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信设备业概述

通信设备业概述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通信制造业是中国电信产业的组成部分,是电信行业的硬件设备供应商。但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体实力依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匹敌。跨国通信设备供应商积极利用各种优惠条件进入中国市场。华为和中兴的产品从单一的程控交换机发展到各类主要产品,产品范围甚至超过了部分国际领先企业,经营绩效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拥有大而全的产品结构和生产体系。主要通信设备企业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1988年在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简称ITU-T)的Q系列第9号建议中对电信的定义:电信是指利用电缆、无线、光纤或者其他电磁系统,传送或发射、接收任何标志、文字、图像、声音或者其他信息。[1]本文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指的是电信行业中的系统设备供应商和终端设备供应商。谢文新、严永怡的定义认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使用电子及信息技术从事与通信设备制造有关的硬件制造、设备生产、软件开发及应用、系统集成等来达到通信目的的作业过程。[2]

通信制造业是中国电信产业的组成部分,是电信行业的硬件设备供应商。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代码为C小类392,与计算机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同属于C门类(制造业),如表8.1所示。[3]

表8.1 制造业分类及代码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8.1.1 通信设备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改革开放为重要的分水岭,同时参考技术发展水平,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市场换技术阶段,逐步发展、产品多元化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阶段(1978年之前)

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上。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直至20世纪70年代,已取得初步的成就,拥有几十家大中型工厂、较为齐全的产品门类。科研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模拟技术逐渐成熟,交换机也已发展到了纵横制电话交换机。但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体实力依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匹敌。同时,封闭的市场也是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市场封闭,导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引进,落后的技术和产品也未能及时淘汰。

(二)改革开放初期以市场换技术阶段(1978~1990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与落后的通信服务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话机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通信事业发达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志, 1979 年中国和几个发达国家话机数和平均每百人拥有话机数如下:1979年中国每百人中仅有0.4人拥有话机,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见图8.1)。[4]

图8.1 1979年中国和发达国家话机数对比

资料来源:胡庄君、黄传武:《中国电信发展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邮电部党组作出了“先引进—再消化吸收—最后自主创新”的三步走技术发展战略抉择。跨国通信设备供应商积极利用各种优惠条件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电信制造企业包括三类:国营邮电制造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内新兴通信制造企业。此时,国外电信巨头基本垄断了中国市场,形成了“七国八制”的局面,即由8个来自7个不同国家的厂商提供不同规格制式交换机设备。这8个厂商分别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日本的富士通和NEC、法国的阿尔卡特、加拿大的北电以及美国的朗讯。

(三)逐步发展、产品多元化阶段(1991~2001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巨大中华”四家企业(华为、中兴、巨龙、大唐)崭露头角,国外电信巨头对我国通信设备市场的垄断局面被一举打破,并且开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通信设备。华为和中兴两家公司都选择了自主开发的技术战略,从技术壁垒比较低的产品入手,先研制了用户交换机,再到局用机,并最终赶上了程控机群体突破的大潮。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企业在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光传输等领域又不断获得突破,在通信的各个主要领域全面积极追赶国外先进水平。华为、中兴等企业从国外大企业不重视的农村边际网入手,通过技术改良帮助移动运营商解决农村覆盖问题。国内企业的系统在商用中得到完善和验证,并逐步走向主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2001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到77%。[5]

图8.2 1995~2001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全国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李云玲、谢玉梅:《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7)。

经过全面的积极追赶,国内企业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进入全球电信制造业的第二梯队。华为和中兴的产品从单一的程控交换机发展到各类主要产品,产品范围甚至超过了部分国际领先企业,经营绩效也有了很大的提升。2001年,华为的营业收入达160亿元,利润总额为26亿元,中兴的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利润总额为7.9亿元。[6]

(四)全面发展阶段(2002年以后)

2002年前后,中国领先通信制造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2000~2008年期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 310.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53%,占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19.1%的产值。[7]2011年,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年通信设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实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8.7%,为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8]

图8.3 2006~2011年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年销售收入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8.1.2 通信设备业的技术特征

通信设备产品与一般的制造业产品相比,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信设备产品是技术密集性产品

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国家统计局将制造行业分为高、中高、中低、低等几类技术密集度产业,确定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化学和生物制药业。[9]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淘汰与更新非常迅速,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同时技术标准在行业中的地位在不断强化,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因此,各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普遍重视在技术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如在第三代通信技术(3G)尚未商用化之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经如火如荼。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产品种类繁多,专用性强

由于不同项目的产品,技术细节差异较大,因而要为每一个项目量身定做不同的模块和产品。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拥有大而全的产品结构和生产体系。国内第三大通信设备商——上海贝尔——生产的产品目前已经覆盖了通信产业各个方面的近300种产品,包括程控交换机、GSM、CDMA移动无线产品、NGN、光传输等。[10]

8.1.3 通信设备业的经济特征

(一)供给方面

通信设备属于资金密集性产品。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品价值来源于科学知识和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活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研发(R&D)活动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技术领先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要求很高的R&D投入。

基于通信设备的特点,通信设备制造业对于进入者的资金需求较高。而且目前通信设备制造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以及较大的风险,投入的资本属于沉没成本。主要通信设备企业资金压力依然较大,信贷融资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资金来源中国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将达到70亿元,占整个资金来源比重将达到9%。[11]

(二)需求方面

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客户的依赖性强。因为大型的通信设备通常需要购买方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者对这类产品的性能、规格、数量和交货期也要求严格,所以通信设备制造商需要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和调试。个人一般使用的电信终端设备属于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除了提供个人使用的通信设备外,通信设备大多关乎国家信息安全,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行业之一,不仅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媒介,还为国民经济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图8.4 2011年和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8.1.4 通信设备业的国际竞争情况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表现一直是一枝独秀。《中国海关》杂志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制造实力榜——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显示[12],200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为102.43,比2007年的102.31略有上升,成为全球该行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如图8.5所示,1995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只占到3.6%,200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尚不及10%,到2009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4.31%。这说明十几年来我国该行业的产品在产品结构、质量、服务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我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图8.6显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密集度,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占本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值,反映了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通信设备制造的出口密集度从2003 年开始到 2008 年一直保持 10%以上的高位,在 2005 年开始达到了15%以上,虽然后几年有所下降,但是仍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在全国全部商品出口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是中国出口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表8.2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图8.5 1995~2009年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图8.6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密集度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原有的欧美通信设备巨头受到了很大的波及,已有部分传统巨头逐渐退出市场,世界通信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在此时,中国通信制造业逆流而上,一批新兴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如华为、中兴已经进入全球前十之列。2012年,通信设备销售产值增速高达19.2%,出口交货值增速为14.8%。[13]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出口额达到1 493亿美元,增速为14.8%,位居第二,增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见图8.7)。[14]

进口方面,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进口呈增长态势,且增速高于平均水平,进口额分别为403亿美元、109亿美元、665亿美元和2 190亿美元,分别增长26.3%、30.2%、10.4%和12.0%;家用电子电器、电子元件、电子材料和电子仪器设备进口同比下降,进口额分别为105亿美元、941亿美元、91亿美元和384亿美元,降幅分别为27.6%、2.0%、18.7%和23.6%(见图8.8)。[15]

图8.7 2012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图8.8 2012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从细分行业来看(见表8.3),2011年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为3 090亿元,比2010年增长21%,占全行业出口交货值的54.7%;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1 769亿元,增长17.7%,行业占比为31.3%;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368亿元,增长8.4%,行业占比为6.5%;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316亿元,增长4.7%,行业占比5.6%;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107亿元,减少40.8%,行业占比为1.9%。[16]

表8.3 2006~2011年通信设备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交货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经网产业数据库(电子库)。

随着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贸易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改变以往单纯的加工贸易模式,来料加工贸易的比例有所下降。虽然中国在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和出口额都达到了全球第一,但是我国大部分的高技术制造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高技术制造业的附加值总体较低,应逐步摆脱全球制造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和销售高附加值的两端突围。

[1] 严兵:《FDI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08(5)。

[2] 谢文新、严永怡:《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4] 胡庄君、黄传武:《中国电信发展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 李云玲、谢玉梅:《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7)。

[6] 吴灼亮、穆荣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态势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3)。

[7] 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8] 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9] 郭克莎:《我国工业结构变动在加入WTO后面临的综合性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3(6)。

[10] 吴延兵:《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R&D——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24卷第5期。

[11] 罗文:《201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2] 罗文:《201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 miit.gov.cn。

[16] 中经网产业数据库(电子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