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理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明显,凯恩斯是用人们的心理因素掩盖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真实原因,抹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S1年2月美国前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经济复兴计划”时,明确宣布他将奉行供给学派的理论,以至于人们把这套理论称为“里根经济学”。该学派强调货币数量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故称货币学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看不见手”的理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主要依赖市场,经过市场竞争、价格的波动和周期性经济危机,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意识到仅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已不够了,必须运用国家的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适应这种需要,1936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否定了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的理论,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和宏观分析方法,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危机。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危机和就业不足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这只能借助于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与调节。因而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与投资,提高有效需求。很明显,凯恩斯是用人们的心理因素掩盖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真实原因,抹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都推行凯恩斯主义,虽然对刺激经济增长、延缓经济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药方”只是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暂时掩盖起来,并且使之积累和加深,其结果导致了这些国家长久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相继出现或发展。

(二)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于美国,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故名曰供给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R·A·芒德尔。他们的理论以全面否定凯恩斯理论为特征,认为凯恩斯主义用刺激需求带动生产的理论和政策,是产生经济“滞胀”的根源,因此,必须遵循萨伊定律,在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中,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用刺激生产和增加供给的办法,才能遏止通货膨胀使经济持续繁荣。根据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大量减少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削减政府开支和社会福利费用、放宽对企业投资的限制、实行更多经济自由等。19S1年2月美国前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经济复兴计划”时,明确宣布他将奉行供给学派的理论,以至于人们把这套理论称为“里根经济学”。

(三)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人M·弗里德曼。该学派强调货币数量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故称货币学派。该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公开主张恢复“自由放任”,降低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主张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使经济稳定增长和削弱通货膨胀,认为货币是调节经济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政府只需要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调节经济,就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坚持推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首要目标,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供给学派,或是货币学派,都没有真正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滞胀”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经济滞涨曾经为新自由主义的复兴提供了契机。进入到20世纪S0年代末,滞涨问题严重性逐渐减弱。同时,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使得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显得底气不足,特别是以1997年7月泰国泰铢贬值为导火索,东南亚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不仅使得东南亚国家人民十几年发展经济的努力付之东流,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而且引发了波及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众人对这次危机进行反思时,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正是创造东南亚经济奇迹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是这场大危机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这些调节手段充其量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把矛盾往深处推进和积累起来,最终只能使矛盾以更加尖锐的形式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