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鸡蛋和篮子的关系

鸡蛋和篮子的关系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女士最初的想法是:只要亏损超过10%,就马上卖出,不再做投资。5月份,孙女士又将余下的5000元也先后投资在了股票上。当时,孙女士的第一想法就是,还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亏损目标,可以再等两天。半年时间,孙女士就达到了自己锁定的利润目标——赚足儿子出国的钱,孙女士非常满意。几经考虑,她将股票全部卖出,再买下去,孙女士觉得冒险。不能不说,孙女士见好就收的心态帮助他成功地躲过了一年多的漫漫熊市。

第三章 新股民规避损失操作要点

世界投资大师索罗斯说:“投资本身没有风险,失控的投资才有风险。”因此要规避由风险造成的损失并且学会及时止损,这些是新股民保护自己的手段,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防范和止损存在的必要性。在任何情况下保本都是第一位的,建立合理的防范和止损相当有效,不让亏损持续扩大。成功投资者的交易方式可能各有各的不同,风险防范和止损却是保障他们获得成功的共同特征。

鸡蛋和篮子的关系

众多专家忠告广大投资者,“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际上这说明了一个要注意风险防范的道理,即可以利用周期、资金、行业、企业等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在股票走势把握不准的时候,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我们也同样提到过,和一个鸡蛋用一个篮子一样,手持多种股票也是同样不利于操作的。

在日常的操作中,有的投资者把自己的全部资金砸入一只股票,这种做法可能风险较大。因为一旦对股票的判断失误,选择了它不仅增加了操盘的难度,甚至很难获得丰厚的利润,无论投资者操盘技术有多高超,都有可能无力回天。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对于自己投资的股票过于自信,或者抱有一种投机的心态。

而如果像很多散户投资者一样,总共几万元的本金,却买了十几种股票,这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分散了,收益水平却提高不起来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和上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的是对所买的股票没有信心,不敢多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每个都买点儿。有的是没分析研究股票,就贸然买入,在高位被套住时,却舍不得斩仓止损。所以买入别的股票,分散这种风险。

显然,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不足取的,到底应该放在几个篮子里,因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功力不同而不同,对于巴菲特这样功力深厚的投资人,误算错判的概率低,没有一般投资人对分散投资管理风险的依赖性大,其实对于资金量少、经验浅的新股民来说,建议是最好选择两三种股票,毕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少数股票上,才能集中火力争取最大的赢利。

关键要做的是,在买股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资金、行业做好周密的分析,深思熟虑后再选择买入哪种股票,因为如果你错过了一只还有另外一只,可是如果因为缺乏分析使股票被套,不但有损失,还会失去另外选择其他好股票的机会。

再提鸡蛋和篮子这个投资者已经烂熟于心的道理不过是为了让投资者能够按照投资组合的理念规避和防范风险,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锁定利润,见好就收

多数投资者炒股时有一个通病,就是最关注自己账户显示盈亏的数字。很多人在进行买卖决策时的依据是只有赚了多少我才卖,跌了多少我要补仓,而不是依据个股走势,或基本面变化来进行操作。

其实,在一波行情中,很多投资者都因为没有及时获利出逃,由赚钱变成保本甚至亏损。但是,一些成功投资者却能获得很大的收益,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普通投资者缺少贪恋赚钱的欲望,而是因为成功投资者更懂得锁定利润,见好就收。在一个趋势为王的时代里,锁定利润,见好就收可能就是保存牛市胜利果实的唯一方法。

两年前,孙女士有一块心病——儿子大学毕业出国留学还差5万元,于是孙女士便选择了股票投资。

孙女士最初的想法是:只要亏损超过10%,就马上卖出,不再做投资。2007年3月初,孙女士用15000元买了两只股票,到了4月中旬,两只股票的平均收益就达到了10%左右。5月份,孙女士又将余下的5000元也先后投资在了股票上。

正当孙女士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的时候,2007年“5·30”大跌来了,短短一个星期,孙女士就亏损了近7%。当时,孙女士的第一想法就是,还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亏损目标,可以再等两天。

到了9月份的时候,孙女士原本的2万元已经成功地变成了55000元。半年时间,孙女士就达到了自己锁定的利润目标——赚足儿子出国的钱,孙女士非常满意。几经考虑,她将股票全部卖出,再买下去,孙女士觉得冒险。

不能不说,孙女士见好就收的心态帮助他成功地躲过了一年多的漫漫熊市。事实上,孙女士没有特别的投资思路,也没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孙女士的故事再次印证了投资的成功要领:锁定利润,见好就收,不为目标以外的诱惑所动,坚定投资心态,才能做好投资。

股市上有句俗话:“只有把赚钱的股票卖出才是真的获取利润,否则,账面利润再多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为了避免由赚钱变成保本甚至亏损,实际操作中,成功投资者通常都会设定股票的最小获利点位,如10%,股价一旦达到这个目标,立刻卖出所持股票的20%~30%;之后,如果获利率不断上涨,获利点位也可以相应提高一点;但是,一旦股价回调到最小获利点位,就应马上全部清仓。

然而,炒股发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咬牙切齿地发毒誓:今生今世再也不踏入股市半步。其实,股还是可以炒的,但要想不赔钱或少赔钱,一定要锁定利润,做到见好就收。

对新股民来说,也可以通过关注一些简单的见好就收的信号,如股价短期内上扬30%以上,周KDJ由钝化变为向下或周KDJ的D值大于80时出现死叉等时机卖出股票,从而使收益达到最大化。

“锁定利润,见好就收”,这是股民口口相传的炒股宝典,也是股票市场最后的取胜之道。在股市走牛的时候,带着这样的心态进入股市,想不赚钱都难。

低买高卖,适可而止

在股票市场追求最大的利润及利益是每一个投资者的希望,即投资股票的目的就是获利,但作为新股民不利的因素较多,如资金实力及信息处于弱势等,因此对利益的追求一定要有一个尺度。

首先要有一种理性思维,就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投资心态。因为资本市场有太多的诱惑和迷失,虽然股民进入股市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赚钱,但股市毕竟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投资场所,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两头“震荡”。

而且,尽管在股市里有时投机会让你赚取到更多的钱,但有时投机同样会让许多股民损失惨重。当我们对未来的一段反弹开始表现信心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指数开始逼近4000点,市场总是有太多超出预期,也许这也正是股市的魅力所在——涨多了要跌一跌,跌多了也会涨一涨,涨涨跌跌有如潮起潮落,这是股市的自然规律所在。

因此,作为新股民一定要在股市的风险得到较好的释放后再买入股票,而待股价上涨、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卖出股票,即低买高卖,如此反复操作,投资者在股市里想不赚钱都难了。

然而,到底股票获利多少或在什么价位抛售比较合理?是10%?40%?还是60%?各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到10%的获利水平就应该坚决地走人。”也有人认为:“只有达到50%的获利水平才应该卖出。”甚至更有贪心者认为:“应该挣足,不获得全部的胜利,坚决不走人。”贪得无厌正是投资者最大的心理障碍,也是股市上最大的陷阱。

当股价下跌时,迟迟不肯入市,总希望能够买到更加便宜的股票,直到价格反弹才如梦初醒,结果坐失良机;当股价上升时,一再提高售出的价格指标,迟迟不肯善罢甘休,以图更大的利润,往往使已经到手的利益成为泡影。

最低价买进,最高价卖出是买卖操作的理想状态,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获利良机,要靠牺牲机会和承担风险来换取,所以,低买高卖,适可而止是保证长期获利的最可取的策略。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全身心地创作《资本论》,但经济方面的不富裕,使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此时,他的一些朋友,如恩格斯等不得不伸出援助之手才使其能勉强度日,继续工作。尤其是他的好友威廉·沃尔弗在临终时,将自己一生积攒的600英镑送给了马克思。

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由于劳累过度,他的身体状况开始出现“危机”,经过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建议马克思换个方式好好休息一下,马克思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创作。但无所事事的日子让他实在难以忍受,于是马克思便想找一个一方面可以缓解无聊和郁闷,另一方面也可以赚取一些生活费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马克思最终决定去炒股。

做出这个决定后,马克思不仅马上开始研究股市行情,而且还密切关注股票的指数变化。终于,他看准一个时机,果断地把好友威廉·沃尔弗在临终时送给他的600英镑买了不同类别的股票。在股价上涨一段时间后,他果断清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净赚了400英镑。此后,有朋友劝马克思继续股票投资,马克思却说要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于沉迷,否则对不起死去的朋友,也对不起自己的研究工作。

面对市场,不妨回味过去一段的操作得失,股市中总有一部分投资者,原本在一轮行情的前半段赚了不少钱,但随着行情的见顶回落,其收益也随之而回落下来,有的甚至不赚反亏,这就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的结果。

因此,炒股票务必要适可而止。股票市场变幻莫测,投资者要想不断获利,不但应分期分批投入,不能集中于一点孤注一掷地投入,而且更要懂得一方面“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方面也应“该收手时就收手”,贪心和过分沉迷是股票投资的大忌,要适可而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