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与对外贸易

技术与对外贸易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技术对国际贸易发展的这一推动作用,现有国际贸易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所以,古典贸易理论对技术与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认为,技术差距导致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技术起了重要的作用。新贸易理论主要从技术与国际贸易相互关系中的技术溢出、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和干中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技术是企业竞争力来源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是传统理论中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重要基础。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技术因素对投资和贸易产生影响的同时,直接投资所具有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影响有关国家的技术进步的步伐,进而对其分工地位、贸易模式及发展产生作用。

一、关于技术与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推动集中体现在它对一国出口能力的提升上。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出口形成影响。同样,一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是科学知识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技术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为提高要素的生产能力。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生产技术的提高,比如新机器设备的采用以及新生产工艺的出现等;二是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三是生产出更多品种或更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无论哪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最终都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单位劳动时间里产出的增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减少。技术进步有两种源泉:一种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如以上我们提到的干中学和技术外溢;另一种是主动的,它一般是研发的结果[1]。对于技术先进国家而言,技术进步可能更多是研发的结果,而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进步更多可能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结果。然而,不论一国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何种因素,它都将会通过出口与进口对该国的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出口供给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出口供给的影响表现在:第一,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一国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丰富可生产产品的种类,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可能使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使该产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增加出口商品供给的数量;第二,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便利了贸易的开展,同时使原本不可贸易的商品也可参与贸易,国际贸易的交易量因此大幅增加,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出口需求方面,受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影响,人们对新产品的认可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层次也在不断被提升,从需求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生活消费等方面出现趋同的倾向,加大了对贸易商品的需求,推动着全球贸易不断增长。

对于技术对国际贸易发展的这一推动作用,现有国际贸易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只是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具体分析技术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的视角和采用的方法略有不同而已。

1.传统贸易理论关于技术与对外贸易的分析

在古典的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论和相对优势论中,技术被认为是各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的基础,技术上的差异导致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差别或相对成本差别。这一成本差别主要是由于各国在生产同一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别,而造成各国在生产同一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存在技术差距。所以,古典贸易理论对技术与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认为,技术差距导致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技术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资源禀赋论很好地解释了一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源泉,认为各国资源禀赋差异和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

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技术被认为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将国际贸易学说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在国与国之间转移;第二,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这个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学说。这个理论明确指出技术决定国际贸易,并为技术相对落后国家通过引进成熟技术,结合本国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2]

2.新贸易理论关于技术与国际贸易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研究,把技术内生化,讨论技术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问题,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主要从技术与国际贸易相互关系中的技术溢出、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和干中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克鲁格曼(1997)认为技术尽管可以在国际间传播,但本国的技术溢出会更快。同时,本国也会通过干中学获得经验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Markusen(1985)用技术差异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技术上的差异也可能促使产业内贸易产生。Crossman(1995)建立了一个干中学模型,并在干中学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国内、产业集群间的技术溢出。Calina(2004)用Panel Data的方法研究了127个国家在1970—1997年的出口数据,认为干中学会影响国家间生产和外贸格局,外贸引致的干中学对外贸分工会产生相当大的作用[3]。Don E.Kash(2003)指出传统的贸易理论忽视了技术的动态发展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和贸易的关系,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关键。Soete(1981)、Vosi(1988)、Fagerherg(1987)分析了创新和贸易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能够带来生产率和贸易的增长。关于国际竞争的新熊彼特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最成功的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在持续增长,创新拓展了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范围。Laursen和Keld(1999)在《技术对于贸易行为的动态影响》一文中通过数据研究指出技术变化和贸易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关系,一国的创新能力对其外贸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新新贸易理论关于技术与国际贸易的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把企业同质化作为前提假定,从宏观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来源。然而,近年来以Melitz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将分析对象由宏观层面细化到微观层面,从而拓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Melitz等人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在规模、生产率以及工人的工资和熟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小部分生产率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才会参与贸易、从事出口,而这些出口企业通常拥有较多、较高水平的技术要素。同时,更高质量的优质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的自我选择机制进入出口市场,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后,对于优秀的专业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所以,企业质量的提升会导致技能溢价的上升[4]。从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理论将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国家和产业层面转向企业和产品的微观层面,以生产率差异作为企业异质性的主要特征,剖析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为贸易利益的来源提供新的解释。而无论是企业的效率还是技能型工人,都暗含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折射出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虽然涉及技术问题,但都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没有涉及技术与贸易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新贸易理论虽然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国际贸易,从技术与国际贸易相互关系中的技术溢出、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和干中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很多研究一般都只采用了将劳动作为单一生产要素的研究方法,对技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路径等研究不够完善;以企业异质性为标志的新新贸易理论开创了国际贸易研究的全新视角,将分析对象由宏观产业层面细化到企业微观层面,认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从事出口是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效率进行自我选择的结果,贸易反过来会导致企业技能溢价的上升,从而拓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毫无疑问,技术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上述这些理论很好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分析了技术对一国贸易的作用机制、途径以及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反作用。

二、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较好地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即技术优势(或称之为所有权特定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前提条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以谋取利润最大化。然而,在发达国家或技术先进国家企业对外开展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时,也会因“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技术的进步。更有甚者,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型经济体以技术和战略资源(如渠道、管理技术等)攫取为目标的投资活动的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或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大。

1.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

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主要指发达国家或技术先进国家的企业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对外进行投资以维持和增强这一优势,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行为。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主要是一种技术优势发挥型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在于利用其技术优势实现投资主体战略利益。

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技术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要素。技术同样也是各国企业进行国际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变量,是各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品技术、工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技术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新经济浪潮的出现则彻底将传统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为竞争优势的观念转变为以生产知识和技术并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为此,技术发达国家的企业一直关注并维持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很多技术上关联的企业选择组成技术战略联盟,从而保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获取与公司核心业务及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和新技术,充分利用全球网络效应,在共赢的基础上拓展其业务范围,稳定其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技术资源[5]

然而,技术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可以为东道国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经由技术外溢效应,可以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例如,Benta K.Samrzvnska(2002)从企业微观层面进行实证分析,FDI确实在立陶宛通过技术转移导致生产力溢出,并对这种由技术转移带来的生产能力溢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证明如果立陶宛的FDI流入增加10%,将给本土企业带来0.38%的产出增加。Caves(1974),Blomstrm和Wolf(1994)分别对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引进的FDI进行研究,证明FDI能够通过技术转移的外溢效应使本土企业的产出能力提高。然而,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也给东道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企业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形成价格控制和市场进入的壁垒,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新产品的周期和技术标准,从而形成更加彻底的市场垄断,使东道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经由技术战略联盟,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企业增加了它们同东道国谈判的主动权,对于依赖FDI的技术落后国家而言,这是非常不利的。

2.技术攫取型投资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中一直是发达国家和技术先进国家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和技术落后国家投资占据主要地位,发展中国家和技术落后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和技术先进国家的逆向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很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和技术落后国家的FDI有了初步发展,目前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

技术攫取型投资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或技术落后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或技术发达国家进行的旨在获取核心技术的投资行为,是一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攫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他直接投资相比,技术攫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目的是为了追求投资主体的战略利益最大化,是一种长期行为。通常,东道国企业向投资企业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很少被纳入研究者的视线,而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最近的研究表明,直接投资不仅仅是由于技术优势引起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东道国的先进技术。

(1)技术攫取型投资的动因。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攫取型投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下述四个方面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

第一,提升发展中国家或技术落后国家原始性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加强,技术上落后国家的企业仍然采用封闭式的自主创新方式来同国外技术领先的企业进行竞争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国际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够利用的技术,有效利用企业内外的研发资源,提升原始性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打破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或技术落后国家试图通过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来获取核心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通常是失败的。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常常将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设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环节大多是生产组装环节,不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研发投入。即使跨国公司以高技术来投资,本土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也很难掌握和控制核心技术。这将长期影响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使本土企业固化到这种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来,形成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或技术落后国家的企业只有通过主动技术攫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才可切实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获得产业升级的主动性和跨越性,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甚至赶超发达国家。

第三,缩减自身技术提升的成本。发展中国家或技术落后国家通过技术贸易、吸引外资、技术援助等传统方式提升技术水平收效不明显;而采用自身创新研发,则因经济环境的约束而使成本变得更高。相比之下,技术落后国家采用技术攫取型投资,在技术知识较为发达的国家进行相应的并购或设立研发机构,通过获取所并购企业的技术资源或与当地企业合作研发,其成本相对而言要低得多。

第四,跨越技术引进壁垒、提高技术获取效率。通过技术攫取型投资,技术落后国家可以跨越技术先进国家技术转移时存在的多种壁垒,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获取适合自身的关键知识和技术,提高技术获取的效率。

(2)技术攫取型投资的途径。技术攫取型投资主要是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全球化趋势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外部资源获取核心技术的一种途径。技术攫取型投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设立研发机构,嵌入当地集群,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干中学”,开发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二是通过并购具有先进技术的当地企业获取技术,这是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两种技术攫取型投资方式在获取核心技术方面是有所差异的。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主要通过技术的反向溢出效应来获取研发资源,如雇用当地研发人员、跟踪技术前沿信息、获取先进知识或与当地研发机构合作研发等途径来实现技术创新,从而获得先进技术的初始产权。而并购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获得先进技术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同时也获得了研发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客户资源[6]。此外,技术攫取型投资可以考虑借鉴技术先进国家跨国公司的做法,即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联盟。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联盟指两个或多个跨国公司之间签署正式协议,以维持和提升技术水平为战略目标而组成的技术互补、共担风险和研发费用以及合并彼此技术要素的联盟形式。经由技术联盟,技术落后国家的跨国公司可以获取与公司核心业务及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和新技术,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其业务,实现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这种形式在技术先进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高科技产业开发和通信技术研制等领域被广泛采用。

(3)技术攫取型投资与技术进步。中国30多年的对外开放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在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后,这些企业具备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一些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企业来整合全球资源,注重核心技术的收购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从全球视野考虑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空间,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快速进入产业分工的高增加值环节,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同时,我国这些企业积极从外界汲取更多先进技术,打破国际分工的路径依赖,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如上海汽车集团收购英国罗孚,以求获得研发力量与自有品牌;盛大网络收购韩国Actoz公司,获得网游版权及研发平台;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获得IBM在PC及笔记本电脑制造上的领先技术。通过海外技术攫取型投资实现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是华为。华为在海外有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和莫斯科设立了研究所,同时分别与TI、摩托罗拉、IBM、英特尔、Ageresystems、SUN、Ahera、高通、Infineon和微软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截至2002年底,华为申请国内外专利198项,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里最多的。华为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在8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600多件次,受到巴黎公约和世贸组织保护。2003年,其交换机接入网连续三年全球出货量第一。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到技术先进国家进行技术攫取型投资,与当地先进技术、不同产品和工艺生产技术相融合,并根据市场需求在融合中推动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落后国家一直试图通过引进外资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模仿国外已成熟甚至淘汰的技术,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技术先进国家的分工战略布局,难以改变现今不公平的国际分工秩序。因此,技术落后国家需要主动进行技术攫取型投资,缩小与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三、技术优势利用型国际投资中的贸易问题分析

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多是一些发达国家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这类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和发挥东道国的一些资源优势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进行投资活动。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开展会对东道国和母国的技术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其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1.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对东道国贸易的影响

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通常是东道国希望得到的先进技术,这种投资的开展可以很好地提升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促进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东道国会借助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机会,积极引进、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其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发展,东道国会通过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国外子公司和向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来提升技术水平,加速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化其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制成品的比重显著提升,使其出口产品逐步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化。这种情况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国家通过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企业的直接投资使其出口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发展,对东道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则相对复杂些。首先,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进行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获得提升,具备了生产原先需要从母国进口的同类产品的能力,因而会削弱其进口贸易的发展。但是,技术利用型投资会通过提升东道国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出口,获得更多外汇收入。这将使东道国有能力从国外进口更多的优质产品和高新技术,在带动其进口贸易发展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对其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2.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对母国贸易的影响

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的发展,会加快母国的生产技术向国外扩散,缩小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这样,母国生产此类产品的技术优势就会被削弱,从而使此类产品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同时,随着母国一些技术在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过程中向东道国扩散,东道国当地其他一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也会削弱东道国其他一些产品的出口,甚至会出现东道国的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和母国的产品进行竞争的局面。这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明显,很多原先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都转为由自己生产,甚至直接向发达国家出口利用所学到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导致现如今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大多表现为逆差。

如果说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对母国的出口贸易是不利的,那么其对母国的进口贸易则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也主要是由于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中的技术在东道国会具有很强的资本积累能力,这样可以增强母国在东道国投资公司的资金支付能力,为更好地提升母国公司的技术水平,维持与东道国的这种关系,母国公司会大量从东道国进口自身进行技术研发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相关产品,以保持其与东道国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这样,技术优势利用型投资就会因母国投资企业继续提升技术水平和维持其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的需要而促进母国进口贸易的发展。

四、技术攫取型投资中的贸易问题分析

技术攫取型投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对发达国家或技术先进的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此类投资企业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而进行直接投资活动。技术攫取型投资的进行同样也会因对东道国和母国的技术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其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1.技术攫取型投资对东道国贸易的影响

通过技术攫取型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学习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缩小了同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差距,通过技术反向溢出效应,会间接提升母国本地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使原先需要从东道国进口的商品都可以自己生产,从而会削弱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技术攫取型投资的发展还会使很多原先可以直接出口给母国的先进技术和同类产品的生产大幅下降,这也会降低母国出口贸易的规模。随着技术攫取型投资的发展,东道国的许多先进技术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其技术上的优势越来越小。而且,母国经由技术攫取型投资的反向溢出效应,将所学到的先进技术和国内合适的资源结合,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会日益增强,东道国有可能将会日益转而增加其从母国相关产品的进口,使东道国的进口贸易将来有可能会大规模提升。

2.技术攫取型投资对母国贸易的影响

技术攫取型投资通过技术反向溢出效应,可以很好地提升母国的技术水平,促进母国同类产品和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将很好地推动母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化母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攫取型投资绕开发达国家直接向其出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利用技术的反向溢出效应来满足其技术进步的要求。这在提升其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削减其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高新产品的进口。因此,技术攫取型投资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反向溢出效应提升母国的技术水平,从而对母国进口贸易产生反向影响,降低母国对相关技术类产品的进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