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世界的兴起

西方世界的兴起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这一经济世界由发达国家组成。西方世界并不是一开始就领先于其他经济世界的。为了探讨西方世界的兴起过程,我们需要从它与其他经济世界一样贫困的时期开始,中世纪可以作为这样的起点。在近三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实现经济崛起,成为16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帝

(一)世界经济与经济世界

世界经济意为整个世界的经济,而经济世界一词是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创造的一个术语。按照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但这一界限可以缓慢地变化,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时地被打破。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极或一个中心,其代表为一座有支配地位的城市,这在过去是城市,在今天则是都市,同一个经济世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有两个中心并存。最后,每个经济世界都可以被分解为延续的区域心脏,即被围绕着的中心地区,随后是中心地区周围的中间地区,最后是广大的边缘地区。在经济世界各区域的分工中,边缘地区处于从属的、依附的地位。[1]

远在欧洲人认识整个世界之前,即在中世纪乃至古代,世界就已经被分成了几个共存的经济世界。这些共存的经济世界天各一方,极少交往。因为每个经济世界各有其辽阔的边缘地带,除去少许例外情形,横跨如此辽阔的地域做买卖一般获利甚微。在彼得大帝(1682—1725年)之前,俄罗斯就是经济世界中的一个,自食其力,也自我封闭。在18世纪末之前,巨大的土耳其帝国也是一个经济世界。在1492年之前,哥伦布尚未远行,欧洲加上地中海,带着伸向远东的触角,也是一个经济世界,其标志便是威尼斯的辉煌。这个经济世界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扩大,吞并了大西洋诸岛和沿岸,逐步深入美洲内陆,并密切了与其他当时仍然自主的经济世界——印度、南洋群岛和中国的联系。同时,在欧洲内部,其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在1500年前后,中心从威尼斯转移到了安特卫普,接着,在1500—1560年,风头又回归地中海,转移到了热那亚,尔后在1590—1610年迁往阿姆斯特丹,在那里稳定了近两个世纪。在1780—1815年,中心移位于伦敦。1929年,中心横越大西洋,定位于纽约,通常所谓西方世界,就是指这一经济世界。这一经济世界由发达国家组成。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冰岛、新西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奥地利、法国、德国、芬兰、土耳其、日本等都是发达国家。其中最重要的7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这七个国家又形成了“七国集团”(Group of Seven)。

(二)西方世界的兴起

西方世界并不是一开始就领先于其他经济世界的。为了探讨西方世界的兴起过程,我们需要从它与其他经济世界一样贫困的时期开始,中世纪可以作为这样的起点。

中世纪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乡村生活是围绕着庄园组织起来的。庄园是规模很大且相当复杂的生产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庄园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庄园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中世纪庄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少进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供应庄园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庄园以外购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和当时欧洲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劳役地租是庄园制地租的一种重要形态。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需无偿为领主耕种自营地。一般每周3~4天,其收获全归庄园主所有,这就是所谓的劳役地租。劳役地租是农奴为了换取使用庄园土地的权利必须付出的劳动。此外,农奴还要用劳役来报答领主的保护。在中世纪早期,庄园主对劳动进行分成而不对产品进行分成的原因在于庄园经济中市场的缺失。严酷的自然条件、不发达的交通技术以及庄园外部不安全的治安环境,使得庄园之间进行要素以及产品交换的成本非常高,由于缺乏稳定而有效的市场,度量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相当困难。因此,不对生产成果进行分成而对生产要素——劳动进行分成具有节约成本的合理性。

最后,庄园制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合一的制度。庄园制是整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部分。按文献中流行的定义,封建主义是这样一种制度:土地占有者作为君主的臣民拥有土地,作为交换,他们要为君主去服军役。换句话说,它是这样一种安排,土地占有关系中的等级制度与军事关系中的等级制度平行。由于庄园主的权力有其军事和政治根源,他的权力既是政治性的,也是经济性的,这两种权力共同结合在庄园主一个人身上。庄园制的本质在于庄园主执行政府的职能。[2]另外,理所当然的是,庄园主将行使他的政治权力以使自己在物质上得到好处,这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权力,只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如果庄园主不提供庄园经营所必需的公共劳务,就没有人会提供这些劳务,于是庄园主的收入就会减少。总之,庄园是一种理性的政治经济选择,其典型特征是“政经”不分。

中世纪西方社会的各种制度到13世纪时仍然在发挥作用。14—15世纪,欧洲社会充满灾难:封建割据带来的频繁战争,加上瘟疫和饥荒连绵不绝,导致人口锐减,劳力短缺,耕地荒芜。庄园主难以经营庄园,纷纷把原来的自营地及已经死亡逃亡农奴的份地改为租佃制,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这样庄园制就逐渐瓦解了。

15世纪是恢复时期,15世纪末,欧洲在商业和技术上加快了发展,造船技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步带来了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商业的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航海家利用这些进步进行了“新航路的发现”、“新大陆的发现”和“首次环球航行”等重大探险活动,人们统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相互隔离、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发展,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使后来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金银和把非洲黑人奴隶供给美洲市场成为可能。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下半叶,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经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殖民时期,荷兰商业资本殖民时期以及英国工业资本对世界的统治这样三个阶段。在近三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实现经济崛起,成为16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和英国相继成为17世纪和18世纪世界上最有效率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成为最先步入现代经济增长轨道的两个国家。在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看来,持续增长所需要的制度前提已经在荷兰和英国建立起来了。比如在18世纪初,英国的制度构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工业管制衰退和行业权力下降促进了劳动力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创新;合股公司、存款银行、保险公司降低了资本市场交易成本,鼓励了资本流动;更重要的是,议会的最高权威和纳入共同法中的财产权利,把政治权力赋予了那些渴望开拓新机会的人,并且为保护和鼓励生产性活动的立法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些条件表明“舞台”已经为工业革命布置就绪。[3]

到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继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开始蔓延到欧洲大陆、北美。西方世界各国相继步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正是由于工业革命引起的现代经济增长,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内导致了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在人均收入方面的巨大差距,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之间的分野日益明朗,从而使得世界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牢固地奠定了西方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宰地位。而且由于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逐步开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进一步加深,这一鸿沟不再是数量上的差异,而是结构上的差异,是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差异。

(三)现代经济增长

1.现代经济增长的定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百多年的快速增长。[4]其中一部分国家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现象定义为现代经济增长。所谓现代经济增长,就是它给本国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经济产品的能力有着长期的提高;这种不断提高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的基础之上的。[5]这一定义包括三个主要含义:①国民产出量的持续上升是经济的表现形式,而提供极其丰富商品的能力是经济成熟的标志;②持续扩大商品的供应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丰富的商品供应是由于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实现的,而先进技术只是必要条件;③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而先进技术只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生产能力,若要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还包括经济增长的源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2.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通过对当代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的考察,库兹涅茨把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概括如下: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都高。1750年以来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人均产量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大致为2%,人口每年平均增长1%,因此总产量大约年平均增长3%。这意味着,人均产量每35年翻一番,人口每70年翻一番,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24年翻一番,增长速度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第二,全要素生产率高且增长快。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于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于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做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在美国,1870年全部劳动力的53%在农业部门,到1960年降到不足7%。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第五,国际经济扩张迅速。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以及推销工业品的有利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扩张。发达的现代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使这种扩张成为可能。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已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这部分人口享有全球收入的75%。经济增长不能扩散到世界大多数地区,归纳起来有两大原因:从国内来说,大多数落后国家僵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和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经济增长潜力的实现。从国际上来说,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导致了富国对穷国的掠夺和剥削,从某种意义上说,富国的经济增长是靠牺牲穷国的经济增长来取得的。

3.现代经济增长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以上所概括的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中,特征一、特征二涉及的是总体经济变量,特征三、特征四是关于结构变化的变量,特征五、特征六说明了经济增长的国际因素。这六个特征彼此紧密联系,且相互促进。人均产量的高增长率(特征一)产生于劳动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特征二)。高人均收入又导致高水平的人均消费,从而刺激了生产结构的改变;同时,为了获得高生产率和适应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规模、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必须发生相应变动(特征三)。当然,高人均收入也会改善劳动生产率。生产结构的变化,又迫使劳动力的配置和结构以及各职业集团的地位相应地迅速改变,这也意味着社会的其他方面,包括家庭规模、城市化以及决定自尊和尊严的物质因素的改变(特征四)。最后,现代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同运输和交通方面的技术革命相结合,使那些早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国际上的扩展成为不可避免的事(特征五)。但是,由于落后国家和殖民地的文化传统、制度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原因,它们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扩张中得到什么好处,反而遭受帝国主义和宗主国的大量剥削(特征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