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五是加强保健食品及畜禽屠宰整顿。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六是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预警系统。

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管理

(一)食品安全管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近年来,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下更大的力气,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清理整顿措施,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一是加强整顿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

三是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及流通环节整顿。严格办理进出口食品海关相关手续,打击食品、食用农产品特别是疫区产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

四是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制定、修订餐饮消费环节相关食品监督管理办法,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

五是加强保健食品及畜禽屠宰整顿。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场,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

六是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预警系统。制定清理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工作方案,对现行食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梳理,解决标准缺失、重复和矛盾问题。跟踪研究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食品安全标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效率和科学水平。

(二)药品安全管理

在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下,建立完善基本药物指导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应对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进行分类管理,对独家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经基本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品种探索实行国家统一定价。鼓励发展现代物流等多种手段,提高配送效率。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优化结构,实现规模经营。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全覆盖、建机制的要求,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现新旧机制平稳转换。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现基层全覆盖。

二是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新标准,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鼓励各地采用“双信封”的招标制度。不断加强基本药物监管,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检和全品种电子监管,提升对基本药物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追溯的能力。

三是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卫生事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牵一发动全局。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健全培养制度等多种方式,扩大全科医生数量,逐步实现全国5万多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适量的全科医生,大幅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使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四是推进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力完善内部机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综合改革,提高县级医院看大病的能力。转变服务理念,优化诊疗流程,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产业、人口、财富大量向城市集中,风险也向城市集中;同时由于发展的粗放性带来诸多问题,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突发事件爆发的频率不断提高,人们正受到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严重威胁。对各级政府来讲,通过相应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处理涉及公共利益的危机,是对政府履行职责能力的检验。但是,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现代危机的形式和范围都有了新的变化,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发生更为频繁,涉及的领域更广。因此,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决策和应对能力,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1.深刻认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居安思危、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改革发展稳定,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人民政府的这种性质、特点和所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不仅要在常态条件下管理好经济社会事务,而且要在非常态条件下妥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各级政府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最为直接的检验。

第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只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是有效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迫切需要。从我国的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境内与境外相互渗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影响、内政与外交相互作用,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传统的安全威胁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融合,危及我国和谐稳定的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只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创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才能妥善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第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切实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然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够完善、综合协调机构缺乏、危机应对网络松散、社会应对能力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既是政府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既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又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2.切实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即便抓好源头治理和动态协调,仍然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加上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一要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配强领导班子。

二要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以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国际合作机制、恢复重建机制。

三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各项配套制度和工作细则。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预案演练,确保预案规定内容落到实处,提高预案管理水平。

四要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全民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各级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救灾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