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30多年发展,宝钢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产物。宝钢当时每年约有10%左右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2003年12月,宝钢集团与巴西CVRD公司签署新的铁矿石长期供应协议。该合资项目将在今后20年里向宝钢每年出口1 000万吨铁矿砂。成立以来,宝钢资源着眼于资源开发的全球化布局,资源开发和控制取得了初步成果,走上了一条健康、快速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在中国上海宝山区长江之畔打下第一根桩。经过30多年发展,宝钢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2012年,宝钢连续第九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197位,并当选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见表12-1)。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给予宝钢全球钢铁企业中最高的信用评级。截至2011年末,宝钢员工总数为116 702人,分布在全球各地。

表12-1 2008~2012年宝钢集团排名情况

宝钢以钢铁为主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2011年产量为4 427万吨,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四位,利润总额181.5亿元,盈利居世界钢铁行业第二位。钢铁产品通过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出口至日本、韩国、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金属制品、航天航空、核电、电子仪表等行业。

围绕钢铁主业的发展需求,宝钢还着力发展相关多元产业,重点围绕钢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加大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综合竞争力及行业地位,形成了资源开发及物流、钢材延伸加工、工程技术服务、煤化工、金融投资、生产服务六大相关产业板块,形成了相关多元产业和钢铁主业协同发展的业务结构(见图12-1)。按照2010~2015年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宝钢将继续通过提升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数字化宝钢、环境经营、产融结合五方面的能力,实现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三大转变,从而实现成为钢铁技术的领先者、绿色产业的驱动者以及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的公司愿景。

图12-1 宝钢主要业务分类

表12-2 宝钢集团近十年重大事件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二、国际化历程与战略路径选择

宝钢的国际化战略的发展路径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2-2):第一阶段是贸易国际化,即出口产品和买进口备品备件维持生产;第二阶段是资本和资源国际化,即跨国投资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和收购铁矿资源;第三阶段是研发国际化,即建立跨国研究机构,培育国际研发团队。

图12-2 宝钢国际化历程

宝钢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产物。1978年宝钢的成立就是基于引进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直接与国际钢铁产业接轨。

(一)第一阶段国际化:贸易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是宝钢进入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贸易国际化。宝钢当时每年约有10%左右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原因是宝钢建立了比较高的标准后,希望先被国际市场接受,再反过来销往国内就更有底气,比如宝钢的无缝钢管,基本上先出口,国外的石油公司接受以后再回国。这也和国内当时石油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想法有很大关系。到2010年底,宝钢已经累计出口钢材3 620万吨。宝钢的海外营销体系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布局的,1985年10月,宝钢首次委托中国化工进口公司出口化工产品,迈出了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此后宝钢在此阶段建立了多家分公司,2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宝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外营销网络体系的布局。

表12-3 贸易国际化阶段宝钢在海外营销网络布局

2003年6月,宝钢建立了“海外事业发展部”,促进宝钢产品在海外的销售,扩大宝钢在海外的影响力。

(二)第二阶段国际化:资本和资源国际化

第二阶段开始于21世纪初,宝钢一方面积极展开与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合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投资原料基地,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与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合资合作方面,在21世纪初,全球化已成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模式,国际钢铁工业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国际钢铁企业均纷纷加大海外投资,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调整其在华投资的战略性布局,实施全方位投资的扩张战略。宝钢充分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本土优势成功实现与国外钢铁巨头的对接。其中,上海克虏伯不锈钢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不锈钢集团——德国克虏伯·蒂森不锈钢有限公司(占60%股份)与宝钢集团浦东钢铁有限公司(占40%股份)的合资企业,一期工程设计年产7.2万吨BA不锈钢冷轧板卷。公司总投资14亿美元,是具有冷轧、热轧和炼钢能力的综合性钢铁生产企业,年产不锈钢44万吨,其中冷轧不锈钢26.8万吨。上海宝钢集团也与新日铁、阿赛洛公司合作,签订1 800毫米冷轧工程合资合同,携手打造世界上最好的汽车板。公司投资总额约65亿元人民币,宝钢股份、新日铁、阿赛洛分别占50%、38%、12%的股份。该项目建成生产规模达170万吨的机组和产能总计达80万吨的2条镀锌生产线,产品主要为高级汽车用钢。其产量的90%~95%用于中国国内市场,更好地为中国的欧资、日资汽车公司服务。此外,上海宝钢阿赛洛激光拼焊有限公司是宝钢股份公司、宝钢国际、上海大众联合发展公司和阿赛洛集团ARBED公司合资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我国引进的第一条应用于汽车行业的激光拼焊板生产线。

积极投资原料基地方面,宝钢先后与世界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合资成立宝华瑞矿山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公司合资成立宝瑞吉矿山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开采铁矿石。2001年,宝钢与巴西CVRD公司签订了每年供应600万吨铁矿石的20年长期协议。2003年11月,宝钢向巴西MBR公司长期采购矿石协议签约。2003年12月,宝钢集团与巴西CVRD公司签署新的铁矿石长期供应协议。长期供应协议规定,2006年至2016年期间,巴西CVRD公司将增加向宝钢的铁矿石供应量,2010年后达到每年1 400万吨。加上2001年的协议,到2010年,巴西CVRD公司向宝钢的铁矿石年供应总量将达2 000万吨。2004年4月,宝钢又与澳洲哈默斯利铁矿公司合资,开采位于西澳洲北部皮尔巴拉地区帕拉布杜东西坡的铁矿,合资项目名为“宝瑞吉合资项目矿山”。该合资项目将在今后20年里向宝钢每年出口1 000万吨铁矿砂。

2006年,宝钢为了能够更为系统性地管理和开发海外资源,成立了宝钢资源公司作为境外资源开发平台。对于国际原燃料资源价格不断飙升,对钢铁行业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资源安全保障已上升为钢铁企业战略层面的关注焦点。对此,宝钢资源公司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的投资、贸易及物流服务等。成立以来,宝钢资源着眼于资源开发的全球化布局,资源开发和控制取得了初步成果,走上了一条健康、快速的产业化发展之路。2010年宝钢资源(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揭牌成立,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贸易及境外的资源开发,是宝钢资源面向未来、走向国际化的新起点。这也是宝钢进一步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海外寻源力量、加快构建钢铁原燃料资源保障体系和推进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宝钢为谋求钢铁原料资源全球化布局投下的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资源产业海外总部设在香港,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香港的区域优势,快速响应海外市场,吸引国际化人才。同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海外资源供应商体系,增加贸易机会,扩大贸易规模;要形成集中统一的物流航运服务平台,培养并提升国际航运业务操作能力,在支撑钢铁主业新一轮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宝钢的资源产业,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矿产资源供应商。

(三)第三阶段国际化:研发国际化

第三阶段国际化是研发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是宝钢的传统,宝钢与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阿赛洛和全球第二大钢铁制造商新日铁等都建立了合资关系。而宝钢与欧、亚两大钢铁龙头企业合作,加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以满足大多数跨国汽车公司对国内汽车板的技术要求,并借此机会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7月,宝钢与阿赛洛公司签订激光拼焊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合资协议及不锈钢冷轧技术转让意向书,由阿赛洛公司提供先进的激光拼焊生产技术。2003年12月,宝钢、新日本、阿赛洛正式签订1 800毫米冷轧工程合资合同,引进日本先进的汽车板生产技术,该项目进一步加强宝钢股份在汽车板制造和用户服务方面的技术支撑,使宝钢股份汽车用钢板生产技术和效率达到更高境界。2004年1月,宝钢与世界著名的德国汉高集团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和保密协议,作为宝钢汽车用钢与家电用钢等产品涂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合作有助于提高宝钢股份汽车用钢与家电用钢的环保质量和水平,实现宝钢在环保方面对社会的承诺。

宝钢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国际化始于2011年4月,宝钢在澳大利亚与四所大学共同成立了宝钢—澳大利亚联合研发中心,在当地组织研发团队,不仅研究钢材,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宝钢认为研发领域要超前展望,先走一步,这样才能在未来行业竞争中占到制高点。但目前,宝钢的这一尝试还在起步阶段。

三、问题和挑战

(一)进口原材料成本

国际原燃料资源价格不断飙升,对钢铁行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资源安全保障已上升为钢铁企业战略层面的关注焦点。

中国70%的矿石仍然要从海外进口,定价权掌握在国际资源寡头手里。同时,大量依赖物流运输也面临日后二氧化碳减排的议事日程。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能源、资源,包括矿山资源、焦煤资源、有色合金资源等,中国大多处于稀缺的状态或者根本没有。此外,有些资源国内消耗太快,比如焦煤开始成为了纯进口资源。过去中国煤炭量很大,但在价格慢慢接轨以后,再加上质量的问题,国内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弱,特别是中国东南部沿海。因此,各方面的进口需求量巨大,在国际原料价格高企时代,中国钢铁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二)下游需求放缓

中国出口的产品不是非常高附加值的,因此造成的贸易摩擦、贸易倾销的问题较大。中国钢铁下游产业国际化的能力薄弱也影响了钢铁业海外投资的市场基础。钢铁是一个基础原材料的行业,跟随用户需求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普遍缺失是限制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根本原因,长期的低成本支撑的廉价出口透支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能力。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战略,在整体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缺乏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形象使国际化更增添一份困难。同时,2012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始终动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不会有太大起色,因此,下游产品中家电、造船、工程机械以及汽车等产业的需求量增长并不乐观。

(三)国际化程度偏低

宝钢针对全球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以海外销售收入比重、海外资产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来衡量,阿赛洛米塔尔的国际化指数高达90%以上,塔塔钢铁则超过80%以上,日韩企业普遍在30%以上,而宝钢只有7.75%。宝钢的国际化程度不足世界同行领先水平的10%,这是宝钢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滞后是与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的。但国际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造业相对复杂的产业链流程限制了国际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钢铁业在海外投资制造基地,必须面对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布局,要统筹考虑原料来源以及用户群体,并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以及技术支撑。此前,宝钢曾计划在巴西投资建设500万吨钢厂,但这一计划于2008年流产。宝钢在金融危机前的巴西做了很长时间的尝试,在2008年4月主动放弃了研发500万吨钢厂的项目,原因是土地、环保、工厂等成本超出预期致使宝钢最终放弃这一计划。

(四)全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低

中国虽然是一个钢铁大国,但并非是一个钢铁强国,最主要表现在集中度太低,现有钢铁冶炼企业近100家,即使是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其占全球钢铁份额也少之又少。这样看来,国内的钢铁企业基本没有可以与海外其他大型钢铁企业相竞争的实力。如果对国内现有钢铁公司进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或许有利于中国钢铁产业的长期发展,也更有利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四、应对措施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宝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强宏观市场分析,提高市场分析和研判能力;以产品盈利能力为导向,推进优化产品线,提高独有及领先产品的市场份额;面对原料价格持续高涨的成本压力,进一步优化配煤配矿方案、降低球团比、优化烧结配矿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到新产品转化机制,确保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宝钢也在打造服务先行的制造业。面对行业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宝钢将通过为用户提供专家式的深入服务(service)和一体化的全面解决方案(solution),在服务上创造新的差异化优势。

(一)针对进口原材料成本高

近年来,宝钢通过参股、合资办企等方式,先后与淡水河谷、阿奎拉、永煤、神华、金川等国内外几十家铁矿石、煤炭、合金资源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确保资源稳定供应的同时,努力控制和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和资源竞争。与此同时,宝钢还积极寻求与国际航运商、轧辊、耐材等配套性产业加强合作,以签订长期协议的方式,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稳步运行。在环境经营方面,公司要打造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绿色价值链,在全行业中率先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通过环境经营,培育公司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

(二)针对下游需求放缓

近年来,在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呈上升态势时,宝钢超前思考,同新日铁、阿赛洛等国际先进钢铁企业合资建立汽车板激光拼焊中心,开钢企同领域延伸服务的先河。与此同时,宝钢还把剪切配送中心建到用户的家门口,通过延伸加工直接为用户降低加工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目前,宝钢已经建立了20多家剪切配送中心,遍布全国各地。此外,宝钢面向用户变革服务管理的方式,把“多头对外”变为“一站式服务”,避免用户耗费大量精力反映需求;同时,开通呼叫中心,完善和规范异议处理流程,这些无不让用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为缩短供货周期,宝钢还推出了合同全程周期管理,使用户从订货到拿货时间进一步缩短。

(三)针对国际化程度过低

中国钢铁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国际化能力:第一,建立本土市场最佳竞争力,中国制造的海外成功必须建立在本土成功的基础上。第二,中国制造企业要制定严密的国际化战略,企业要对自身的能力特点、行业前景等作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身的国际化目标和路径。第三,提升创新能力是国际化的基础,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要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流程当中。第四,培养高素质的、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是关键,中国企业目前不缺引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实力,缺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作用的机制。第五,将培育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制造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软肋”就是缺乏品牌的先导,国家要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企业品牌意识的建立和完善。第六,妥善平衡“风险”与“机遇”的关系。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最大的拦路虎是对跨国投资风险的畏惧,企业要做好充足的功课,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能掉落同一个陷阱,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允许国有企业有试错的机会。

五、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武钢集团的国际化经验

国际化经营存在众多的风险,武钢在应对国际化的风险上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进出口国际贸易和境外投资等法律法规,境外投资项目按规定程序上报国家有关机关部委审批。

(2)坚持审慎调查、科学决策。重视事前的审慎性调查,决策过程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3)经常向国家有关部委和驻外机构了解国家有关海外投资政策的变化和东道国以及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

(4)建立风险预警和分析机制。加强与世界钢铁协会、中国钢铁协会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钢铁动态信息,建立风险预警和分析机制,对风险进行客观分析,超前提出应变措施。

(5)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能力。

(6)与国内其他钢铁企业联合,共同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一方面,单个企业海外投资,显得势单力薄,且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强强联合、共同出击可分散海外经营风险;另外,可以避免中国企业间的海外相互竞争。

武钢在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上的做法下一步应推广至其他海外经营领域。

(二)韩国浦项钢铁的国际化经验

钢铁工业需要投资金额巨大,而一些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海外渠道筹集资金从而加快发展。浦项钢铁在利用海外渠道筹集资金上有着十分充足的经验。浦项钢铁公司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是通过纽约、伦敦等世界著名证券交易所进行直接融资。从1994年10月至1998年5月,浦项总共发行存股证7.5亿美元,在海外投资者心目中具有良好的信誉。截至1998年12月31日,海外投资者拥有浦项38%的股份。

钢铁工业所需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等在世界各国分布极不平衡,众多产钢大国本国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严重依赖国外资源。韩国国内铁矿石和煤炭资源严重缺乏,浦项钢铁公司为了确保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资源基地,曾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矿山。

(三)日本钢铁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本钢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日本钢铁企业竞争力急速下降。为了降低成本,日本的钢铁企业纷纷将工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重点是将高炉留在国内,而将压轧、加工等设备投资较少的项目移向国外,从而削减从业人员,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经过这一轮海外投资,日本钢铁企业将国内已经淘汰或者即将淘汰的技术和设备输往国外,一方面增强了自身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六、结论启示

针对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化中的经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对海外钢厂投资的目的把握不清,仍然没有摆脱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误区,并不是真正依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二是对投资目的国的法律体系把握不准。比如表面上宝钢对巴西的投资环境研究很透,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碰到了诸如土地、税收等方面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三是中国企业往往喜欢单打独斗式的海外拓展。宝钢目前的海外投资项目基本上都是宝钢单独与外方的合作项目,没有与国内兄弟企业间形成抱团关系,共同走出去,这与日本钢铁企业的海外联合投资差异较大。四是海外的用户基础薄弱,影响海外钢厂投资信心。由于中国钢铁下游企业尚未实现国际化经营,相对于日韩钢铁企业,宝钢的海外用户基础较差。海外用户基础是国际化的前提。五是国际化拓展的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熟悉国际资本运作经验,精通资产评估、国际商务及相关法律的专业人才,迫使我们不得不高价聘用中介机构为我服务。

因此,首先,中国钢铁企业对于为什么国际化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主要的是警惕国际化陷阱。如果认为资源稀缺,一窝蜂地投资铁矿石资源,而不认真从长远分析资源的内在价值,很多投资最终会血本无归。因为随着市场的变化,铁矿石的供需关系会发生变化,不同的资源先天本身具备的竞争力就不同,最后市场会重新评价和认识。

同时,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要充分酝酿,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下游的企业自己都没有出去办厂,钢铁企业出去的产品一定是供给当地的生产,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电,必然会与其原有的供应渠道进行激烈的竞争。比如宝钢和海尔或者上海通用走到国际市场是比较顺利的,因为两者有20年在中国国内的合作经历,大家知根知底,在哪个环境共同打造一个上下游产业链风险会很低。

文化和地域相近是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宝钢到巴西办钢厂水土不服,就是对于当地的政策、文化没有做很好的调研。同时,稳定的国际化战略也是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不循序渐进,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也是很危险的。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也要与母国及目标国的战略结合起来协同发展。比如,米塔尔集团并购WSG以及阿赛洛的案例,就是很好的兼顾母国与目标国的战略利益,并在文化上成功融合的经典案例,现在米塔尔已经成为了世界钢铁业的巨无霸。因此,在国际化整合资源是必须要结合考虑当地的政府政策、文化习俗和发展阶段,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我们的市场环境特点。

最后,国际化并不单单是走出去,而是整体融入国际,包括国际资本再进入。中国会成为全球钢铁投资的输出大国,同时,也会成为钢铁资本的输入大国,这是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钢铁业在国外钢铁业里面输出投资,这里包括钢铁用的铁矿石资源焦煤,包括新建钢厂和参与国际钢铁业的收购。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资本输出国。反过来,下一轮中国的转型发展,中国钢铁行业限制海外资本进来的政策会慢慢淡化,国外的资本和钢铁业会到中国参与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

从长远来看,钢铁企业只有选择跨国并购与联合发展的途径,才能解决钢铁产能过剩、价格和效益双低的问题。总而言之,要想在世界钢铁产业中站稳脚跟,钢铁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开拓市场,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资本支持,争取在市场和资本两个方面均有突破。

参考文献:

[1]宝钢集团官方网站:www.baosteel.com.

[2]徐乐江.宝钢: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J]. 求是,2009(2).

[3]殷光虹.宝钢钢管三十年发展回顾[J]. 宝钢技术,2008(5).

[4]徐乐江.宝钢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纪念建设宝钢30年[J]. 今日中国论坛,2008(12).

[5]陈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与对策建议——兼论中钢收购澳洲Midwest公司[D].2010.

[6]徐乐江.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困境与出路[J].国企,2012(2).

[7]李国军,宋国梁.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现状[J].江苏科技信息,2010(10).

[8]王元强.宝钢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知网,2009(2).

[9]车平,江宾.世界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趋势[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3).

[10]邓果宇,张爱华.武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践与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