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两次世界大战均与经济危机有关,或者说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由于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具有了周期的性质。马克思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初,便意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发生的,从上一次危机发生到下一次危机到来所经历的时期或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第五节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在萧条期,社会生产停滞,同时为复苏作准备。在复苏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经济恢复增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生产进入高涨期。在高涨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又不断发展和激化,当达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就会又爆发了。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社会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会引起生产高涨,从而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再次爆发奠定物质基础。

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发生,并且是隔一段时期发生一次。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对抗和冲突是经常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于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的,它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产物。从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几乎是欧美国家的家常便饭。远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就发生过个别工业部门的局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通常认为,从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开始,这种危机就经常造访西方国家,大约每十年发生一次。1836年,英国又发生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后来还波及美国。1847—184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实际上已具有世界经济危机的性质。接着,在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1890年都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19世纪的经济危机中,以1873年的危机最为深刻,它大大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从此以后,资本主义就开始了向垄断阶段过渡。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危机更为频繁,直到走向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均与经济危机有关,或者说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在20世纪初,发生了1900—1903年和1907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又经历了1920—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三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以往资本主义各次危机中最深刻、最严重的一次。它不仅包括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国家,而且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又互相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特别严重的性质。这次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4%,贸易总额下降了66%。在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完全失业的人数高达300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条件下,美国在1948年、1953年、1957年、1960年、1969年、1973年和1980年先后爆发了七次经济危机。其中,1957—1958年的危机曾经波及加拿大、日本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战后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74—1975年的危机也是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并且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次数见表三。

表三: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次数

在众多的危机中,美国人特别把1837、1872、1893、1907和1929年这五次经济危机称为“大萧条”。

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呢?

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决定的。因此,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也只能从资本主义矛盾的运动中来寻找原因。在完整的经济周期内,工商业繁荣、生产过剩、危机、恐慌、经常的萧条、逐渐复苏不断周期性重复出现。其中,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新的周期的起点。常常是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刻爆发。此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造成社会再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调,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之中。在危机爆发后,大量企业破产,生产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使社会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得到暂时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暂时得到缓和,其生产会重新恢复和发展。但复苏并不是长期好转的先兆,而是新的生产过剩和新的危机的先兆。繁荣之后是危机,危机之后是繁荣,然后又是新的危机。由于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矛盾暂时的、强制的解决,而不是这些矛盾的消失,所以随着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还会重新发展和激化,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失调的现象还会重新严重起来,这样就导致另一次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地在繁荣与危机的更替中向前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经济危机就成了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恩格斯指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它们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由于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具有了周期的性质。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中间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二、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马克思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初,便意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发生的,从上一次危机发生到下一次危机到来所经历的时期或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马克思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周期的各阶段的循环交替的顺序。在《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中,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他写道:“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现代工业在其中运动的周转周期——沉寂状态、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崩溃、停滞、沉寂状态,等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危机过后,经过一段时期,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各种矛盾又会重新激化起来,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处在这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作一个周期。尽管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时期,危机的周期各有特点,但是,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一)危机阶段

危机既是上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危机通常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最繁荣,也就是资本主义矛盾最尖锐的时候爆发的。在危机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瘫痪和混乱状态之中,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堆满仓库,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剧下降,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大批工人失业又为资本家提供了进一步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条件。这样,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在危机阶段便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由商品销售困难所引起的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又使竞争力量比较薄弱的广大小生产者纷纷破产。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消费群众,即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急剧降低。社会购买力的急剧降低,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许多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经受不住危机的沉重打击而纷纷破产。在危机阶段,许多工商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又会引起整个资本主义支付关系的紧张,引起货币信用的危机。这时,资本家都不愿再以赊销方式出卖商品,而只要求以现金进行支付。由于对现金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给又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就使得利息率急剧提高。利息率的提高,企业股息的降低,再加上资本家大量抛售股票、公债等有价证券,结果使有价证券的行市猛烈下跌。资本家为了追求现金,普遍向银行大量提取存款,这就使许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因现金准备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要求而不得不宣告破产。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局面,还会引起对外贸易收入的减少和其他国外收入的减少,从而形成国际收支方面的巨额逆差,使黄金外流,储备减少。危机发生以后,资本家为了阻止价格继续下跌,不惜采取破坏生产力的手段,毁坏一部分商品和机器设备,人为地强制把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改变过来。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本家关闭企业、缩减生产和销毁存货而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

(二)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是周期中的停滞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生产不再继续下降,企业倒闭现象暂时停止,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价格停止下跌,商业萎缩,游资充斥。但是,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有困难,大量工人依然失业,社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这个阶段,资本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竭力降低成本,以便在剧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和在物价低落的情况下获得超额利润。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一方面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另一方面改进生产技术,更新固定资本。由于社会消费并没有停止,资本家以低廉的价格把商品慢慢地销售出去,因此,存货逐渐减少,生产恢复的因素在逐步增加。由于新的投资的逐渐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结果就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工人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商业和信用事业也逐渐活跃,促使萧条阶段逐步转入复苏阶段。

(三)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是周期中的经济恢复阶段,它的特征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随着存货的减少,商品价格逐步回升,利润逐步增加,在危机中没有破产的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他们一方面加紧对工人的剥削,另一方面设法改进技术,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固定资本更新。由于市场需要新的机器设备,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并引起对劳动力的需要的增加。这样,生产逐渐扩大,就业人数逐渐增加,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市场容量扩大,物价慢慢回升,企业利润增加,信用事业日益发展,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恢复过来。当整个社会生产恢复或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复苏阶段就过渡到了高涨阶段。

(四)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又叫繁荣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不断扩大,投资大量增加,生产迅速发展,就业工人增加很快,物价上涨,利润增多,工资水平也有提高,市场兴旺,信用关系普遍发展,利息率降低,股票价格上涨,市场商品畅销,企业利润激增,信用投机活跃,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新的危机因素又逐渐积累起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的增多,很快又超过了劳动群众的购买力,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达到极其尖锐时,整个社会生产又重新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状态。高涨阶段出现的生产过剩,起初是不明显的,由于商业投机造成市场的虚假需求,掩盖着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信用膨胀造成的虚假繁荣,掩盖着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以致当商品供应已大大超过需求时,资本家还在盲目扩大生产。只要几种主要商品的流通发生梗塞,就会成为导火线,使经济危机突然爆发。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又重新陷入瘫痪和混乱状态。恩格斯曾经很形象地描绘了这个过程:“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

上述各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和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三、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周期规律及频率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增长并不是平滑地向前发展,而是在波动中不断前进。之所以会这样,马克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并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马克思曾指出,只存在暂时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永久的危机是没有的”。只有当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均衡关系与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直到无法调和的时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才会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用强制破坏的方法缓解了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失调的现象,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的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恢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新一轮经济危机又再次爆发。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存在,这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走向危机与不断摆脱危机的过程。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是无法克服危机的,它克服危机的办法也不过是“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马克思通过对当时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数据加以考察,不仅揭示出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经济危机周期的时间间隔作了一定的分析。最初,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大约每隔五年会出现一次,他曾在《贫困和贸易自由——日益迫近的商业危机》一文中指出“现代工商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历时五年到七年的周期性循环”。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时间间隔恰好与固定资本更新的时间相一致。正如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指出的“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后,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以十年为期的循环周期是和这样规定出来的整个资本再生产段落有密切联系的。”在危机发生之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促使萧条阶段的社会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和高涨,却不能使资本主义从根本上摆脱危机。而由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引起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为经济危机的下次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因此“机器设备更新的平均时间,是说明大工业巩固以来工业发展所经过的多年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其后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明确提出“现代工业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个周期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在积累进程中被越来越频繁的相继发生的不规则的波动所打断”。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为在他看来,一方面由于危机爆发后的萧条时期机器设备的价格较低,此时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换代成本最低,损失最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会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加速资本积累和投资的扩张,为下一次更新产生新的需求。“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

尽管马克思强调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征,但是他并没有一味肯定这种周期循环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时间长短的分析,我们不能够机械地理解为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放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去考察。马克思指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马克思虽然指出再生产周期大约为十年,但是,他也指出再生产周期的间隔并不是固定的,“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

四、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展,是有其物质条件的。这个物质条件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马克思指出:“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什么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呢?因为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当危机中一些现象有所缓解的时候,便进入了萧条。这时,资本家所想的就是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尽快使自己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行固定资本的更新。这时,由于社会游资充斥,利息率、商品价格水平、工资水平等都较低,这便为固定资本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便带动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复苏起来。

同时,固定资本的更新,又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因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意味着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旧设备为新设备所代替,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迅速地增长起来。同时,由于先进技术的采用,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对劳动者的剥削加重,其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迅速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又尖锐起来,当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时,经济危机又爆发了。

固定资本的更新,只是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而不是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原因。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而缓和时而尖锐的运动,固定资本的更新是不会引起经济危机的。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更新的平均时间(特别是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决定了经济周期的长短。马克思说:“简直可以毫无疑问,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后,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以十年为期的循环周期是和这样规定出来的整个资本再生产段落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马克思说:“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因为,固定资本更新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走出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社会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由萧条转入复苏阶段。另一方面,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物质前提,固定资本的更新使得社会生产在加强剥削劳动力的基础上迅速扩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从而蕴含着下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危机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资本主义危机“永远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被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比例失调的表现,并且成为强制地恢复平衡、以维持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

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均衡性破坏和连接性中断得以恢复的物质基础。在处于经济危机期间,多数表现为大量的商品囤积在仓库,物价普遍下跌,难以销售,商品生产开始减少,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破产倒闭,出现大量的失业人群,没有失业的工人工资随之下降。以前依靠信用制度获得资金来得以扩大生产的商品生产者无力支付到期的货币,这些现象让债务链条脱节,信用关系遭到沉重的破坏。“危机一旦爆发,问题就只是支付手段。但是因为这种支付手段的收进,对每个人来说,都要依赖于另一个人,谁也不知道另一个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将会发生对市场上现有的支付手段,即银行券的全面追求。每个人都想尽量多地把自己能够获得的货币贮藏起来,因此,银行券将会在人们最需要它的那一天从流通中消失”。在危机中的一些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债券的价格大幅下降,股票更是这样,危机期间,人们的投资变得愈发谨慎,一些汇票的流通会停止,每个人能接受的仅是现金支付。由于债务链条的脱节,在挤兑风潮中,大量的证券交易所、银行纷纷或被兼并或直接破产倒闭。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过后,经济进入谷底停滞期,这时,借贷资本大量闲置,低利息率,产业资本家开始慢慢地恢复投资,出于竞争的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带动了经济增长和生产的发展,进而使生产摆脱危机,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就这样开始,投资加速前进,经济被带到了繁荣阶段的顶端,这样下一次经济危机的条件也就出现了。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呈现出有时缓和、有时尖锐的运动规律,随之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运行等因素的影响,资产阶级国家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促使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新的特点。但也应该认识到,尽管150多年来资本主义制度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良,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资本主义危机频繁爆发,社会再生产周期缩短。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大体上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帝国主义阶段,大约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差不多五年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显然,战后的经济危机频繁,再生产周期缩短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平均周期分布图如图八所示:

图八: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平均周期分布图

第二,经济危机呈现“同期性—非同期性—同期性”的演化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周期运动具有统一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有明显的周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和经济恢复的时间不同,使它们的再生产周期的恢复在时间上参差不齐。如美国1948—194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西欧各国和日本还处于战后的经济恢复过程,而当西欧的一些国家和日本爆发1951—1952年和1964—1966年经济危机时,美国则由于先后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使经济危机分别推迟到1953—1954年和1969—1971年才爆发,这段时期的危机明显地表现为非同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由非同期性逐步转入同期性。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具有明显的同期性。

第三,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发,物价上涨与“滞胀”局面并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爆发时,伴随着现金短缺、信用收缩、物价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产阶级政府大力推行增加货币发行量、推行通货膨胀措施、采取扩张信用和降低利率的金融政策、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等“反危机措施”,使危机期间物价不但没有跌落,反而出现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现象。危机期间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使过剩的商品不能充分消散,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被积累下来,造成危机过后回升乏力,出现了生产长期停滞和失业率长期偏高的局面。“滞胀”局面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新的难以医治的顽症。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与物价关系趋势图如图九所示:

图九: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与物价关系趋势图

六、全球化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上各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日渐提高,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减小,经济危机相对温和

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特征钝化,没有强劲的高潮,也没有明显的衰退,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复苏期延长,经济持续增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长期实施;(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3)企业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和将库存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精益生产”;(4)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贸易环境,减少了因外部市场变化所引起的国内经济波动。

(二)经济周期趋同化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一,知识信息的可共享性。知识信息是无国界的,居于世界任意角落的人都可以有偿或无偿地使用。

第二,知识信息外溢性。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波动明显趋同,是由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三,知识信息扩散性的特点。知识经济使传统产业的衰退或复苏对整个周期的影响力减弱,并钝化了服务业的波动。信息网络化正从正面影响着商品流通、资金转移和劳动者的流动,大大缩小了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的不平衡,进而改变了其经济周期的波动。

第四,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空间限制向全球扩张的趋势。这就把资本与劳动、生产与消费、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组织性的矛盾推向更高阶段和更广范围,世界经济的各种矛盾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集中暴露出来。

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依赖程度加深;资本市场的全球化;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速度传递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