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过程控制

传统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过程控制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控制,是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生产控制是按照均衡协调原则对生产过程的进度进行控制,以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产品产值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总成果的价值。生产计划编制的中心内容是确定企业在计划期内各项生产指标应达到的水平和采取的相应措施。生产计划经过反复核算、综合平衡,最终确定后,经企业的管理部门批准,便可组织实施。

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控制,是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生产计划一般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依据产品销售计划、生产能力等指标编制。生产控制是按照均衡协调原则对生产过程的进度进行控制,以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

(一)生产计划

计划是人们根据对客观情况的认识,预先拟定的行动和预期达到结果的意识反映,它包括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两个方面。企业生产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完成的产品生产任务和进度的打算和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按质、量、期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达到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

1.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企业生产计划由一系列指标构成,这些指标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计划期内企业生产活动的要求。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产品品种指标、产品质量指标、产品产量指标和产品产值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的品名和种数,以及企业计划期内生产的新产品指标。产品品种指标表明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也反映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产品品种必须按照具体的用途、型号、规格加以细分。

(2)产品质量指标。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所签订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产品质量指标反映了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是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质量指标有两大类: 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指标,如产品寿命、产品精度等; 另一类是反映产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质量指标,如废品率、合格品率、返修率等。

(3)产品产量指标。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出的合格产品的数量。产品产量指标反映了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的合格产品的数量,一般以实物单位计量表示,如汽车以“辆”数表示、电视机以“台”数表示。

(4)产品产值指标。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用货币单位计算和表示的产品数量的指标,即以货币表示的产品产量指标。产品产值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总成果的价值。产值指标按其所包含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三种形式。

商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生产出来的可供销售的合格产品(或劳务)的价值,一般按照现行价格计算。

Z=G+L+S

式中: Z——商品价值;

G——供销售的成品或半成品价值;

L——来料加工价值;

S——工业性作业和劳务价值。

总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完成的生产活动总成果的数量,一般按照不变价格计算。

Z=Z+E-C+L

式中: Z——总产值;

Z——商品价值;

E——期末在制品、半成品和自制工具的价值;

L——订货来料加工价值;

C——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和自制工具的价值。

净产值指企业在计划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在计划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一般按照现行价格计算,计算方法有生产法、分配法两种。

按照生产法计算净产值的公式如下:

N=Z-Z

式中: N——净产值;

Z——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总产值;

Z——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物资消耗价值。

按照分配法计算净产值的公式如下:

N=P+T+Pr+Q

式中: N——净产值;

P——工资;

T——税金;

Pr——利润;

Q——其他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支出。

以上各项指标是企业生产计划中的主要指标,其关系十分密切,产品品种、质量和产量指标在生产计划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以实物表现的产品数量指标是以货币表现的各项产值指标的计算基础,而各项产值指标又是企业生产成果的综合反映。另外,还有一项未列入计划而必须考核的指标——生产期限指标,指企业从产品或服务投入到产出交付的时间要求。能否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反映了企业的时间效益和企业的整体素质。

2.生产计划的编制

生产计划编制的中心内容是确定企业在计划期内各项生产指标应达到的水平和采取的相应措施。编制生产计划,实质是选择方案的决策过程,其编制方法和步骤如下:

(1)调查研究,分析内外环境,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 需求分析,即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对企业用户的订货情况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汇总、预测和分析,确定企业的生产指标; 资源分析,主要对生产所用各种资源的供应和保证情况、国家的有关政策等进行分析,重点放在物资供应和能源供应; 能力分析,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进行综合调研和分析,重点确定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

(2)统筹安排,拟定和优化计划方案,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及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产品产量指标的优选和确定,可采用盈亏平衡法及线性规划的方法; 产品品种指标的确定及合理搭配,总指标分解为各个生产单位的指标等。

(3)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编制计划草案。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测算企业设备、生产面积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测算劳动力的数量、种类是否能够适应生产任务; 生产任务与物资及能源供应之间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之间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外协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成本、财务的平衡,等等。

(4)讨论修正,最终确定生产计划并批准实施。生产计划经过反复核算、综合平衡,最终确定后,经企业的管理部门批准,便可组织实施。

(二)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的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一定质量的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是提供相应服务的最大数量。生产能力反映了企业生产的可能性,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按照核定生产能力依据的条件不同,一般把企业的生产能力划分为以下三种:

1.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是企业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的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是指新建、改建或扩建后,规定的企业应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2.查定能力

查定能力是企业在生产了一段时间后,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查定能力反映了企业技术组织条件变化的结果,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3.现实能力

现实能力是也称为计划能力。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

上述三种生产能力,由于各自含义不同,因而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在确定企业规模,编制企业长期规划,安排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时,应以设计能力和查定能力为依据; 在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或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现实能力为依据。

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备、工具、生产面积、工艺方法、原材料、劳动力、生产组织、专业化水平等。从生产能力核定的角度来看,主要受以下三大因素的影响:

1.固定资产的数量

固定资产的数量指计划期内,企业能够用于生产的全部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物面积。

2.固定资产的作业时间

固定资产的作业时间可分为制度工作时间和有效工作时间。前者是在规定的工作制度下,固定资产可利用的时间。后者是在制度工作时间中扣除了停歇时间。生产面积的利用时间,按制度工作时间计算,一般不考虑修理停工时间。

3.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包括设备生产效率和生产面积生产效率。设备生产效率指设备的产量定额及单位产品台时定额; 后者指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的大小以及时间的长短。

生产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额水平是否合理先进。通过核定生产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生产计划及其实施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生产的薄弱环节,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核定生产能力,一般从生产单位开始,逐步过渡到整个企业。涉及的核算公式主要有:

对于生产设备的计算公式是:

N生产设备=nt有效q定额

式中: N生产设备——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n——设备台数;

t有效——单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

q定额——单台设备产量定额;

Q产品——单台设备台时定额。

对于生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 N面积——生产面积的生产能力;

M——生产面积数量;

T——生产面积利用时间;

m——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

t——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的时间。

核定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先将企业各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综合平衡,进而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综合平衡有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本生产车间之间的生产能力平衡; 二是辅助生产车间生产能力与基本生产车间生产能力的平衡。如果各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不一致,应按主导环节来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主导环节是指产品制造的主要工艺加工环节。若有几个主导生产环节,并且生产能力各不相同,综合生产能力的确定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共同讨论,依据未来市场的需求变化确定。若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与辅助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不一致,企业的生产能力要按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来确定。

(三)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延伸和补充。它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每个生产单位甚至每个工作地和个人,规定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具体生产任务,从而保证企业按质、按量、按期完成生产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具有计划期较短、内容更具体、计划单位更小等特点,一般包括期量标准、企业的投入或产出进度安排、企业内各生产单位乃至个人的投入或产出进度安排、核算生产能力以及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协作计划等内容。

1.期量标准

期量标准又称为作业计划标准,指企业科学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时,在生产期限和生产数量方面规定的标准数据。期量标准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依据。

期量标准由于生产类型的不同,分类也不相同。

(1)流水线生产类型,主要有节拍、在制品占用量、工作指示图表等。

(2)成批生产类型,主要有批量、生产间隔期、生产周期、生产提前期、在制品占用量等。

(3)单件小批生产类型,主要有生产提前期、生产周期、生产周期指示图表等。

以上主要的期量标准可以概括地称为“一拍两量三期”: 节拍; 批量、在制品占用量;生产提前期、生产间隔期、生产周期。其制订的计算公式如下:

(1)节拍

(2)批量

设备调整允许损失系数,一般规定为0.02~0.12。

(3)在制品占用量

一般用在制品占用量定额或称在制品定额表示,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所需占用的最低的在制品数量。

生产单位在制品占用量定额=生产单位平均每日生产量×生产单位生产周期

库存半成品定额=平均每日需用量×库存定额日数+保险储备量

(4)生产提前期

生产提前期是指产成品在各生产单位投入和产出的日期比成品装配出产日期提前的时间(天数)。生产提前期的计算以产品装配出产日期为起点,以生产周期和生产间隔期为基础,按生产工艺过程及顺序累加确定。如图8-6所示为机械加工的例子。

图8-6 生产提前期示意图

如果前后生产单位生产批量相等,那么:

生产单位投入提前期=本生产单位出产提前期+本生产单位生产周期

生产单位出产提前期=后生产单位投入提前期+保险期

若前后生产单位生产批量不相等,那么:

生产单位出产提前期=后生产单位投入提前期+保险期+前后生产单位生产间隔期之差

注: 前后生产单位生产间隔期之差=本生产单位生产间隔期-后生产单位生产间隔期

(5)生产间隔期

确定生产间隔期的基本方法有“以期定量法”和“以量定期法”。

“以期定量法”,即先确定生产间隔期,然后使批量与之适应。这种方法可在生产任务变动较大时,只需调整批量即可。

“以量定期法”,即先确定批量,然后计算生产间隔期。当生产任务变化时,调整生产间隔期,批量不变。计算批量可采用最小批量法或经济批量法。

(6)生产周期,又称为生产循环期,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起,到成品产出时的整个生产过程占用的时间。生产周期是确定生产作业计划各项指标的主要依据。

2.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的具体安排,先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分配到各个生产单位,然后由各生产单位编制其内部生产作业计划,将任务分配到工序、工作地和个人。

(四)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一般通过生产作业计划的控制来进行,是指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对有关产品或服务生产的数量进度和生产的时间进度进行控制。其具体内容有投入进度控制、出产进度控制和工序进度控制等。

1.生产过程的控制环节

(1)投入进度控制,指对产品开始投入生产的日期、各种原材料、毛坯、零件(部件)的投入提前期和投入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投入进度控制,可以避免计划外生产和产品积压,保持在制品正常流转,从而为生产的均衡性和成套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出产进度控制,指对产品(零件、部件)的出产日期、出产提前期、出产量、出产均衡性和成套性的控制。出产进度控制是保证按时、按量完成计划,促使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紧密衔接的有效手段。

(3)工序进度控制,指对产品(零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的每道加工工序进度进行控制。工序进度控制适用于加工周期长、工序较多的企业。一般采用工票或加工路线单进行控制。通过工序进度控制,可以预防或纠正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偏差,以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实现。

2.生产过程的控制手段

(1)生产调度工作。生产调度工作就是组织执行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包括检查、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项生产作业准备工作,检查、了解、协调、控制各生产环节的生产进度,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生产调度会议是企业在生产调度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生产调度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

(2)生产作业核算。生产作业核算是指在实施生产作业计划过程中,对生产各阶段、各环节中的各种原材料、能源的投入、在制品流转和产品出产,以及设备运转、维修时间消耗、分析检验等所进行的核算,是为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实现而进行的日常统计、汇总、对比和分析等工作。

(3)在制品管理。在制品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在制品的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是生产作业计划控制的辅助手段。在制品管理通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手段,调节在制品在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流转,对在制品的投入、流转、产出等环节做到“有数、有制度、有手续、有据、有秩序”。“看板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在制品管理的方法。

3.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统筹计划管理方法。原理是: 运用网络图形将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活动组织在一起,利用网络图来表达计划任务的进度安排,并反映出组成计划任务的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网络图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计算网络时间,确定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 利用计算时差来不断改善网络计划,以求得工期和资源的最优方案。

(1)网络图的组成。网络图又称为箭线图,它以图解形式表示一项工程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由工序、事项和线路三部分组成。

①工序(活动),指在一项生产或工程任务中的一项实践过程或一项具体作业(工序),通常用“→”表示。箭线上方标明工序名称,下方标明该道工序所需要的资源。箭尾表示该道工序的开始,箭头表示该道工序的结束。两道工序之间只存在逻辑衔接关系时,用“→”表示,称为虚工序。

②事项(节点),表示前道工序的结束和后道工序的开始点,在网络图中,它是两条以上箭线的交接点,用标有数字的“○”表示。

③线路(路径),指在网络图中,从初始点开始,顺着箭线方向连续到达最终点为止的路径。网络图中一般有多条线路。其中线路作业时间最长的,称为关键线路。

网络图中相邻工序之间的名称如图8-7所示。

图8-7 网络图中相邻工序之间的名称

(2)网络图的绘制。网络图应在调查分析各项作业活动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绘制。绘制网络图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箭头指向由左至右,不能反向,不能形成回路。

②箭线的首尾必须与节点相连,不能从箭线中间引出另一条箭线。

③两个节点之间只能有一条箭线,若有几项平行工序时应用虚工序连接。箭线之间尽量避免交叉。

④网络图中节点的编号是唯一的。节点的编号应从左至右、从小到大,不能重复。

⑤在整个网络图中要有并且只能有一个始点(无前列工序)和一个最终点(无后续工序)。

(3)网络图中时间的计算。网络图中时间的计算包括节点最早开始时间、节点最迟结束时间、节点时差和关键线路的确定及总工期计算等等。

节点最早开始时间。指由节点开始的各工序最早开始作业的可能时间,用TES(i)表示第i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计算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应从网络图始点开始,从左至右逐点计算。规定网络图始点TES(1) =0。如果某一节点有多条箭线汇入时,应取其中最早开始时间与其工序作业时间[用T(i,j)表示]之和最大者为该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节点最迟结束时间。指为了保证紧后工序的按时开工,该节点必须结束的时间,用TLF(i)表示第i节点的最迟结束时间。计算节点的最迟结束时间,应从网络图最终点开始,从右至左逐点计算。规定网络图最终点的最迟结束时间等于其最早开始时间。如果某一节点有多条箭线汇入时,应取其中最迟结束时间与其工序作业时间[用T(i,j)表示]之差最小者为该节点的最迟结束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节点时差。指每个节点的最迟结束时间与节点最早开始时间之差,是可以控制的机会时间,用S(i)表示第i节点的时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S(i) =TLF(i) -TES(i)

关键线路。计算过程中,∑S(i) =0的线路即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的各个工序称为关键工序。

总工期。关键线路上,各个工序的作业时间之和就是总工期。

(4)网络计划的优化和管理。网络计划的优化,通常包括时间优化、时间—资源优化、时间—成本优化。主要是利用时差,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改善网络计划,使工期、资源、成本形成最优组合。

【例8-4】 经对某项工程调研分析,列出了有关部门的资料清单如下表所示。试根据表中资料正确绘出网络图,并计算网络图的时间参数,利用时差确定该工程的关键线路和总工期。

解: 根据表中资料绘制网络图,如图8-8所示。

图8-8

根据节点最早开始时间、节点最迟结束时间的含义及公式计算各个节点的时间参数如下:

TES(1) =0 TES(2) =3 TES(3) =5 TES(4) =5 TES(5) =9

TLF(1) =0 TLF(2) =7 TLF(3) =5 TLF(4) =5 TLF(5) =9

计算时差并确定该工程的关键线路和总工期:

S(1) =0 S(2) =4 S(3) =0 S(4) =0 S(5) =0

所以关键线路为: 节点①→③→④→⑤ 关键工序B→D。

总工期为: 9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