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淘汰的速度加快,更使许多生物处于灭绝的困境。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能力增强,因而改造利用自然的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使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无疑是人类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一、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总是依赖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社会物质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它们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20世纪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一方面表明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空前的人类文明;但是另一方面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造成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资源问题

这里的资源问题是指狭义的资源即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和利用提高自己福利水平,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稀缺性的物质。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根据是否可再生可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一般是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需要漫长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今天这种形成条件已经不存在了,随着开发利用,其储存量不断减少,最终将会耗竭。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风能、太阳能等。虽然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一般是可再生的,并且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一般都处在生态平衡之中,但是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面临减少和耗竭的问题,也就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资源的不断投入,但是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加速了资源的消耗,此外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使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缺乏、耕地不足、能源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水资源缺乏

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一半以上地区水资源不足,全世界有15亿人口饮用不适宜饮用的水,发展中国家只有29%的人能饮用清洁水。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带来的水污染,使水资源需求和水资源短缺矛盾不断增加。甚至有专家估计许多地区和国家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人类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2.耕地不足

人类对森林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森林面积每年以1 800公顷的速度消失,世界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的警戒水平;再加上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每年水土流失达到250亿吨左右,每年的土地荒漠化达到600万公顷。此外,20世纪以来人口的迅速增长,更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从1975年的0.31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0.15公顷。这使耕地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

3.能源危机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来,全世界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消耗日益扩大。其中能源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命脉。目前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40%左右,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 550亿桶,煤炭为50 000亿吨,天然气为3.23×1016立方厘米。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石油大约可维持20年,煤炭110年,天然气22年。而且随着开采的深入,受地理条件和地域的限制,开采和运输的成本将越来越大。非能源矿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虽然理论上,地壳中非能源矿产总储量数量巨大,但是由于开采品位和可开采的深度,实际可利用非能源矿产并不可观。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除铁和铬之外,其余非能源矿产都不能维持100年以上。

4.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和关键。在自然长期发展进化中,不断有生物被淘汰,但是这种淘汰是自然淘汰且过程非常缓慢。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淘汰的速度加快,更使许多生物处于灭绝的困境。现在全世界每天灭绝150—200种生物,大约有3.3万种生物濒临灭绝。

(二)环境问题

这里的环境是指狭义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大气和生物等。自然环境通常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维持特殊的关联和平衡关系,但是当外力作用超过自然环境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环境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能力增强,因而改造利用自然的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使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破坏主要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生物种类的减少等。

1.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残留农药和生活垃圾直接危害水体生物,恶化水质,加速疾病的传播,更严重的是减少了饮用水资源。水污染中海洋污染最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江河污染主要表现为上游对下游流动性危害,而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海水的循环流动在更大的程度上加速污染的传播。根据估计,每年有1 000万吨石油、390万吨锌、30多万吨铅、25万吨铜、2.5万吨氯联苯及5 000吨汞进入海洋。水污染危害水体生物,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及酸雨等问题。

(1)温室效应。地球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稀薄的气体层,气体中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等能吸收红外射线,保持地球的温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超过正常强度,使全球气候变暖。这将使水灾和旱灾交替发生,更严重的是导致南北两极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工业革命到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70PPM上升到350PPM,达到人类诞生以来的最高点,并且二氧化碳浓度以每年1.5PPM的速度增加,如不加以控制,温室效应将进一步恶化。

(2)臭氧层空洞。臭氧不仅可吸收红外射线,而且可以阻止并减少70%—90%紫外线,保护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1985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随后臭氧层空洞又呈现扩大趋势。这无疑是人类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氯氟烷烃,而氯氟烷烃基本是人工产生,用于制冷剂、发泡剂、清洁剂、灭火剂等。如果臭氧层空洞继续扩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将不断加强,这将导致皮肤癌和眼睛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对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酸雨。酸雨是酸碱度小于5.6的降雨,它是重化工业的产物,尤其是火力发电厂和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最为严重。有害气体物质可随大气流动,飘到一国其他地区,甚至飘到到其他国家,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酸雨。酸雨会直接导致农作物的减产、森林的破坏以及造成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危害人体的健康。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衍生物和生活及工业固体垃圾污染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土地的板结等问题。由于水的循环流动性,水污染直接导致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的衍生物如酸雨使土地盐渍化,降低耕地质量。而大气污染的另一衍生物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上升,加快了土地的沙漠化。人类自身不适当的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滥用也加重了土地的污染,使土地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4.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指外力作用主要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超过自然环境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环境平衡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生物种类的减少等问题。这其中生物种类的减少最引起人们关注。

(三)人口问题

人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是十分缓慢的。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人口达到1亿;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达到3.4亿;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1650年左右,世界人口达到5亿;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获得很大的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当时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引起的。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9亿左右,1900年,世界人口上升为16亿左右,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左右,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出现人口迅猛增加的局面。而发达国家由于观念改变等多方面原因,人口增长率出现低增长。1960年,世界人口为30亿;1987年,世界人口为50亿;2000年,世界人口超过了60亿。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大大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剧增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当今社会,发达国家以世界20%的人口消耗着世界70%左右的资源,这种以大量资源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已经造成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又纷纷沿袭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采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来发展国家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面临的困难,人口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

(1)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不高,劳动生产力较低,人口的过快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迅猛增加的人口所抵消。这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不高。

(2)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水平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社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不多。这使每年新增人口很多成为失业者,这在非洲国家尤为严重。

(3)人口迅猛增加给住房、交通运输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能源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非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使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住房和粮食需求增加又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恶化。如果人口继续剧增,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规模继续扩大,那么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将进一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剧增带来的经济落后、失业率高,使发展中国家社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20世纪80年代,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36个,而现在已经增加到48个。这48个国家人口占世界比例为10%,而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例仅仅只有0.1%。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经济衡量指标

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都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工业化为主要内容,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国开始意识到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的不足。

(1)传统经济衡量指标涉及面不广,忽略许多经济活动。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只包括用于销售的经济生产活动,而不包括用于满足自己需要的生产活动。即用来满足自己需要而非用来交换的产品都不计算在传统经济之内。如农民种植的用来自己消费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而这种生产活动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对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传统经济指标只衡量总产出,无法衡量产出分配和福利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只是说明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但并没有说明产出如何在国民间的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掩盖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很大的现象。

(3)传统经济指标只衡量经济生产中的一般成本,没有衡量生产的资源与环境成本。经济生产活动中,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很多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例如许多非再生资源被消耗是无法再恢复的。因此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可能不是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巨大的社会代价。

(二)增长极限理论及其评价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国意识到了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的不足,但是并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日益严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资源、生态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美国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在书中指出,地球是宇宙中一艘小飞船,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宇宙飞船的有限资源终将被消耗完,并造成环境的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毁灭。鲍尔丁是第一个研究这方面的经济学家,指出了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968年,来自25个国家的70位专家、学者在意大利组成了专门讨论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寻求新的发展战略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丹尼斯·麦多斯(D.L.Meadows)等17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增长极限》。报告从人口、资源、环境、粮食、投资等五个因素出发,认为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的增加,经济增长引起非再生资源的消费速度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扩大,这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崩溃。经过模型的推算,按照当时的速度,整个世界体系在2100年前毁灭。据此,报告提出:第一,要保持人口的动态平衡,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二,要保持资本存量的动态平衡,即投资率等于折旧率;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减少单位能耗和污染的排放。

增长极限预测的结论是如此悲观和振聋发聩,使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得到一个极其深刻的认识,但也受到众多的批评。

1.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可能并没有指数增长的性质。从人口增长历史来看,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出生率高,但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差,死亡率也很高,导致人口增长缓慢。这是工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的状况。(2)出生率高,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从而人口增长迅速。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到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大大降低,人口呈现负增长。发达国家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联合国统计调查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开始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趋势,但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会下降。

2.资源问题

增长极限忽略了价格对资源的作用。当一种资源变得越来越稀少,价格必然会上升反映其稀缺程度,从而使消费者节约资源,加速资源回收,并积极开发新的替代资源。另一方面,现在还不能开发利用的资源,可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环境问题

增长极限理论把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对立起来,认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但是现代社会已经证明了国家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污染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从增长极限理论诞生以来的30多年世界经济发展证明,增长极限理论并没有变成现实,它低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和社会意识的觉醒。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意识到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反思传统经济行为,重新认识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人类与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1 300多位代表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可持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对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达成了共识。

1978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有关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这是对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一种历史的反思。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98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又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同时不超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从多方面对环境和发展关系进行阐述,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全面的评价,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获得代表的共识。在此,可持续发展被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另外,还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大会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整套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变为了现实。

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191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4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复杂谈判,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两个文件。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这是全面执行《21世纪议程》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