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正式发表,明确了要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公布,阐明中国决定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积极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10月18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在绿色核算、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08年8月29日,最高立法机关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
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以能源消耗翻一番的代价赢得GDP翻两番的成果,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而这一过程,更需要走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现实的紧迫性
(1)人均资源禀赋与资源效率的矛盾。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的40%,森林覆盖率仅13%,列世界第121位; 45种矿产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研究,在45种重要矿产中,2020年,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2种,短缺的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
我国人均资源禀赋较少,但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科学和合理的利用。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从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看,火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在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方面,我国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中国只有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8.6%,欧洲国家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中国只有2美元。
2003年,中国GDP只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油、煤炭、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世界的7%、31%、30%、27%、25%和40%。
(2)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增多。西方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之后开始陆续出现一些典型的环境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中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的阶段已经集中发生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陆续发生的环境危机,而且程度比当年西方国家还要严重。根据《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披露,近年来,各地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持续增加,2005年,因环境污染上访的案件约68.97万起,是1995年的11倍,而2006年和2007年大约也是70万件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污染危机受损者的基本生存、公众环境参与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我国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3)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我国石油从1993年开始出现消费缺口,且缺口逐年增大,2006年,进口依赖度高达47%,接近警戒线50%的水平。我国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石等资源类原材料需求较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50%以上来自于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2007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3.83亿吨,进口额超过了400亿美元。
能源、资源型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据统计,在2003年初,国际石油市场价上涨到28美元/桶,比前20多年翻了近两倍。在2004年初,国际油价突破40美元/桶关口,为41美元/桶,用一年时间翻了一倍。到了2006年初,国际油价创下59美元/桶的纪录。2008年初,国际油价首次突破100美元,并继续攀升。2005~2008年,铁矿石协议价格分别上涨了71.5%、19%、9.5%和65%。
目前,我国正面临全球变暖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双重考验。在贸易方面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环境污染使得许多产品的质量受到怀疑,西方消费者在绿色消费的理念下,对中国制造更加挑剔,极大影响了中国的出口增长。在新的国际形势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在有限资源和日益严格的环境容量条件下实现节能减排,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2.面临的挑战
(1)绿色核算的难题。目前,国际上虽然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但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根据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即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绿色GDP核算报告)时的承诺,2006年底或2007年初将发布2005年度绿色GDP研究成果。但2007年7月22日,有关方面宣布“绿色GDP”将“无限期推迟发布”。
绿色核算体系曾经被寄予厚望,期望其成为领导干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但绿色核算面临不少难题:一是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存量与流量的统计不少还是空白,基础数据严重缺乏。二是将实物量转化为价值量困难,特别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评价问题。GDP体系是已经发生的现实的市场价格体系,而环境损失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估算的非现实价格体系。三是污染损失评估问题。由于不确定性导致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而且环境损失的滞后性、长期性和积累性存在也很难断定出具体年份的环境损失量,用其进行调整后的绿色GDP含义难以明确。由此可见,尽管现行的GDP核算与绿色GDP相比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但是从目前来看,GDP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绿色GDP虽然对GDP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良,但是要替代GDP为时尚早。
(2)可持续发展投资的主要障碍。在绿色GDP核算的大背景下,人们通常又将主要作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称为绿色投资。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实施循环经济的力度。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确定为“用5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8年8月29日,最高立法机关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是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在此原则下,可持续发展投资可分为两大方向: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投资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资。
从循环经济角度看,促进可持续发展投资存在两个基本障碍:价格障碍和成本障碍。循环经济的目标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并不具有成本有效性:一是经过再生循环的商品原材料在性能和价格上不具优势,所以很难成为企业的自发选择;二是目前我国的排污成本较低,环境容量没有成为严格限制的稀缺商品,企业随意排放付出的成本较低,它们没有压力实施成本高昂的污染治理。因此,投资巨大的再生循环就成了费力不讨好的生意。如果不能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循环经济在效益上不可行,成本就无法收回。例如部分火电厂已经建成了用脱硫工艺的废渣生产石膏的技术设施,但这样的石膏在价格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固体废弃物排放收费较低且监管不严,从而放弃了这种生产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