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目标,要借助于多种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国家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就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目标,要借助于多种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颁布经济法律来规范和调控经济活动。行政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并按照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几次大发展中,法律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的行政手段在调控宏观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的行政手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中占主导地位,在众多经济政策中,经常使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属于指导性计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国家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

(一)财政政策及其措施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就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当地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水平,以影响经济发展进程。

财政政策的一般运用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而动。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国家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就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国家可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税和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来遏制过热的经济发展。反之,当经济出现危机或发展缓慢时,国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回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摆脱经济的滞胀局面,美国政府就曾屡屡通过给私营企业减税和增加军事开支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回升。

实行财政政策通常使用的主要措施是:调整政府采购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调整税率。

调整政府采购水平是指改变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当经济出现危机或市场疲软时,政府就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弥补社会总支出的不足,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过热引起社会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政府就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抑制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势头。

调整转移支付的水平是指改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失业补助和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总量。当经济发展缓慢,出现危机和失业增多时,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开支,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当经济过热,价格水平上升时,政府减少社会福利开支,降低转移支付水平。

调整税率是指提高或降低税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自所得税,因此调整税率主要是调整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调整税率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决策。因此,货币政策包括政府的货币发行政策和贷款发放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以及从事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银行法规定银行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准备率比率的高低对银行体系扩张信用的能力有很大影响。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降低或升高对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信用的规模有巨大影响,所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作为推行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央银行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申请票据再贴现时所规定的利率。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就越高,从而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对客户放款的利率,紧缩信贷。反之,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放松信贷,由于贴现率的变动有此作用,因而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就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作一项推行货币政策的措施。

存款准备金比率制度和贴现率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提供信用的条件来达到调节信用规模的目的。但它们有两点不同:第一,影响的渠道不同。存款准备金比率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来调节信用规模,而贴现率政策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利率的水平来调节信用的规模。第二,所产生的调节效果不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数量,从而直接影响信用的规模,而降低或提高贴现率,对调节信用规模产生的效果比较间接,但再贴现率政策比较灵活,易于调节。

国家还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即在金融市场买卖政府公债的活动,来调节货币信用的供应量,这是最灵活的一种调节手段。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进后者所持有的公债券时,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存款准备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从而导致信用规模的扩大。如果中央银行从私人手里购进公债券,那么卖主的存款会增加,最终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增加,从而为扩大信用规模提供了可能。在相反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卖出公债券,就会起到收缩信用的效果。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通过灵活地运用这三种措施,来调节货币信用规模,从而调节再生产过程。例如,为了遏制经济过热,前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在1967—1970年就通过提高再贴现率(由3%提高到7.5%)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由9.25%提高到11.6%),以及卖掉一部分公债券来紧缩货币和信用的投放量。

(三)收入政策及其措施

收入政策是指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而采取的财政金融措施以外的政府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加拿大、意大利等国,都实行过收入分配政策。它们推行收入政策的措施主要是:(1)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管制,即企业和工会不经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不得提高工资和价格。这是最强硬的措施,实际上是冻结工资和物价。(2)对工资和价格进行指导,即由政府规定工资和价格的指导指标,指令工会和企业参照执行。这项措施具有法律所要求的服从性,因此比较强硬,实际上是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3)对企业和工会进行“道德规劝”和“协商恳谈”,即劝说企业和工会自动限制价格和工资上涨,这项措施最为软弱。

在实行收入政策方面,美国最为典型。它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交替使用过这三种措施。1962年1月美国政府首次对工资和价格进行指导,规定工资的年度增长率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1971年S月,政府宣布冻结工资和价格90天。1973年6月,尼克松政府第二次冻结价格两个月。1977年卡特政府对工资和价格采取“口头劝告”,继而采取限制性指导措施,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也实行了各自的收入政策。

(四)经济计划化

经济计划化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根据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围绕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制定经济发展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进行引导和调节。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主要措施。法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在法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一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时期起着作用;在日本也制定和实施过中长期经济计划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20世纪S0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和指针等十多个计划;在意大利,有1955—1964年万诺尼计划和1965—1969年的新国民计划,等等。

资本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对宏观经济进行计划调节,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的各种指标对私人公司没有约束力,对国有企业和国私共有企业也不具有指令性任务。计划指标一般确立在部门或地区一级,而不直接下达到企业,因此计划只具有指导性。但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凭借其拥有的巨大经济实力,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影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来促成经济计划的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