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备管理与维护ppt

设备管理与维护ppt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监督方面, 要重点突出 “反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 违反劳动纪律” 的行为。“总成本” 管理理念是当今先进的管理思想之一, 通过在设备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广大设备管理工作者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 并吸取英、 美、 瑞典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思想

一、 设备的使用要求

设备按照 “科学管理, 合理使用, 正确操作, 精心维护, 计划检修” 的原则进行使用,专业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的设备管理工作方针, 企业需制定各种设备的使用、 维护规程,设备管理制度和设备检查、 评比、 考核制度等, 通过制度管理来规范岗位操作工和检修工的行为。 同时, 开展各种检查来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 强化岗位操作工对 《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的认识, 要求对设备进行规范地操作, 经常进行抽查考核, 有效地避免人为的设备操作事故。 每周对设备进行一次单项检查和每月对设备进行一次综合检查, 主要检查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 包括日常点检工作, 设备防跑、 冒、 滴、 漏工作和设备本体, 现场环境卫生工作, 定量摆放工作等; 再结合设备当月作业时间, 技术性能等指标, 进行综合考评。 对检查出来的设备隐患, 要求各车间、 工段、 班组限期整改, 整改结果纳入考核内容。 在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监督方面, 要重点突出 “反违章指挥、 违章作业、 违反劳动纪律” 的行为。实行周巡查、 月综合检查的办法, 进行检查、 考核。 每月根据各项检查考核指标, 评出优秀人员给予奖励, 对设备维护不达标的车间、 工段、 班组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

二、 设备的选择

设备选择应满足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 要从企业长远生产经营发展方向全面考虑, 使企业把有限的设备投资用在生产必需的设备上, 发挥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 因此, 科学、 准确地选择设备是企业设备前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设备选择总的原则是: 技术上先进, 经济上合理, 生产上可行 (适用), 配套齐全, 技术服务好。 具体来说, 应考虑以下原则:

1. 生产性

生产性是指设备的生产效率。 目前, 提高设备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向是设备的大型化、 联合化、 高速化、 自动化和电子化, 但选择设备时应同时考虑企业的生产需要、 管理水平、 资金和能源条件等。

2.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设备的精度、 准确度和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以及零部件的耐用性、 安全可靠性, 即要求设备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同时要减少设备的故障。

3. 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设备对生产安全的保障性能, 如是否装有自动控制装置 (自动切断电流、自动停车装置等)。

4. 节能性

节能性是指设备要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5. 维修性

维修性是指设备要便于检查、 保养、 维护和修理。

6. 环保性

环保性是指设备的噪音和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在选择设备时, 要求能把噪音控制在人体健康的卫生标准范围内, 并配套有相应的治理 “三废” 的附属设备和配套工程。

7. 成套性

成套性是指设备的配套水平, 包括单机配套、 机组配套和项目配套。

8. 灵活性

灵活性也称适应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工作对象固定的条件下, 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使用灵活方便; 对于工作对象可变的设备, 要求适应多种加工性能, 即通用性强: 在达到同样要求的情况下, 向小型化、 微型化、 简易化、 廉价化方向发展。

9. 耐用性

耐用性是指设备的物质寿命要长。

10. 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设备的投资费用和使用费用较少, 投资回收期限短。

以上是选择设备时需考虑的主要原则。 对这些原则要统筹兼顾, 全面地权衡利弊, 尽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三、 设备使用推行 “总成本” 管理

“总成本” 作为一种管理理念, 应用在设备管理工作中, 其实质就是对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即从设备的设计、 选型、 采购、 安装到投产、 运行、 维护、 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的寿命周期的各阶段, 设备生产、 销售等各个部门都能从企业的全局利益、 总体效益出发, 进行有效分析与控制, 使企业投入的总体成本最经济, 获得的效益最佳。 推行 “总成本” 管理, 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 也为用户创造价值, 满足用户的需要, 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 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实现 “总成本” 理念的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设备投产前的管理, 设计、 选用什么样的设备, 对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 设备维护费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 要实现设备投入的 “总成本” 最经济或产出最佳, 有必要从设备的形成阶段, 即从设计、 选型、 安装和调试开始统筹考虑, 科学、 系统地研究 “一次性投入” 与 “经常性投入” 的内在规律。

(1) 合理设计、 科学选型是 “总成本” 理念在设备前期管理中的突破口;

(2) 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运行的维护成本;

(二) 控制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和追求投入产出比

(1) 采用“标准+α” 预算管理控制维修费用“总成本”。

(2) 采用备件无库存、 按性能价格比采购和非生产性材料集中管理。

(3) 降低设备停机时间是降低 “总成本” 的有效措施。

(4) 打破 “本位主义”, 树立设备管理为企业创更大效益的服务观念。

(三) 盘活闲置设备、 退役设备收益率是 “总成本” 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加大技术投入达到增加设备寿命后期阶段收益的目的。 在处置一台退役的空分设备时, 宝钢公司通过向买方提供空分设备的安装、 调试、 运行软件以及维护保养技术, 一台空分设备的处置收益比设备净值高出了500多万元。 宝钢公司通过改进闲置、 报废设备的处置方式,2002年上半年25台闲置、 报废设备的处置收益比原处置方式报价提高14.4%。

“总成本” 管理理念是当今先进的管理思想之一, 通过在设备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一思想理念有利于克服按部门职能分工、 按部门业绩考评造成的 “本位主义”、 “短期行为”、 “短视行为” 等弊端, 有利于引导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从大局出发, 一切以公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工作。

四、 设备使用管理的特点

设备的使用是以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及其经济效果, 实现企业经营短期和长期目标为目的的, 设备使用管理是围绕设备而进行的各项技术、 经济活动的总体。

设备使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是将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运用于设备管理而形成的新科学, 称为 “设备管理学” 或 “设备工程学”。 它除了依托常规的机械、 电气、 电子、 检测等工程技术外, 还吸收了一系列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 如规划论、 对策论、 排队论、 决策论、 库存论、 可靠性理论、 价值工程以及经济工程等。 例如, 应用决策科学于设备规划阶段的投资最优方案决策, 为设备选型与购买提供措施依据; 在设备使用维修阶段的管理, 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失效物理 (故障物理学), 用以研究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和有效的维修方式。 设备工程学是应用设备修理工艺学、 设备诊断学、 摩擦磨损与润滑学、 库存管理、 网络技术等, 解决设备的使用与维修中的各种问题。

国外的现代设备使用管理有不同的体系理论和方法。 欧美的 “设备工程学”, 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 日本的 “全员生产维修” 等, 其共同点是研究设备一生, 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综合效益最高为目标;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 通过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控制等活动, 开展设备综合管理; 把技术、 经济和管理综合起来, 对设备管理的理论、 方法、 手段、 人才以及有关设备设计、 性能和费用的信息反馈等内容进行全面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广大设备管理工作者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 并吸取英、 美、 瑞典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 把国内外经验结合起来, 已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方法, 称为设备使用的综合管理。 尽管这个制度和方法尚不够完善,但其基本内容已经确立, 而且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 设备使用管理方法

为了推进现代设备管理工作, 从企业的现状出发, 在继承我国设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 提出了目标管理、 重点设备管理、 前期管理、 项目修理、 故障管理、 设备点检、 状态监测、 诊断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等二十多个试点项目, 取得了一定经验, 并得到推广应用, 成效显著。

(一)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方法。 它将企业完成国家计划、 实现经营目标的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 完善了经济责任制, 体现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系统化、 科学化、 标准化和制度化。 企业要以预定最优的最终经营效果为总目标, 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总目标的实现而统一协调活动。

设备管理目标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总额制定的。 企业领导、 设备管理专业人员和操作者都要参加目标的制定和讨论, 并发动全体职工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设备管理目标还包括国家和主管部门对企业设备管理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二) 重视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是指从设备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 是设备一生管理中的前半生管理。 具体包括:

(1) 建立与完善设备前期管理体制;

(2) 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 进行设备方案的构思、 调研、 论证和决策;

(3) 外购设备的选型、 采购;

(4) 设备安装、 调试;

(5) 评价和信息反馈。

(三) 设备故障管理

设备故障管理是指分析故障原因, 总结故障发生规律, 确定消除方法, 做好记录和信息反馈等工作。

(四) 图示管理

图示管理是指利用图像、 图形和图表提供数据与信息辅助管理的方法, 具有清晰、 直观、 实用的特点。 设备的图示管理就是将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原始数据、 指标、 状态和趋势等信息, 通过采集整理、 分析统计、 综合计算后, 用规范化、 程序化、 标准化的图形和图表及时、 准确、 直观地反映出来, 以便设备管理工作者了解问题和动态, 及早采取措施, 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方法。

图示管理的形式有: 视板、 计算机图表显示、 计算机图示结合模拟视板。

(五) 预防性修理

预防性修理是指根据状态监测发现的设备技术状态存在的问题或故障隐患, 有计划地针对设备的一个 (或几个) 部位, 或某些要求项目, 进行预防性局部修理。

(六) 网络技术、 电子计算机及人工信息管理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 是将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 按其相互的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 再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 预测, 分清主次, 明确关键, 找出实施捷径。 网络技术适于在大型、 重型、 稀有设备的大修理以及复杂的设备技术改造和工程项目中应用。在同等的技术条件下, 工序的组织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修理或工程进度的费用。 利用网络技术能缩短工程周期, 降低成本。

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 开发应用于设备资产管理、 备件管理、 设备状态管理、维修计划 (包括定期维护计划) 管理、 故障管理、 更新改造与大修决策、 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等。 根据企业的不同条件, 可利用电子计算机或建立人工信息管理数据库, 对设备管理有关数据进行记录、 统计、 处理、 分析, 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七) PDCA工作循环的应用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工作循环的方法 (即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 不断改进工作。

(八) 配件ABC类管理

在满足维修需要的前提下, 根据备件品种规格的多少、 占用资金的多少、 各类备件库存时间的长短、 价格差异的大小等特点, 采用ABC类控制法的分类原则, 对备件库存进行管理, 加速备件资金的周转, 提高经济效益。

六、 设备使用管理的任务

企业设备使用管理的任务, 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保证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 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这个总任务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技术上的先进性、 经济上的合理原则, 正确选购设备, 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

(2) 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也就是设备在投入生产以后, 保证在用设备台台完好, 在修设备台台修好。

(3) 做好现有设备的挖潜、 革新、 改造, 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发挥设备的作用,使企业生产达到高产、 优质, 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4) 掌握科学技术在设备方面的发展, 注意新设备的引进和老设备的淘汰, 把企业的技术革新纳入设备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去。

七、 培养合格的操作者

企业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复杂程度, 配备相应的工种和经过培训能够胜任的操作者。随着设备日益现代化, 其结构日趋复杂, 要求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和熟悉设备结构的工人来掌握。 因此, 必须加强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 使操作者既能熟练安全操作设备, 又能精心维护设备。

企业应根据设备使用和维护的具体要求, 采取必要的防护、 防振、 防潮、 防腐、 防尘、保温等措施, 配备必要的测量、 保险用的仪器设备, 还应具备良好的照明和通风等。 有些精密、 特殊设备, 如坐标镗床、 精密数显电子设备、 高精度磨削设备、 齿加工设备, 条件要求严格, 最好设立单独工作间, 配备恒温装置。

八、 严格执行设备使用程序

培训——教育——考核——颁证——操作, 是新工人独立使用设备的程序,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一) 新工人在独立使用设备前, 必须经过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除安全教育、 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使用设备的结构、 性能、 安全操作规程、 维护保养、 润滑等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 企业培训操作人员, 可分为三级进行, 企业教育由厂职工培训部门负责, 设备动力和安全环保部门配合; 分厂 (车间) 教育由厂长 (车间主任) 负责, 分厂 (车间) 设备动力部门配合; 工段 (小组) 教育由工段长 (小组长)负责, 班组设备员配合。

(二) 操作工人应进行相关考试

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操作工人, 要进行技术知识、 操作能力和使用维护知识的考试, 合格者获操作证后方可独立使用设备。

(三) 凭证操作设备是保证正确使用设备的基础

精密、 大型、 稀有和关键设备的操作工人由企业设备主管部门主考; 其余设备的操作工人由使用单位分管设备领导主考。 考试合格后, 统一由企业设备主管部门签发设备操作证。技术熟练的工人经教育培训确有多种技能者, 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多种设备的操作证。

车间公用设备的使用可不凭操作证, 但必须指定维护人员, 落实保管维护责任, 并随定人定机名单统一报送设备主管部门。

(1) 定人定机制度设备的使用应严格岗位责任, 实行定人定机制度, 确保每一台设备都有专人操作和维护。定人定机名单由设备使用单位提出,一般设备经车间机械员同意, 报设备主管部门备案。精、大、稀、关设备经设备主管部门审查, 企业分管设备副厂长 (总工程师)批准执行。定人定机名单审批后,应保持相对稳定,确需变动时应按程序进行。 多人操作的设备应实行机台长制,由使用单位指定机台长, 机台长负责和协调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2) 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护规程是设备操作人员正确掌握设备操作技能与维护的技术性规范, 是根据设备的结构、 运转特点, 以及安全运行的要求, 规定设备操作人员在其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 程序及动作等基本规则。 操作人员认真执行设备维护规程, 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减少故障, 防止事故发生。

(3) 交接班制度机器设备为多班制生产时, 必须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 交班人在下班前除完成日常维护作业外, 必须将本班设备运转情况、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故障维修情况等详细记录在 “交接班记录本” 上, 并应主动向接班人介绍设备运行情况, 双方共同查看,交接班完毕后在记录簿上签字。 如是连续生产的设备或加工时不允许停机的设备, 可在运行中完成交接班手续。

如操作工人不能当面交接生产设备, 交班人可在做好了日常维护工作, 将操纵手柄置于安全位置, 并将运行情况及发现问题详细记录后, 交代班组长签字代接。

接班工人如发现设备有异常现象, 交接班记录不清, 情况不明和设备未清扫时, 可以拒绝接班。 如交接不清, 设备在接班后发生问题, 由接班人负责。

企业在用生产设备均需设 “交接班记录本”, 并应保持清洁、 完整, 不得撕毁、 涂改或丢失, 用完后向车间交旧换新。 设备维修组应随时查看交接班记录, 从中分析设备技术状态, 为状态管理和维修提供信息。

维修组内也应设 “交接班记录本” (或 “值班维护记录本” ), 记录当班设备故障检查、 维修情况, 为下一班人员提供维护信息。

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负责人员要随时抽查交接班制度执行情况, 并作为车间劳动竞赛、 现场评比考核内容之一。

对于一班制的主要生产设备, 虽不进行交接班手续。 但也应在设备发生异常时填写运行记录并记载设备故障情况, 特别是对重点设备必须记载运行情况, 以掌握技术状态信息, 为检修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