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理论”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因为它不仅承认比较优势对贸易型式的决定作用,并且进一步论证了相对优势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应注意,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是一种短期静态分析。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一种生产要素会在各个国家里趋于相等。赫克歇尔和俄林都认为国际贸易必将造成这一趋势。

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理论”

上节介绍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两国产品相对成本的不同是两国之间发生互利的分工与贸易的出发点。但这一理论只是以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相对成本差异这一客观现象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而未进一步探讨造成这种相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为前提提出,如果两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一样。且两国各生产部门中的技术水平也都一样,即不论生产何种产品所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都一样,那么在没有任何运输成本时,进行国际贸易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既无所得,也无所失的。他以此来解释相对成本差异的原因,即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且各国在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国与国之间才会发生贸易往来。

赫克歇尔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继承师意,于1933年出版《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发展了赫克歇尔的理论。赫克歇尔与俄林关于相对成本差异起因的理论被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的基本理论简述如下: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各国间的各种生产要素不能自由转移,但在各国内部可以自由转移;货物流通没有限制;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的增减变化,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只有有形商品的贸易,而且贸易是平衡的,没有顺差或逆差;只有两个进行贸易的经济实体;两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函数相同。

在上述假定下,同一国家生产不同产品的各部门所使用的技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使用劳动较多(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的则使用资本较多(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不同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或称资源禀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较为丰裕,而拥有资本或土地等自然资源较为缺乏;有的国家则拥有较为丰裕的资本而劳动力缺乏。一国拥有量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必然较低,因而密集使用这一丰裕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必然也比较低;而一国拥有量缺乏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就必然比较高,密集使用这一稀缺要素的产品相对成本也必然比较高。这样,各国由于拥有的生产资源的数量不同,也由于不同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就造成了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成本不同。根据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各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以交换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因为它不仅承认比较优势对贸易型式的决定作用,并且进一步论证了相对优势产生的原因。但是,必须指出两点;一是资源禀赋说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假设前提,即一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所使用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但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上所使用的要素投入比例则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只有当各国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完全相同时,某国对各种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丰歉才能对该产品的相对成本起决定作用。而各国投入比例相等则意味着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是相等的,这显然有悖于现实经济活动的事实。因此引起了其他经济学家的批评。二是要素的拥有量(或资源禀赋),是一个相对的而并非绝对的概念。因为国家有大有小,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尽相同,所以拥有的资源在绝对量上虽有很大差别,但这并不一定是决定相对成本的原因。同时,还应注意,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是一种短期静态分析。因为它是以贸易发生时各国拥有的各种资源数量既定为出发点进行比较的,而从长期的观点看,各国拥有的资源数量是在不断变动的。此外,它还忽略了各国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同这一现实,因为需要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供给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动。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即其拥有的人口、资本存量以及土地和自然资源等因素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那么,当这种国际贸易发生以后,对该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又会发生影响呢?“要素价格均等理论”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

前面说过,资源禀赋理论是以贸易发生当时各国所拥有的资源数量既定为出发点的。事实上,从长期的和动态的观点看,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改变一国拥有的各种资源的相对量。从而改变其经济结构。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一种生产要素会在各个国家里趋于相等。其理由如下:设有A、B两国,A国拥有的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缺少,B国则拥有较为丰裕的资本而劳动相对稀缺。发生国际贸易以后,A国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B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出口,A国国内对劳动的需求大量增加,必然会使劳动逐步变得不那么丰裕,其相对价格也随之上升:而由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满足了A国国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使对资本的需求缓解,也必然会使资本的相对价格下跌。B国发生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这样,两国拥有的劳动与资本的丰裕程度以及两国之间的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差别也会有所转变。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随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两国趋于相等的趋向,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都认为国际贸易必将造成这一趋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多帕(Stolper)和萨缪尔逊(Samuelson)在赫克歇尔-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集中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为分配本身从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利息、地租)反映出来,所以他们的结论最终也归结为要素价格的变动趋势。斯多帕与萨缪尔逊在1941年发表的论文中证明了下列结论:当一国以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时,只要要素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那么,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产品价格上涨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报酬将增加,而产品价格下跌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报酬将减少。如在前例中,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因需求扩大而导致价格上涨,结果,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报酬(工资)就会相应提高。相反因A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供给增加使该类产品价格下跌,结果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报酬(利息)就会相应减少。这一结论被称之为“斯多帕-萨缪尔逊定理”。

萨缪尔逊在其发表于1949年的《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论文中,运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的模式,在一些极为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论证了下述结论:自由贸易不仅将使两个贸易国的商品价格趋向相等,而且将使两国的要素价格也趋向相等。一种要素,不论在哪国,其报酬都是相同的,而不管两国的要素需求和供给的形式怎样,这是因为,虽然生产要素不能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流动,但开放贸易以后,由于商品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流功,因而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通过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是输出了资本,输入了劳动;而劳动丰裕资本稀缺的国家则与此相反。这样生产要素实际上是采取了商品形式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起来,而流动的结果则必然使其报酬趋于相等。

赫克歇尔-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简评:

赫克歇尔-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鼓励自由贸易,他们的基本观点即通过国际贸易增加世界产品总量,各国也会因此获利。这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且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更能被世人所接受。因为,把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看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是符合实际和带有普遍意义的,同时赫克歇尔-俄林用等量产品不同的成本(货币价格)比较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并假定两国劳动生产率是一致的,突出了资源供给的差异性。因此,与李嘉图用等量产品中投入的不同劳动来比较同种产品在两国间的不同劳动成本相比,更具说服力。当然,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最明显一点是该理论建立在一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使其在实践中会出现矛盾。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来分析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也有难以理解之处,按照他们的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和需求格局相异的工业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但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却是,大量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发展却比较缓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