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本运营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人力资本运营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所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产业间协调发展,首先要引导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合理分布。东北地区的下岗失业群体就是这种置换效应的主要体现。

三、人力资本运营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运营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间横向调节的过程,是资源在产业间、部门间重新配置,由分布不合理趋向合理的过程,其实现途径就是资源在产业间的转移。在资源产业间转移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集中体现在对资源产生的聚集效应和置换效应两个方面。人力资本对资源产生集聚效应是指由于区域人力资本向某一产业的聚集(或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而造成的其他生产资源的聚集,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本的聚集。聚集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造成相关产业或部门物质资本的相对缺乏,为了充分发挥资源的产出能力,就有必要追加投资;而高素质人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追加投资的风险,从而出现物质资本向该部门聚集的趋势。聚集效应表现为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部门物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较高等方面。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构成上看,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由于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在区域规划分工中工业基地(重化工业)的地位,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获得更多的投资,加之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制政策,使得东北地区工业的生产条件远远优于农业,因而对人力资本具有较持久的吸引力,使第二产业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与这种人力资本的聚集相伴随的是物质资本的聚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资源过多地向某一产业聚集,必然造成其他产业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发展受到抑制。所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产业间协调发展,首先要引导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合理分布。人力资本的在某一产业的集聚效应不仅使资源向某一产业聚集,同时还会造成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的层次的人力资本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拥有人力资本多的劳动者对拥有人力资本相对较少的劳动者在置换效应。这种置换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使普通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直接表现就是大量的简单劳动在结构转换的过程中陷入失业状态。通常的认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物质资本对劳动的置换作用越来越明显,实际上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与其说是“机器取代劳动”,还不如说是“高素质人才排挤普通劳动者”。东北地区的下岗失业群体就是这种置换效应的主要体现。这种被置换下来的劳动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适应其他岗位的追加投资的话,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沉淀在失业的蓄水池中,人力资本提前报废;二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也只能是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这既不利于新加入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劳动者原有的人力资本的发挥,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浪费。一般来说,人力资本的资源聚集效应与置换效应是同时起作用的,而且聚集效应还对置换效应起到放大作用,资本的聚集更加剧对简单劳动的置换。

(二)人力资本运营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反映了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纵向演进过程,主要表现为区域主导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区域主导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的一般规律是: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以原料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以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呈现的一般规律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情况看,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过程是通过资源的转移、技术进步和市场导向实现的,其中蕴含的人力资本因素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首先,区域人力资本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弹性。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资源的重新组合,即各种资源在新旧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具体包括资源存量的转移和增量的转移。增量转移主要指新建投资,转移相对比较容易,关键在于存量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存量转移包括物质资本存量的转移和人力资本存量的转移,一般来讲,物质资本的转移相对简单,当产业结构转换时,物质资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资金物化来实现,但是培养那些结合物质资本的劳动者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产业结构调整中,容易滞后的是劳动力的结构转移,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存在显性或隐性的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人力资本能显著地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劳动者较一般劳动力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资源转移所遇的阻力相对较小。

其次,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增强产业活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区域政策对若干产业的扶持是必要的,但是政府扶持政策只能是有重点地选择,大多数产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只有积极创新,努力适应产业结构转换引起的市场条件的变化,它们才能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中。而比较落后的产业与部门,如果不具备自我发展的活力,将变得更为落后。即使是那些受益于政策扶持的产业,也必须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机会,增强其自身竞争力,因为政府政策的扶持毕竟是有限的。产业活力的培育取决于产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真正主体则是该产业的从业人员。很难想像文化素质较低的从业者能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人才。由此可见,企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发展的活力在于有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作保障。

第三,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能够增强产业转换承受力。产业结构转换将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原有产业问的经济技术联系,引起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在这一过程中,产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震荡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产业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经受得起产业结构转换初期市场环境混沌无序的考验。能否真正经得起产业结构转换带来的考验,部分地取决于产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资本存量大的产业与部门更容易经得起产业关联断裂的考验,也更能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关联。

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非均衡性,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速度。

东北地区由于人力资本市场自身发展不健全,所以在实践中对就业的引导能力差,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出现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的不均衡问题。从图4-1东北地区GDP三次产业构成情况看: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升较快,超越了第一产业。但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仍最高,三次产业构成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状况相适应,人力资源也应表现出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的趋势。

但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变动。如果用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代表目前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分布的存量状况,则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存量状况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是不相适应的。如图4-2所示:对GDP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人力资源存量分布最低,对对GDP贡献最小的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存量分布做多。人力资源分布呈现出一三二的结构特征。

结合图4-1的数据看,人力资源在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存量分布与第一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正相反,三次产业中创造GDP最少的第一产业,平均对GDP的贡献率是13.6却占据平均44%的人力资源;对GDP贡献率平均达49%的第二产业,平均只占用21.6%的人力资源。所以如果单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利用率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如果说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一种资源禀赋条件的话,那么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禀赋劣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对GDP的高供贡献率显然不取决于人力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背后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最大的区别点在于,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是长期投资的产物,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在这里观察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分布和使用状况。

以下图4-3的数据列举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分布的情况,暂且用以代表人力资本在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的分布。从表3的数据看,东北三省占据的人力资源最少的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最多,平均达27.5%,而占据人力资源最多的第一产业情况恰好相反,平均占有专业技术人员只为2.7%,低于二三产业。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是一致的,对GDP的贡献率最多的第二产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多,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与三次产业的构成一致,这也正说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占有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非人力资源的多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存在着非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不合理,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是一三二的特征,与东北地区二三一地产业结构存在着非均衡性,虽然这种不均衡不是影响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会造成人力资源使用率低,最终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是,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存在着非均衡性。虽然目前从静态上看,人力资本存量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相适应,但从三次产业调整的动态趋势上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要逐渐上升,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这意味着第二产业过剩的人力资本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转移,就会在第二产业内部形成人力资本沉淀,这样将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浪费,也不利于第二产业自身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两者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存在的不均衡性,实质上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均衡性。拥有大量人力资源的第一产业,人力资本占有率最低,第二产业情况恰相反。从S·Kuznets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来看,伴随着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其占有的人力资源必然在短期中表现为相对过剩,如果能实现第二、三产业顺利承接农业流出的剩余人力资源,这种不对称性在短期中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产业间的技术差别,对农业中流出的人力资源必须加以投资改造,使之形成适合第一、二产业的需要的人力资本,这种流动才能顺利进行。

东北地区就业中表现出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的不均衡问题,如果要依靠市场自身去调节完善显然是不可取的,况且东北地区就业市场还比较狭小,发育还不够健全,在短时期内还不能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政府的调控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人力资本供给的调控主要在于投资的结构和层次,对人力资本需求的调控主要是模糊产业间界限,提高产业间关联度,同一产业内部各行业间提高技术关联度,促进人力资本产业间、行业间的流动,提高区域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从而满足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