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前提,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深远。比较优势理论堪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由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首先提出。李嘉图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运用不断放宽比较优势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方法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用“规模经济”解释了相似资源储备国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在其基础上分离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和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前提,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深远。

比较优势理论堪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由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首先提出。李嘉图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基于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却同样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现实,以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且要素数量固定等为假设条件,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只要一国在其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存在差别,就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也就能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获利(斯密,1981;李嘉图,1976)。

李嘉图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运用不断放宽比较优势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方法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19世纪,穆勒的相互需求论将需求因素导入国际贸易中,补充了比较优势理论下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及分配问题;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论则用几何分析方法说明了相互需求论中贸易条件的决定与变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引入资本作为劳动之外的另一生产要素进行分析,将贸易产生的原因推广为生产产品所需不同要素投入量的差异,即各国具有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丰裕水平决定了其比较优势所在(俄林,1986);萨缪尔森(1992)进一步推论到以比较优势为根据的自由贸易会导致国际间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波斯纳(2009)的技术差距论把技术又当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获得了出口方面的优势。林德(1961)的偏好相似说以两国间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来解释两国间贸易(特别是工业品贸易)可能性的大小。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动态化的观点分析了产品在新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要素密集度的转变,解释了不同类型国家能在产品的不同阶段上享有比较优势并参与国际贸易的现实。克鲁格曼(1979)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用“规模经济”解释了相似资源储备国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相互贸易。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在经过了佛丹恩、巴拉萨等人的经验性研究和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等人的理论性研究后表明,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偏好相似等因素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产生。迈克尔·波特(2002)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为核心,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切入点,从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等方面剖析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