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明创造人人可为

发明创造人人可为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把发明创造想得非常复杂,非常神秘,认为那是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做的事情,一般人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养成勤观察、爱思考的习惯。这件小发明,获得了国际发明铜牌奖。她成功了,这种两用手套,既实用又美观,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赛三等奖。在当今,发明创造已不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人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心进行认真地思考,每一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潜能。

许多人把发明创造想得非常复杂,非常神秘,认为那是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做的事情,一般人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发明创造并不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专利”,生活中的每一个都有发明创造的素质,只要善于培养,大胆施展,就能开发出来。关键是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有发明创造的意识。

印度的“清洁剂”大王帕蒂尔白手起家,靠的就是这种主动进行发明创造的意识。

帕蒂尔出生于农民家庭,生活很苦,后来当上药剂师,这是他成功的起点。他刻苦钻研,积累知识,提高技术,立志改变家庭的贫困。于是,他把挣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来买化学药品,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来做实验,想研制一种新型的清洁剂。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放弃了一切交际活动,终于在1969年的某一个周日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清洁剂。一开始,他只在亲朋好友中推销,让他们试一试。结果出乎大家意料,这种清洁剂非常不错,效果良好。此时帕蒂尔觉得机会来了,他四处筹款,大量生产这种清洁剂。之后,帕蒂尔把清洁剂迅速推向市场,大造声势,以争取民心,既聘请大量的推销员去挨家挨户推销,又大做广告,使得他生产的“尼尔马”牌清洁剂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皆知的名牌产品。由于产品质量上乘,客户欢迎,销量大增,帕蒂尔成了印度白手起家的大富豪。

国内也有许多普通人通过发明创造了巨额财富的例子。比如河南省有一位爱动脑筋的工人,一次夜里乘车激发了他的钻研兴趣:两辆车在相会时车灯对照大大不利于安全,如能制造出一种消除这种不利因素的东西那该多好。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发明”之路。

等他回家一查资料,发现自己这个奇想算得上汽车历史上的一个绝想了,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就连以精明著称的日本人,也只是发明了一种人工操纵的“车灯眼皮”,即在自己的车辆上安装一个可活动的遮蔽物,发现对面有车来时,就用手操纵传动杆,让“灯眼皮”把车灯的一部分遮住,减小亮度。这位发明家想设计的则是一种新的更好的设备。有了想法,接下来的就是动手去做。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设计了一种电筒式的装置,这个装置前面的光敏元件能测到对面车灯的强光,后面的调控线路系统则可以调节自己的车灯的光强度。如果双方汽车都安上这个装置,两车就可以同时减弱灯光安全通行,等到对方车过后,灯光又自动变强。该装置尽管貌不惊人,但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决了夜间会车时照明的难题。当年在深圳举办的出口工业品交易会上备受青睐,一举夺得了2000万元的订单,而他从中获利上百万元。

杭州包装装璜厂一位职工去朋友家做客。主人在沏茶时,由于用力过猛,一下子倒出了半杯茶叶,主人尴尬地笑着,把多余的茶叶倒回盒子里。结果杯子里留下的茶叶又太少了,主人只得用手伸进盒子里去取出些。

这位职工边喝茶边思考着:用手取茶,多不卫生啊!手上有汗易使茶叶受潮,是否可以改革一下呢?他曾听人说过,古代有一种酒壶,每倒一次正好是一杯酒。如果这种结构能用在茶叶盒上,岂不解决问题了吗?可是,古代的酒壶他没见过,得靠想像去琢磨它的内部结构。要倒出定量的酒,壶必须做成上下两层,上层的体积应等于酒杯的体积,而且隔板上的缺口必须开在壶把的一边,这样才可以每倒一次正好就是一杯酒。可是他又想,酒和茶叶不同,前者是液体,后者是固体,固体怎么流动呢?

他决定用酒壶的原理,用白纸板作试验。他用一张纸板把进口和出口分隔开,使用时把小孔出口盖打开,向杯子里倒茶叶。倾倒一次正好是冲一杯茶之量,盒子放正后,茶叶流动,又是冲一杯之量。他考虑到各人饮茶的需要量有所不同,在盒子内部装了上下移动的闸门,可以调节控制出茶的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定量倒茶盒终于制成了。

一天,在天津铝制品三厂,有位女工上班迟到了。她刚进办公室,喘息不定,就埋怨开了:“起得挺早,却来晚了,起早赶晚集!”大家问:“出了什么事?”她说:“唉,正热着奶,孩子哭了,忙去照料孩子,结果一锅奶全漫出来了,炉火也灭了,忙活了半天,孩子还没喝上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位技术员听完想:现在喝奶的人越来越多,像这样的事一天不知有多少人能摊上,奶漫得到处都是,实在太不方便了。正是这件小事,启发他发明了防漫奶锅。

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养成勤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只要爱动脑筋,方法又得当,连一些十几岁的学生娃也能搞出好的发明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王学青同学总觉得地球仪不如地图拿起来方便,便向地理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但老师却说:“虽然有些不方便,可你们看地球仪不是好懂吗?”是的,“好懂”是个优点,但“不方便”毕竟是个问题。王学青于是提出地球仪用时圆,不用时扁的设想。怎样实现这一理想呢?他几经苦思冥想,终于从儿童的气塑玩具那里得到启发,制成充气地球仪,用时充气,不用时放气,携带极为方便。

一天,10岁的王帆去姑姑家,看见姑姑正在绣花。只见她眼睛盯着花样,手却一上一下地来回不停地动着。看到姑姑那副劳累的模样,王帆心里琢磨开了,难道不能有可以直接进出的针吗?王帆一直想着这件事。一天晚上,王帆在看电视,一个渔村姑娘在湖边编织鱼网。渔家女用的是一种竹子做的梭子针,这针两头尖,线在中间,织网时,穿上穿下不用翻针。“啊,有了!”由此,王帆发明了两头尖,中间穿线的绣花针,提高绣花速度两倍。这件小发明,获得了国际发明铜牌奖。

小学生冬天上学困难,别的不说,就说手套吧,每个人要带两副,一双棉手套在室外用;一双线手套在室内写字用。有时弄不好丢掉一只半双的,实在麻烦。武汉市光华小学的学生郑颖想,能不能把这两双手套变成一双呢?想了许久,她先在棉手套的指头前开一个口,安上拉链,写字时就拉开拉链,露出手指。试一试,这手套活像个鱼嘴巴,太丑了,而且,写字时手心里还握着一大块,太不舒服了。她失败了,但她并不灰心,继续思考。她想,要是能把手心的一块翻到手背上去就好了。

于是,她又用毛线织了一双手套,并在掌心留下了个斜口,再安上拉链,又在大拇指内侧留下了个小口,使毛线重叠。再试试,写字时拉开拉链,伸出食指和中指,嗬,大拇指也同时由夹口中伸出来;不写字时,就缩回指头,拉上拉链,照旧保暖。她成功了,这种两用手套,既实用又美观,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赛三等奖。

在当今,发明创造已不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人人都有发明的能力,人人都有创造的可能,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迸发出发明创造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对世界上的事物关心并注意观察,然后把灵机一动所想出的东西,试着构思出自己的方案。躺在床上也好,上厕所也好,乘电车也好……什么时候都行,只要脑海中浮现出方案,就要立刻把它记下来。至于想出来的是妙计还是愚方,放在以后再评价。“枪法再差,多放几枪也可命中”,在众多的发明创造方案中,总会有一两件碰巧是出色的,甚至有可能是改变你一生命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