可以卖出贷款或者将贷款证券化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时,就可以在双方间建立桥梁了。

向担保转移的过程可以从美国商业票据的发展过程中看得很清楚。从1972年以来,商业票据市场价值占商业和工业银行贷款的百分比从23%上涨到1993年的92%。看起来银行正在将短期借款业务流失给商业票据市场。但是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可见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总是受到银行信用额度的支持。如果公司发现很难出售商业票据,备用额度就会缴款,使其可以偿付票据。

img147

银行重新成为焦点:德雷塞尔·布尔罕·兰伯特银行破产拍卖会上的讨价还价

因此,不是直接为这些业务融资,银行让投资者以商业票据的形式为企业融资,除非在最恶劣的情况下银行担保代为付款。然而,银行仍能够从商业票据的担保中获得担保费。一些人认为这些费用不必安排贷款本身获得收入少很多。

所有地方的商业银行重新成为焦点的证据来自于华尔街的德雷塞尔·布尔罕·兰伯特公司的灾难。1990年当德雷塞尔申请破产时,大的货币中心银行的股价惊人地上涨了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可比投资银行的股价只上涨了1.6个百分点。很显然,德雷塞尔更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而不是投资银行的。但是德雷塞尔到底做了什么?

实际上,Michael Milken建立了一个垃圾债券买者的网络,无论他发起什么交易,这些买者都接受。作为回报,他对借款者进行控制以确保买者不受损失。此外,如果某个特定的发行运行很差,他就会在今后的交易中让买者获得补偿。确保了募资能力,他就能向借款者担保即时融资——就是我认为银行所应做的。实际上,德雷塞尔在信中向处于敌意收购的公司董事会保证说很有信心可以为其收购筹集资金,这几乎就是一个贷款承诺,即便是一笔很大的款项。因此,当德雷塞尔破产时,难怪银行的股东会高兴了。

重新成为焦点的更多证据可见图2和图3。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已经从1980年的11%上升到1994年的25%。如果资本化并加入银行资产中(见图3),那么银行资产占所有金融机构资产的百分比就保持稳定了,这时金融资产增长为国内产品的一部分。美国对商业银行已过时的报道却是过分夸张的。

img148

图2 1980~1994年银行非利息收入比例

img149

图3 金融机构资产份额*

注:*商业银行资产包括非利息收入资本化信用

资料来源: James和Houston(1996)。

批发方

如果产品越来越表外化而不是表内化,那么不将其业务以资产类或负债类为基础进行归类是明智的。我发现将业务以指定客户为分类标准很有用。从批发业务方面看,客户是大公司,跟其他服务提供者相比,大银行就不存在对于其信誉很好的客户的信息优势了。但是即使这样,银行还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其和客户关系很紧密时。即使关于信用质量的信息随处可得,了解管理者的偏好,更重要的是相互信任,都是很少见的。

银行不能狭义地定义为提供资金的行业,也不能定义为提供担保,但是可以为策略问题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法来定义,银行利用其资产负债表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方法。就此而言,来自于银行关系的对客户资产的了解和信任非常重要。

与客户具有牢固关系的银行可以进一步去寻找特定的创新方法,利用最近的金融工程技术,来解决客户的问题。相反,客户有信心即使创新不起作用,或者整个的互相关联的金融市场都公开反对,他仍能够获得银行的支持。因此,关系和创新使得银行自己不同于原本应该极度竞争的、商品一样的市场。

零售方

零售业务方,竞争使得银行重新思考怎样发挥其核心功能。历史上,银行提供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既可以作为存款手段也可以用来支付。随着其他投资方式——比如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和债券互助基金——的开展,随着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越来越老道,银行对于投资者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当通信技术使得储蓄者和提供投资选择的机构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再重要时,情况尤其是这样。人们普遍认为,银行由于其砖和水泥(分支系统)而具有的优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历史上,银行也有支付和结算上的垄断,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这是很合理的。需要监管的实体少了,诈骗单位获得支付后会违约,从而导致支付系统崩溃的风险下降了。

然而,随着实时抵押支付系统的出现,机构需要提供支付抵押。它们不再能使系统陷入风险了,所以限制进入只需要监管机构的需求下降了。银行特权的最后一块阵地是否能持续下去不再清楚了。一些银行一直在重新思考它们的零售业务。消费者真的不再需要这样的产品——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他们要的是更方便的投资和支付方式。传统上,他们把当地的银行分支看成是惟一可投资和支付的地方。但是随着消费者选择方式的增多,银行要决定是加入这个范围试图使消费者进入电子商务,还是改变它在分支机构提供的产品。

为了理解电子商务带来的威胁,考虑由嘉信理财提供的服务。嘉信理财是美国第一个贴现经纪人公司,是最先允许顾客进行电子化交易的经纪人公司。它可以使公司投资于更广泛的股票和债券互助基金(不仅是嘉信理财管理的),也可以保持其支票账户。嘉信理财也为客户提供信息和价格服务。但是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所有客户交易的整体说明,描绘了其投资表现。

在一个电子世界里,顾客转到其他服务提供者的成本很低,嘉信理财已经达到了不可想像的境地;它通过两种方法把顾客锁住了:第一,消费者投资于一系列不是嘉信理财的基金,将其公布的报表和嘉信理财的报表合并会发生很大的成本。和嘉信理财的基金相比,很少有基金有足够的吸引力值得去投资。第二,消费者发现很难放弃嘉信理财,因为它们总是和通过嘉信理财得到的基金续约。其他的竞争者没有吸引力,除非能提供同样的基金范围。所以嘉信理财封闭了消费者,要把消费者转移给其他渴望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成本很高。即使是强大的富达在和嘉信理财的竞争中都甘拜下风,这表明了嘉信理财在市场中的地位。

然而,银行在寻找潜在消费者方面,与其他银行相比有两个重要的优势。愿意使用电子媒介来进行金融交易的人数还是很少的。当地的分支仍旧是最值得信任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直接的票据收讫。或许最重要的是人们不知道如何管理财务,不知道如何寻找可信的理财指导。

指导银行利用了这两个优势。它们提供和嘉信理财一样的服务,但是也给消费者值得信任的感觉,引导消费者走出金融谜团。这样银行可以吸引很多消费者。最终,消费者就会进行电子交易,但是银行就成为它们最显然的介入点。

这表明分支系统的砖和水泥还有很强的生命力。美国的银行分支机构从1984年到1994年上涨了24%。当然,一部分增长是在超市、商场等类似机构开的小分支机构。然而,关键的仍旧是人际关系。明尼阿波利斯的诺维斯特分公司就很强调分支机构。其执行总裁(CEO)说:“如果我们发行可比较产品,谁有竞争优势呢:是了解我们的人和在我们吃饭时从达拉斯打电话过来的人吗?”明尼阿波利斯的诺维斯特分公司的银行产品平均有3.8卖给消费者,而1.25~2.5卖给大银行。

更一般的情况

银行提供担保而不必提供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本身却不必提供该服务。在这两种情况下,银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交易的金融服务。

似乎将来最成功的银行就是利用技术和金融资本来为其人力资本创造的方案提供支持的银行,就是有能使得这些解决方案能在一个信任的环境中执行的良好的客户关系。

所有这些都指明银行业拥有专业的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有证据支持了这种观点。美国银行业的低技术员工(出纳、记录处理员、执行支持人员等等)从1983~1985年的60.6%下降到1993~1995年的52.5%。同一时间段,高技术金融管理者的比例从5.5%上升到10.1%。这不只是反映了低技术员工的改派。在此期间,只是以高低学历来雇用的比例也极大的降低了。

未 来

在这个新世界里,银行管理者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拥有技术和管制所创造的新机会,进入每一个开放的业务领域确实是一种诱惑。似乎每个银行都想成为全球化的银行,但是很多银行没有注意新业务给现存业务施加的成本——这成本往往很高。

首先,新业务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和工资结构。新的文化可能和现存业务(老套保守的贷款职员和轻率的投资银行家)的文化冲突,而且其工资结构可能造成嫉妒。这种方案似乎常常用提高工资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是最后却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高层管理必须理解新的业务并且有办法来施加控制。现存的审计系统和激励结构能够证明他们不能胜任新的业务。直到这些改变之前,银行都得为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而承担巨大的风险。

银行的名誉对其担保业务很关键,一次欺骗行为就可能破坏其名誉。美国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关于其牵涉进1991年财政部拍卖引起争议后,就经历了这样的名誉损坏,甚至是无关业务的大幅度下降。所罗门兄弟公司失去了关键职员,支付罚款,清算了1/3的资产,遭受了15亿美元的股本损失,因为很多公司担心与所罗门的交易被负面报道,也怀疑这个“有污点”投资银行的可靠性。这是一个管理层很了解其业务的公司。让高层管理者承认其不理解其业务或者没能控制,是很丢脸的事。但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远离这些业务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再次,消费者本身也很警惕业务过于繁多的银行。银行越来越深入金融咨询业务,应该很担心其不偏不倚的建议会受到其所售产品的影响。很多银行对此做出反应,在咨询业和销售业务之间建立防火墙。然而,防火墙经常是不够的。

最后,银行涉入的业务变化越多,就越让投资者难以理解。就像价值被打折扣的合并交易一样,分析家认为如果银行进入新的、不稳定的业务,其融资成本就会上升。实际上,一些分析家认为,对过于集中在产权交易的银行来说,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打折扣。

未知因素

银行会一直被管制吗?即使实时清算系统意味着银行倒闭的风险不再威胁支付系统,即使小投资者有安全的投资机会(所以政府可以不为存款提供保险了),可能仍旧有利于对银行管制,至少是对大银行。

银行是储存信息和关系的地方,当银行倒闭这一切都会消失,在政治上也是极其危险的。如果银行足够大,政府则别无选择只能去救助。考虑到这,政府一定要确保银行不会滥用这种“太大而不能倒”。

因为管制如果主要集中在大银行和零售业务多的银行,银行的行为就会很难估计而且变化很快。管制者不知道谨慎行为到底是什么。这表明管制应该集中于刺激银行自我管制,而直接的银行监管和资本率要求只是在于驱除真正的恶意或者无能的管理。

刺激银行自我管制可以让银行的管理者知道,如果事后证实是由于他们疏忽就得承担民事和法律责任。管制者也会利用市场去监视银行。要求大银行有规则地发行信用衍生品(如果银行需要救助,管理者不用付出成本),用衍生品的价格来判断市场对银行的评价,这些想法都可以尝试。

当然,管制的危险就是继续特殊地对待银行,为银行担保最后还要承担它们根本不懂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银行的崩溃都被认为是管制的失败而不是业务成本的问题,从而引起新的管制。如果商业银行的未来像噩梦一样,情况就会这样。

总 结

本文集中论述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的未来是否受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化着的技术和管制放松的威胁。

Raghuram Rajan认为,从银行的功能而不是产品角度来看,银行继续在繁荣而且彻底改造自己。银行已经从高质量的贷款向对信息更敏感的中等规模的借款者转化,收取商业票据的担保费。

银行也可以利用其与客户的关系来提供客户化、创新的解决方法。在零售业务方面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有两个优势——愿意尝试电子化方式进行交易的人数还很少,且很多人都在寻找可信的建议来源。新业务的机会是敞开的,但是银行应该警惕进入新的、不稳定的领域的危险。

推荐阅读

Ackley,D,et al.Bank one at the cross-roads New York University Case,http: / / www.stem.nyu.edu/MET/Case/Case.html.

Benveniste,L.Singh,M.and Wilhelm,W.,(1993),‘The failure of Drexel Burnham Lambert: evidence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3,104-137.

Berger,A.Kashyap,A.and Scalise,J.,(1965),‘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Banking industry: what a long strange trip it’s bee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55-217.

Boyd,J.and Gertler,M.,(1994),‘Are banks dead? Or are the reports greatly exaggerated?’,Quarterly Review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Summer,2-23.

James,C.and Houston,J.,(1996),‘Evolution or extinction: where are banks headed?’,Bank of America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Summer.

Merton,R.,(1995),‘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461-482.

Rajan,R.,(1996),‘Why banks have a future: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commercial banks’,Bank of America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Summer.

Tufano,P.,(1996),‘How financial engineering can advance corporat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Februar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