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价值规律支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全过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使企业破产和兼并时常发生,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社会经济的各种分化。西方经济学用效用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价值规律支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全过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实际的交换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偶然的现象。这是因为,商品价格除了受商品价值的制约外,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商品价格经常偏离价值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从同一商品的价格波动来看,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价格是受价值制约的;第二,从不同商品的价格波动来看,各种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第三,从商品交换的周期来看,一种商品的价格此时涨到其价值以上,彼时又落到其价值以下,涨落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其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贯穿于商品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资源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即资源的配置。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根据自身不同需要的比例进行直接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自己的产品,有多少人生产同样的产品,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及生产多少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而价格水平的变化将影响商品生产者获利水平的高低,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转向供给小于需求从而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所有生产者都努力提高其个别劳动生产率,因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在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使企业破产和兼并时常发生,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社会经济的各种分化。

阅读并思考

【阅读材料2-1】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依据和条件的争论(4)

北京大学的晏智杰教授认为,要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究竟说了什么,首先要看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时依据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价值分析暗含的前提有三条:一是物物交换,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原始的实物交换,马克思认为实物交换是分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因而应当是唯一正确的条件;二是假定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三是假定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如果是复杂劳动,也被认为可以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他认为这样的前提表明,马克思设想分析商品价值存在和表现的理想环境,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最简单的实物交换,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实物交换而没有货币与资本,在交换中只有劳动索取代价而其他要素都是无偿的,而这个劳动也只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富有科学技术含量的高级劳动。如果以上的分析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断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条件、理解和推论,应当只是一个说明简单实物交换比例决定的法则。如果马克思对这个原理的运用到此为止,或者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属性及其作用范围的理解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那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如果越出了马克思(以及古典派)建立劳动价值论时所设定的条件,这个理论本身以及它对其他领域的现象有没有说服力,这还没有得到证明,或者说还需要加以证明。事实上,对马克思所提的前提条件的理解,以及他的相关推论,存在着一些疑问,其中有的涉及分析的前提,有的涉及分析的逻辑。

对此,许多学者提出质疑。其一,物物交换是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实体时暂时所作的局部假设,并在其后的分析中显然改变了这个假设条件。正像解剖死人而得出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死人一样,对物物交换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商品经济。其二,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假定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都是无偿使用的,这也不符合事实。这样实际上是用马克思的狭义的劳动价值论否定其广义的劳动价值论,其实马克思在后来的价值增殖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中,都提到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问题。其三,对于马克思假定的劳动都是简单劳动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对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进行了多次详细论述。此外,晏智杰教授还大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个“偏颇”,即过于抬高了价值的地位和把商品交换的依据仅仅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宣扬的是供求均衡价格论。

【阅读材料2-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分别作为马克思的经济体系和西方经济学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些学者对边际价值论给予彻底的否定。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唯一正确的价值理论,而边际效用论实际上是“主观价值论”,它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例如,对于别墅、钻石、布衣、稻米,富人与穷人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它们的效用又应怎么计算呢?西方经济学用效用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对边际效用论不能完全否定。他们提出,不应反对效应的存在,甚至反对在一定的限度内承认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而我们反对的仅仅是把它们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即效用价值论。

近来,也有些学者开始重视对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联系的研究。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李嘉图所面临的难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马克思的经济学及其后继者的经济学说,均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他们构造了一种特有的经济学体系;而边际效用分析使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了一种新的分析“语言”,这一点是不容低估的。并且,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崛起至少说明了两个事实:①从经济学的社会和政治含义来看,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有生命力的,尽管劳动价值论仍有值得讨论之处;②有必要引进交易成本的概念来分析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即“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是马克思的“视野”加上科斯的“分析”。一个理论上的最佳制度应是“边际制度成本=边际制度收益”的制度。但是,要使“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合理地解释制度何以产生、何以衰亡、何以变化,就有必要对社会的利益结构进行详尽的分析。这说明可以把边际分析纳入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之中。边际效应价值论的贡献不在于它对“价值”所下的结论,而在于它的分析方法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一般而言,各种价值学说对价格本身的分析已变得相对不重要,因为价格的波动趋势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确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价值论不重要了。各种价值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们是一种哲学倾向,甚至也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改革理想。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纠缠于各种价值学说的“差异”、“区别”、“对立”等细枝末节上,而应从各种学说中提炼出有用的“分析方法”,来加强理论对于现实情况的解释能力。由于制度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有必要把“交易成本理论”引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体系,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于现实的解释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一种新的分析思路、新的语言、新的“逻辑”。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创建“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思考题: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是什么?

2.你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地位?

本章关键术语

商品(commodity) 劳动(labour) 货币(currency) 价值规律(law of value)

本章思考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哪三种商品经济关系?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有哪些关系?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6.价值规律的内容、核心、作用及实现形式。

本章自我检测

货币发行权与美国独立战争(6)

最早到美洲大陆谋生的人大多是非常穷困的贫民,他们除了随身的简单行李,几乎没有什么财产和金钱。当时的北美也还没有发现大型的金矿和银矿,所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极为短缺。加之与母国英国的严重贸易逆差使得大量金银货币流向英国,更加剧了流通货币的稀缺。

美的新移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和服务,由于流通货币短缺而无法进行充分和有效的交换,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人们不得不使用各种替代货币进行商品交易,诸如动物的皮毛、贝壳、烟草、大米小麦等接受程度较高的物品被各地用来作为货币。仅在北卡罗来纳州,1715年时就有多达17种不同的物品被当做法定货币,政府和民间可用这些物品进行税务缴纳、公私债务偿还和商品服务买卖。

金属货币长期奇缺,实物货币应用不便,于是当地政府就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由政府印刷和发行纸币来作为统一和标准的法币。这种纸币没有任何金银实物做抵押,是一种完全的政府信用货币。社会上的所有人都需要向政府交税,而只要政府接受这种纸币作为缴税的凭证,它便具备了在市场上流通的基本要素。

亚当·斯密注意到了北美殖民地政府的这种新尝试,他非常清楚这种纸币对商业带来的巨大刺激作用,于是写道,“基于信用的买和卖,使得商家可以每月或每年定期结算相互之间的信用余额,这将减少交易的不便。一个管理良好的纸币系统,不仅不会产生任何不便,甚至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拥有更多的优势。”

可是,这种新的纸币会导致美洲殖民地脱离母国英国银行的控制,于是英国议会于1764年通过《货币法案》,严厉禁止美洲殖民地各州印发自己的纸币,并强迫当地政府必须使用黄金和白银来支付全部向英国政府缴纳的税收。当时的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痛苦地描述这个法案给殖民地各州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他说:“只一年的时间,殖民地的情况就完全逆转了,繁荣时代结束了,经济严重衰退到大街小巷都站满了失业的人群。”甚至有人说:“如果英格兰不剥夺殖民地的发币权,殖民地人民是乐意支付茶叶和其他商品作为额外的少量税负的。这个法案造成了失业和不满。殖民地不能发行自己的货币,从而将无法永久地摆脱国王乔治三世和国际银行家的控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最主要的原因。”

思考题:

1.货币的形式及职能有哪些?

2.对货币的本质有何新的理解?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徐茂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6-57.

(5)徐茂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7-59.

(6)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9-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