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共同构成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她认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历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从政治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发生在国际范围里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这次会议成为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成型的重要标志。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一个新理论的诞生往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年代,一批活跃于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学者率先意识到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领域对于新理论的迫切需要。

由于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观点,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最初的形成过程中分为旗帜鲜明的两大主流学派,即以苏珊·斯特兰奇为首的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以罗伯特·吉尔平、罗伯特·基欧汉为首的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共同构成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学

1970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RIIA)的研究员苏珊·斯特兰奇发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学:相互忽视的问题》。斯特兰奇指出,只关心国家权力、国家间战争与和平的国际政治或者国际关系是片面的,而国际经济学往往忽视了权力运行等政治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相互忽视”的问题。她认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历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从政治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发生在国际范围里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1974年,斯特兰奇与阿拉斯塔尔·巴肯一起创立了享誉世界的英国国际研究协会(BISA)。1978年,斯特兰奇接受了伦敦经济学院蒙塔古·伯顿讲席教授职位,并在大学校园里首次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1994年,斯特兰奇领导和建立了在全英国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华威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如今,华威大学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欧洲最大、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机构。

以斯特兰奇为代表的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把世界权力分为“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结构性权力是形成和决定全球性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是建立在安全、生产、金融、知识(意识形态)等四方面要素形成的权力结构的基础上。

2.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

在斯特兰奇提出国际政治经济学观点的同时,1970年6月,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也组织了一场关于跨国关系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学者包括后来成为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军人物的罗伯特·吉尔平、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等人。吉尔平认为,跨国关系只有放入国家间政治这一大背景下才能被人们理解。而基欧汉和奈则以跨国关系为起点,探讨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并强调相互依赖导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代价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本次研讨会的参与者并未提出系统的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但他们都主张抛弃“国家中心论”的传统观点,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跨国行为体和跨国关系上。这次会议成为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成型的重要标志。

1971年,基欧汉和奈合作编辑了《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一书,对上述会议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他们的意图是“为了拓宽国际政治学研究领域从而将‘跨国关系’这一课题包括进去,跨国关系还包括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和‘政府间关系’即政府的下属机构与国外同等机构之间的交往”[11]

由此可见,与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不同,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建立在美国式政治科学的基础上。现实主义政治理论的改革、新制度自由主义的成功,使新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跨越在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鸿沟上的一座桥梁。正如学者们在总结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时所说,“无论是强调市场还是强调国家的角色,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将这两者都考虑周全,任何一种现象都无法充分地得到解析。……人们必须将权力和相互依赖放在一起进行分析”[12]

3.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

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除了上述斯特兰奇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学:相互忽视的问题》、基欧汉和奈合编的《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外,还包括: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权力与货币: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1970)、斯特兰奇的《英镑与英国政策:从政治学角度对一种衰落的国际货币的研究》(1971)、克劳斯·诺尔的《国家的权力: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1975)、琼·斯佩罗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学》(1977)、吉尔平的《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1975)、基欧汉和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等等。

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欧美西方国家发展迅猛异常。如同战后西方国家流行的国家政治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一样,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新时期研究国际事务的主流理论。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已普遍开设了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工作者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大批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问世,其中被公认为代表作的有: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纷争与合作》(1984)、吉尔平的《世界政治变化中的战争》(1981)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斯特兰奇的《通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道路》(1984)和《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1988)、斯蒂芬·克拉斯纳的《结构冲突》(1985)、拉德·霍立斯特和拉蒙德·塔利斯合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回顾与展望》(1985)、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贸易国的兴起》(1986)等等。

1990年代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又出现一轮新的发展和变化。凭借新经济的威力美国呈现重返世界霸主宝座的强势。而在苏联帝国的分崩离析中俄罗斯国力一落千丈。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政治大国地位的复兴使中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欧盟的建立以及欧元区的诞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全球气候变暖、“9·11”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这些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现实问题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和发展。短短数十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不断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发展出各成体系的解释框架,并出版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如吉尔平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2000)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斯特兰奇的《竞争的国家,竞争的公司》(1991)、《国家的退却:世界经济中的权力消解》(1996)、《疯狂的金钱》(1998)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