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比它,“中产”的“线”

比比它,“中产”的“线”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对于“中产”的标准,目前却还没有一个定论。有人以后者为“中产”者的财富标准,推算中国的“中产”人数大约超过2亿,占全社会人口的18%左右。而在全国,中国的“中产”家庭的个人平均年收入应不低于3000美元,一个三口的“中产”之家年收入应不低于11万元。事实上,有的机构“中产”的标准定得高些,但对于中产阶层的人数估计却多得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家庭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可算作是“中产阶层”。

我们要想知道自己离“中产”还有多远,首先就得了解“中产”的标准。比如对于“小康”社会,国家统计局等几个部门就制定了评价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包括GDP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城镇人口比例等。

但是,对于“中产”的标准,目前却还没有一个定论。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标准,但都没有得到全面的认同。也正因为评价的标准不同,因此导致对目前我国“中产”人数的估计大相径庭。

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研究部门将中国的中产阶层标准定为:人均年收入2.5万~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万~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据该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其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而预计到2010年,以上数字均将翻番,即达到标准的家庭总数达1亿个,户均收入为15万元,户均拥有资产达62万元。

国家统计局2002年9月份公布的《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则显示,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3万元,其中有48.5%的被调查户家庭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有人以后者为“中产”者的财富标准,推算中国的“中产”人数大约超过2亿,占全社会人口的18%左右。以此推算,如果今后20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话,则2020年后“中产”者比例可达到38%。

这两个推算基本一致,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公布后,却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尤其是随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北京城镇居民平均家产达47.5万元,一时舆论哗然。许多人给自己算账,给同事给邻居算账,总觉得我们的财产没有这么多。

有人则从私家车的拥有量来推算“中产”的人数。有消息说,北京拥有私家车超过90万辆,假设每一辆私家车背后都站着一个“中产阶层”,则北京有中产阶层超过90万人。假若全国各省市都达到北京这个水平,全国则有将近3000万人的中产阶层。这显然是比较“高标准”的中产阶层,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要求达到1万~5万美元。因为只有达到如此高的收入,才有可能满足中产阶层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另有专家提出,从目前的状况来衡量,北京地区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体应是个人年收入在4万~8万元,相当于5000~10000美元左右,家庭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应在20万元以上,家庭恩格尔系数要降到25%左右。现在,北京市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为33.8%,因此,目前北京地区的“中产”之家的年收入应为12万~24万元左右,并且还有储蓄、股票、债券等20万元以上。而在全国,中国的“中产”家庭的个人平均年收入应不低于3000美元,一个三口的“中产”之家年收入应不低于11万元。

引起全社会轰动的是2005年1月,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发放30万份问卷,花费600多万元,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把我国中产阶层首次用数字界定下来。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一位负责人向媒体宣布说:“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据报道,此标准是统计局城调队根据世界银行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经过三重换算得来的,因此该标准“不是单向推导,是用结果验证了的”。并且,按此推算,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

按6万元的门槛计算,我国现今城市人口有4亿左右,抽样调查中年收入过6万的家庭超过5%,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处于中产阶层或以上的水平。对于“中产”人数的估计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因为这只是前面有人估计的2亿“中产”的十分之一。但让大多数人感到困惑的是,以家庭年收入6万元作为“中产”的门槛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难道我们一家三口每人每月无需挣到2000块钱就能属于中产阶层了吗?任何人都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笔账:按现在的房价估算,一年6万,10年60万,自己10年里不吃不喝勒紧裤腰带子铆足了劲头干活,10年才能买一套房子;不说买房子,买台自己心仪已久的笔记本电脑得1万多,差不多是一年薪水的六分之一。平日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气暖电视费手机费,杂七杂八地算下来,到了年底想到酒店里开开洋荤吃顿好点的饭菜恐怕都困难,难道这就是“中产”?任何一个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应该清楚,一个三口之家,要靠6万元的收入就过上“中产”生活,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正如有人调侃的,靠这6万元想过“中餐皆鸡”的生活都困难。

专家们也纷纷表示,仅仅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标准值得商榷,“中产阶层从深里说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在全社会广泛的质疑声中,国家统计局新闻处表示,在正规统计口径中并不存在所谓“中产阶层收入项目”,国家统计局也从未公布过相关数据。这个数据的出笼,不排除是统计小组或个人进行与国外类比研究得出的相关数据,但这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

这项被国家统计局否定的“标准”主要是因为这6万元的家庭年收入实在太经不起推敲了。如果按此标准,不仅像笔者所在单位的所有人员都能集体进入“中产”的行列,就连街上那些蹬三轮车的车夫,也是当之无愧的中产阶层。难以理解的是,“中产”标准定得如此之低,“中产”人数却估计得又特别的少,全国只有5%,这与以前公布的全国城镇居民户均资产20多万元显然是相矛盾的。

事实上,有的机构“中产”的标准定得高些,但对于中产阶层的人数估计却多得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估计,目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已占到全国人口的19%左右。

据新华社报道,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正在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1999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15%,2003年达到19%。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将有望达到40%左右。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家庭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可算作是“中产阶层”。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中有49%的家庭符合这一标准,但考虑到中国农村大多数家庭收入偏低的现实,最终推测出,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全国13亿人口的19%左右。

非常欣喜地看到我国中产阶层能够达到19%,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这种推测确实是鼓舞人心。但是笔者对此却有些疑惑,认为这种“中产”的测算标准也值得商榷。

怎么划分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标准又是什么,各国的经济学者迄今为止也尚无统一定论。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职业区分中产阶层,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交车。中科院是按照第二种标准来划分的,但这个标准也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尤其是各地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因此,在进行阶层划分时必须考虑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如果只是片面地用家庭财产多少来区分谁是“中产”,这样的推测结果就显得过于空泛和简单,结果当然就会脱离实际。可以设想,家庭财产15万~30万元在各地是个什么概念:在云、贵、宁、甘等西部地区,这可能还算生活得不错;然而在京、沪、深、穗等不少城市,可能连一套正规点的住房都买不起,那还谈什么“中产”呢?

单纯以经济收入作为中产阶层划分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世界各国对于“中产”的划分都是标准各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在美国,普遍都认为中产阶层的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2.5万~10万美元之间,按目前汇率计算,相当于约20万~80万元人民币。以此标准,美国中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80%,可以说是中产阶层大本营

印度中产阶层的经济收入就无法与美国中产阶层相提并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层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层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层家庭。按此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层3亿人。而事实上,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印度家庭平均人口为5口),年人均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了。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层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自己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并认为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层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由此看来,印度的所谓中产阶层,仅仅相当于我国的温饱水平,连小康都没有达到。

亚洲国家的富裕程度远不及美国和西欧国家,所以不能用美元的绝对价值来划分是否属于中产阶层,但将中产阶层的划分底线划得像印度这样低的水平,实在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相对来说,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划分标准则客观得多,基本上没有脱离中产阶层的范畴,如日本中产阶层家庭的年收入最高,上线大约是6.8万美元,底线是4.4万美元;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层,其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就可算是中产阶层;马来西亚的中产阶层大约占总人口的60%,这部分人的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美元;中国香港中产家庭的年收入在2万~4.1万美元之间;中国台湾中产家庭年收入在2万~3.8万美元之间。

作为“中产”首要标准的经济指标,是我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数据。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大多数人步入“中产”之列,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不能太高,如果高得让人望尘莫及,就会缺乏吸引力。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约78万港币)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调查结果发现,在美国底特律,类似这样的中产家庭每年的生活费约54万港币,但若在其他城市过上相近质量的生活,最昂贵的城市是韩国的汉城,生活费每年高达130多万港元,其次是日本的东京,年生活费128万港元,而中国香港以106万港元位居全球第三。生活费最便宜的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中产阶层家庭每年的生活费约37万港元。中国北京排全球第8 位,约78万港元,也就是约80万元人民币。有人遂以这个数值作为中国“中产”者的标准,显然就太不现实了。除了少数的富豪,有几个中国家庭每年能有80万元人民币的消费能力?且不说一年,就是一辈子,恐怕也有许多中国人达不到。

但这个目标也不能定得太低,尤其不能为了让数据看起来舒服就用低标准来制造“中产”的泡沫,使“中产”像印度一样变成“脱贫”或者“温饱”的代名词。前不久居然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年均收入达到1万~4万元人民币的,就可归入中产阶层。年均收入1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大概只够勉强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而拥有私人的住房、汽车是中产阶层的两项硬指标。以北京现有的房价水平,年收入1万元,在北京四环旁边买套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这实在是太荒谬了。确认一个国家的中产阶层标准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为获得一个较好的外部形象,随意将标准拔高或降低。依中国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一些专家认为,比较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层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在1 万~5万美元左右,也就是8万~40万元人民币左右。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层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才能够符合有关中产阶层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

饶有趣味的是,不只是一些专家学者浮躁地压低“中产”的标准,以此人为地制造出“中产”的数字,还有许多人自我估价空前高涨,两个人中竟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达到了“中产”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春玲博士带领一个课题小组对5860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询问是否达到了“中产”水平时,100个接受调查的人中竟有46人持肯定答案。而研究者们却发现,在接受跟踪调查的人中,只有4.1%的人是真正的“中产”。

由于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对中产阶层的明确定义与确切标准,这可能是导致公众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是否“中产”的根本原因。李春玲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综合考虑了衡量“中产”的各种意见,提出了4个标准:

1.职业标准:在职业分布上,只有15.9%的人符合标准,这些白领雇员主要分布在5类职业,即党政官员、企业经理、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

2.收入标准:在月收入方面,地区之间的差异相当大。比如在北京,中产阶层月收入的标准应在1万元左右。调查显示,只有24.6%的人满足该条件;

3.消费标准:在消费及生活方式方面,调查列出了四类消费必需品,即由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构成的老三大件以及家用轿车等高档消费品。调查按此四类消费品打分(如拥有一件第一类或第二类消费品可得1分,拥有第四类消费品可得12分),得到6分以上的,就属于消费中产阶层。结果达到这一标准的只占被调查人口的35%;

4.主观标准:在被调查的男性中,49%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在女性中,这一比例为44.6%。平均来看,46.6%的人认为自已是社会的中产。

总体来看,虽然满足上述单一标准的人为数不少,但4个标准都符合的人却屈指可数,只占4.1%。李春玲博士认为,如果把研究结果扩展到全国范围,估计这一数字还不到2.8%。也就是说,中国只有3518.5万人属于真正的中产阶层。她认为,中国实质意义上的“中产”仅仅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真是令人难以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这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李春玲认为,根据这4个标准,可以描摹出中国现代社会的“中产”范畴——中产阶层成员应该是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即非体力劳动者,与蓝领工人(体力劳动者)相对应;经济收入应该保持在中等收入水平或更高水平,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代表着现代社会主导价值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消费习惯、审美品位和一整套生活方式构成了中产阶层文化(这也许是中产阶层最为标志性的特征);具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比如,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或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中等或更高等级;同时,他们的社会政治态度趋向温和的改良主义和道德的相对主义,通常不会支持极端的、激进的政治运动(如革命、暴力、造反等),而是主张渐进的改革方式,对新生事物和新变化采取开放的、宽容的、相对主义的态度——因此,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倾向被认为是社会稳定及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中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或者说不仅是经济状态,地位声望、教养职业、社会交往,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认为,“中产”是对职业、收入、消费、受教育程度的综合考量。他强调说,职业是衡量“中产”的基础,“一个月收入3000元的白领是中产阶层,但月收入5000元的出租车司机却不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承耀也认为:“中产阶层从深里说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一般来说应是“比较富裕的、中等生活水平”这一概念,并认为收入不能等于支出,更不能完全等于生活水平。

“中产”是与小康富裕紧紧相连的,但单纯地用财产是不足以界定中产阶层的。许多人把“中产”单纯地看成是一个财富的概念,这显然是片面的。“中产”是与财富息息相关的,中产阶层也是一个比普通工薪阶层富裕的、具有较好经济实力的群体。但是,作为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中产阶层应既是财富的拥有者,还应具备与“文明”相关的众多素质。因此,界定中产阶层的标准应是立体的、全面的和富有时代特征的。

在以知识创造财富的今天,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已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条件,成为中等收入者必备的素质。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教育回报率大约为6%~7%,也就是说,多接受一年教育者,收入就会增长6%~7%,这个水平已经接近欧美国家。因此,有关专家认为,今后中等收入者群体应当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来界定。

钟朋荣认为,划分中等收入阶层的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在可能家庭拥有财产50万~100万就可以算是中等收入家庭了,再过几年,可能这个量的标准就会上升到200万或者300万。中等收入者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要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还得至少应具有购买商品住宅和汽车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在经济收入方面比较富裕的人都可以称为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从本质上说,是指那些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来参与市场竞争,并因此取得竞争优势的人们。他们所受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积极、健康、理性,体现了追求上进、注重品位的心态。那些投机商、权势寻租者等,严格地说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中产阶层。知识型人才及脑力劳动者才是当今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

另外,判断中产阶层也不能仅仅看收入,“中等收入”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中产”,还要看财富,即某一个时期收入的积累程度。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拥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可能没有很多的财富,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没有各种金融资产;一个退休人员尽管退休后没有很高的工资收入,但可能拥有一生的财富积累,拥有房产、车子或各种金融资产等。

以上说了很多,也许有读者会感觉越来越糊涂了:这个标准不完备,那个标准不合适,那么“中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这恰恰是我们要让读者明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产”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确切的标准,而只能从职业特征、收入和财富特征、社会消费及生活方式、个人修养和社会态度等多个方面加以界定。最近,有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中产”的6条标准,它虽然没有精确的数值标准,但似乎更加符合现实:

1.教育背景通常极佳;

2.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

3.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

4.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困阶层的就业;

5.非常易于形成专家、职业群体;

6.有部分的固定资产。

从2002年9月份开始,“亚洲市场调查公司” (AMI)历时两个月,完成了一项对“当代中国精英”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兴的中产阶层在财富的拥有方面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可以用作“中产者的标准测试”。

1.中产阶层的经济地位

①持有股票或者期权,已经上市,或者至少有希望在近期内上市。

②有一个在市区内拥有所有权的豪华住所,或在郊区有度假小屋或别墅,哪怕是跟别人合买的也算。

③有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车的年代和型号就不追究了。

④家里有最新配置的台式电脑,随身提着体积最小的新款笔记本电脑,换手机像女人换时装一样频繁。

⑤年收入20万以上。主要指从事合法职业取得的合法报酬和经合法手续获得的私人财富,以及以合法方式拥有的正当收入报酬。

⑥工作在非常流行的行当,比如IT业、演艺界、作家、律师、企业主管、项目经理、经纪人等行业,医生和公务员也算,但如果是做盗版碟就不算数,哪怕收入超过指标。

2.中产阶层的社会活动

①夜生活很丰富,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但也包括晚餐和夜茶。

②认识公众人物,如艺术家、媒体人士和政要。

③做过20人以上的聚会或正式晚宴的主人,费用当然是自己来负担了。

④有国外关系,最好是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国外呆过三年以上。

⑤常常自费跟朋友一起外出度长假,包括至少一次的海外度假。

3.中产阶层的修养标志

①大学毕业,至少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或有硕士学位。

②至少会一门外语,其中普通话相当熟练,演讲时毫不露怯。

③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

④知道网络、股市行情、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

4.中产阶层的生活特征

①每年因工作之故跨城际飞行5次以上。

②朋友中有一半以上是中产阶层,谈话中经常出现外语单词。

③对媒体感兴趣,希望或创造机会在时髦杂志中露个脸。

④随场合更换衣装,平常着装很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不太穿套装,但是偶尔即便是正式的晚会,也可能穿着T恤衫出席。

每答一个“是”,就加1分,分数越高,越是中产阶层。

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全面不恰当的条款,我们没有必要真的用此一条条来对照与评价自己。笔者在这里介绍给读者,其意图只是让读者能全面了解一些关于“中产”标准的意见,而不是认同与推荐这个标准。笔者认为,是否是一名真正的“中产”,主要还是要从教育背景、职业声望、劳动方式、职业权力、收入与财富水平、消费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全面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