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征与规律

特征与规律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基本规律是从后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内城优势区位和创意阶层的有机结合创生了创意产业,并促成空间切换。通过大都市的实体、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不同内涵空间调整与优化,对创意产业区演化时空效应做出反馈与选择,从而推动大都市经济、社会文化等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过程。然而它们又内化为大都市空间的各侧面的认知与实践活动。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是一个过程,一般情况是渐进式,偶尔也呈现突变式,前者如伦敦西区的剧院群落建设过程对戏剧产业区演化的响应,后者如中国上海新十钢创意产业集聚区演进。但总体而言,大都市空间响应的空间模式呈现由单一(城市实体空间营造)→多元(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空间演变)、局部(园区内部/街区/地段)→全局(城市空间)、低级(它组织响应)→高级(自组织响应)、要素内容(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响应)→结构功能(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响应)等,由此,可将响应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如图5-3所示:原始阶段(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互不影响)、初级阶段(大都市实体空间或经济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中级阶段(大都市经济空间或/和社会文化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稳定态/协同演化阶段(大都市空间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

图5-3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过程特性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蕴含着创意产业区、大都市空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和行为主体,如①在原始阶段,两者相互作用很微弱,而且创意产业区形成的路径要么是创意阶层的自发集聚,要么是政府规划推动创意产业园建设,但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形成的时空响应仅局限在创意产业区内部,基本自成体系,与大都市空间几乎无关联;②在初级阶段,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主要是以城市实体空间和城市经济空间的快速反应,为创意企业和创意阶层提供舒适、便捷和个性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同时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也重组了地方经济空间。因此,二者总体上处于快速互动与各自调适状态,以维持各自的稳定运行和相互融合;③在中级阶段,创意产业区或大都市空间要么一方处于稳定态发展——另一方快速调适,要么两者充分作用,而且大都市空间以经济空间、社会文化空间的快速变化作为响应内容,以促进创意产业区的持续演化,尤其是为其提供充足的风险资本、市场需求、创意网络、创意人才和创意环境等;④协同演化阶段,即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与创意产业区演化时空效应作用耦合成有机整体,大都市空间的实体、经济、社会文化空间充分调适自我要素、结构、功能、形态,并成为促进创意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时空间需求的综合体。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过程,是大都市空间响应的因子发生功效的时序及其在地域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亦即大都市空间的三方面(实体空间、经济空间、社会文化空间)的响应内容在时空间的秩序(图5-4)。

图5-4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过程律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是大都市空间响应因子的内容体系及其时空秩序的有机复合,既能反映出大都市空间对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演化过程响应的基本规律,又可彰显出多元行为主体作用的大都市空间响应的层进性和内容构成的时空过程(图5-5)。

图5-5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基本规律

总体而言,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响应的基本规律是从后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内城优势区位和创意阶层的有机结合创生了创意产业,并促成空间切换。通过大都市的实体、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不同内涵空间调整与优化,对创意产业区演化时空效应做出反馈与选择,从而推动大都市经济、社会文化等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过程。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规律,不仅是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形态等的响应,同时也是人类主观认知“城市观、空间观”及其规划实践的一系列转型过程。从此视角理解大都市空间响应的内涵,主要包含城市观、城市空间观、城市空间观的规划实践(城市战略、城市行动等)方面。然而它们又内化为大都市空间的各侧面的认知与实践活动。

注释

[1]Pred A.The spatial dynamics of US urban-industrial growth,1800-1914.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66;Moriarty M.Urban system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nd the spatial-temporal diffusion of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1,23(11):1571-1588;Stobart J.Building an urban identity.Social History,2004,29(4):485-498;Viladecans-Marsal E.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5):565-582;Sageata R.Oversiz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ce organisation.Metalurgia international,2009,14:148-152;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市规划汇刊,2001(3):52-57;王慧.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地理学报,2006(10):1001-1024;沈玉芳.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性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Pred A.The spatial dynamics of US urban-Industrial growth,1800-1994.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66;Stobart I.Building an Urban identity.Social History,2004,29(4):485-498.

[3]Molotch H.Changing Art:SOHO,Chelsea and the Dynamic Geography of Galleries in New York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9,33(2):517-541;Browne K.West End:Renewal of a Metropolitan Centre.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71;Huggett R.Binkie Beaumont:Eminence Grise of the West End Theatre,1933-1973.London:Hodder & Stoughton,1991;Booth C.Life and Labour of the People in London:The City of London and the West End.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Brooks A.West End Methodism:The Story of Hinde Street.London:Northway Publications,2010

[4]Kong Lily.Creative Economies,Creative Cities——Asian-European Perspectives.New York:Springer,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