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州危机预示中国经济遇天花板

温州危机预示中国经济遇天花板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数量一直有增无减。与此同时,温州这座城市的经济和发展已遇到瓶颈,前景令人忧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温州当前的危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因素,但目前温州的困境,也预示着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遇到天花板。目前,尚无法判断,温州民间借贷及企业担保链危机是否会继续向外扩散。

温州及温州人,先一步享受到开放、人口、城市化等各种政策和改革红利。或许也理所当然地,率先遭遇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因此,在我看来,解决当前温州经济发展、企业成长所遇到的瓶颈和痼疾,也只有依赖国家层面深层次的改革,甚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又有两位浙江温州的朋友向我诉苦,他们各自有数以百万计的借款“有去无回”。

2011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数量一直有增无减。像这两位朋友的遭遇,在眼下的温州,算是较为常见。

相对应的,这场危机也冲击了当地银行业。据温州银监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4畅31%,不良贷款额为311畅3亿元。

温州当地一位银行业人士透露,因借贷纠纷实在太多,法院那边现在忙都忙不过来。“民间借贷相关数据没法统计。至于温州银行业的坏账情况,据我了解,比公开的数据还要糟糕。有一些坏账只是暂时被掩盖。”该人士说。

温州人发迹史见证中国经济发展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温州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签。

在改革开放初期,借助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松绑,温州人靠着吃苦耐劳,赚到第一桶金。当时大部分的温州作坊都是从早晨五六点,干到深夜。温州人还远赴全国,甚至全世界打工、摆摊、开店、谈业务。

其后,在中国加入世贸及内需逐渐释放的大背景下,温州企业凭着产业聚集和专业化分工网络,在打火机、皮鞋、包装印刷、低压电器、服装等产业中引领全国,甚至全球,涌现出美特斯邦威、正泰、报喜鸟、森马、盛宇被服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当时,“温州模式”被广为称颂,温州商人也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再往后,凭借资本优势和对市场的敏锐感,温州民间资本对矿产、棉花、房产等资产展开追逐和热炒。尤其是,“温州炒房团”被媒体报道后,名闻天下。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温州人炒高了当地房价。其实,温州人只是先一步嗅到了地方政府推高房价的利益冲动,分析和预见到其中的投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人们不得不佩服温州人当年的眼光和魄力。

可以说,温州人的发迹和掘金轨迹,见证了三十多年来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不同发展阶段,包括靠政策松绑,释放活力;靠聚群经济和出口拉动;靠人口红利和内需拉动;靠城市化、房产经济及投资拉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伴随温州人掘金轨迹的变化,外界对于温州人的感观,也在不断变化:温州小贩→勤劳的温州老板→可恨的温州炒房团→令人羡慕、嫉妒的温州有钱人。

批量式发生的失信行为

不过,“炒房赚快钱”的财富效应,让很多温州人变得浮躁,对炒房有了“路径依赖”,甚至疯狂。对于本来遭遇成长瓶颈的实业,更是失去了耐心和兴致。

到了后面几年,很多温州企业及温州人在外地创办的企业,都变身成了老板们及其家人开展房产投机的融资平台。在当时银根宽松的环境下,受房产投机暴利的诱惑,他们最大限度地融资,甚至靠互保联保制度过度融资。大的温州企业老板,借钱控股、参股楼盘开发;小的企业主,则借钱炒房。

对此,温州当地一家中等规模企业的负责人回忆说:“四五年前,向银行贷款很容易。有的银行还主动上门询问是否需要贷款。”

当时恰逢国家启动“4万亿元投资计划”,货币比较宽松,温州企业向银行贷款不但容易,且利率不高。据我与多位温州企业负责人的交流,当时即使不投机房产,很多温州老板也会忍不住贷款买地、新建厂房,大张旗鼓搞扩张,或者开展其他多元化投资。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始连续收紧银根,并加大房产调控。房产等各类投资一时无法变现,所以,面对银行的抽贷,一些温州企业只好转向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部分企业很快撑不下去,资金链开始断裂。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消息或传闻不绝于耳。

借贷关系和企业间互保联保一环扣一环,银行当年的抽贷,可以说是,推倒了第一块木板。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温州民间借贷及企业担保链危机一触即发,并愈演愈烈。

现金流出了问题,迫使很多企业主卖房变现。数据显示,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温州房价连续下跌28个月。

因民间借贷危机,不少温州家庭收不回借款;由于房价下跌,很多温州家庭资产缩水。同时,这样的背景下,民间、银行纷纷惜贷,不少温州民企因此举步维艰,连当地一些大的企业也被爆拖欠员工工资。

更严重的是,失信行为批量式发生及信用危机的蔓延,一定程度破坏了一直以来维系当地经济的民间信用体系,这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要知道,讲信用、互帮互助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借贷,本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为此,尽管没做过缜密的调查,但可以判断,受此次借贷及信用危机牵连的温州家庭或企业比例并不低。如果现在说“可怜的温州人”,或有夸张成分,但现在很多温州人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与此同时,温州这座城市的经济和发展已遇到瓶颈,前景令人忧虑。

“温州瓶颈”的警示

事实上,分析温州人近些年疯狂炒房的原因,除了有非理性的因素,也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其中一个因素是,当地很多产业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进一步发展遇阻,成长乏力(可以称之为“温州瓶颈”)。其深层次的原因包括:金融配套服务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腐败严重,当地政府的服务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和资金严重外流,企业外迁;员工成本及厂房土地价格上涨过快等。

“腐败到处都有。但感觉温州的官员‘吃拿卡要’最严重,服务意识也最差。”一位多年在外经商的温州老板这样说。

谈到温州现在的困境,不知道当初痛恨温州炒房团的人们,会否有些幸灾乐祸。事实上,温州经济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不管是人才外流、腐败、金融配套问题,还是人口红利消失等,放眼当前的中国,也一定程度存在。

温州及温州人,先一步享受到开放、人口、城市化等各种政策和改革红利,或许也理所当然地率先遭遇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天花板。

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温州当前的危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因素,但目前温州的困境,也预示着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遇到天花板。换句话说,“温州瓶颈”已现,若延续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的瓶颈”也就在眼前。

目前,尚无法判断,温州民间借贷及企业担保链危机是否会继续向外扩散。但“温州瓶颈”给了管理层一个重要的警示,即深层次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分析温州当年的崛起,温州人先富起来的重要前提和大背景是,改革及相关产业政策释放的活力和红利。因此,在我看来,解决当前温州经济发展、企业成长所遇到的瓶颈和痼疾,也只有依赖国家层面深层次的改革,甚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若仅靠浙江或温州自己制定的小政策或措施,肯定收效甚微,无法解决当前其遇到的困境。所以,我一直认为,温州当前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注定将失败。

在当年,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研究温州经济、温州模式,全国各地还掀起过一股学习热潮。而如今,温州这场危机及“温州瓶颈”也同样值得讨论、分析、思考和研究。

目前,中国经济错综复杂,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温州瓶颈”对于国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经济决策和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