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时间:2022-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外合作企业合同,是指合作各方为设立合作企业就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的书面文件。此时,中外合作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以其向合作企业提供的投资或者合作条件为限。中外合作者的一方担任联合管理机构来决定合作企业的重大问题。依照法律要求,中外合作者规定外商先行收回投资的,应当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明确约定。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设立的依据一样,中外合作企业合同,不仅关系到合作企业的成立,还直接影响着企业日后的生产和经营,非同小可。中外合作企业合同,是指合作各方为设立合作企业就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的书面文件。其内容应包括:

1.合作各方的名称、注册地、住所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外国合作者是自然人的,其姓名、国籍和住所);

2.合作企业的名称、注册资本、合作各方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方式、期限;

3.合作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作各方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方式、期限;

4.合作各方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的转让;

5.合作各方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或者亏损的分担;

6.合作企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以及董事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委员名额的分配,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聘任、解聘办法;

7.采用的主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其来源;

8.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和境外销售的安排;

9.合作企业外汇收支的安排;

10.合作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11.合作各方其他义务以及违反合同的责任

12.财务、会计、审计的处理原则;

13.合作各方之间争议的处理;

14.合作企业合同的修改程序。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的主要内容有许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相似,特别是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此处只说明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作企业采用具备法人资格的形式与采用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形式,投资者承担的责任不一样。合作企业采用公司的形式,依据中国现行的法律,是可以取得中国企业法人资格的。此时,中外合作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以其向合作企业提供的投资或者合作条件为限。如果合作企业不采用公司的形式,而采取合伙的形式,中外合作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的责任,不能仅以各自向合作企业提供的投资或合作条件为限。

2.中外合作者提供的投资或者合作条件,一般不折算成股份。这一点与中外合资合同不同,因而,在订立合作企业合同时,一定要将各方提供的投资或合作条件详细列明,具体写明各方投资或者合作条件的时间及其他要求。尽管各方不是严格按照其“出资比例”来分享利润、承担亏损,但是,在确定各方利润分配的原则时,也要衡量其与合作各方提供的投资或合作条件是否大体相称。在实践中,有的合作合同规定,在合作分利或在订立类似内容的合同条款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占有市场的前景,要预测在整个合作期内企业的盈利走势,确保中方的利益。

3.要明确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尽管法律未要求中外合作者在合同中将各自的投资或合作条件折算成股份,但是,在订立合作企业合同时,还要订有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的条款。实行有限责任制的企业,注册资本是衡量其对外经济交往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实践中,有的合作合同仅仅注明投资额,而不列明注册资本,这是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所在地不允许的。注册资本不属商业秘密的范畴,与企业的经营范围一样,都要公之于众。只有这样,才便于与其交往的当事人了解其经营范围和责任能力。合作企业的投资总额并不能代表其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能随意变更,而投资总额则随合作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可以变化。

4.组织机构要明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合作企业的管理机构未作硬性规定,中外合作者要依合作企业形式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组织机构。在采取公司的形式时,合作企业应当设立董事会为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外合作者的一方担任董事会的董事长的,由他方担任副董事长。设董事长一职时,要在其下设经营管理机构,以负责合作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合作企业采用合伙的形式,中外合作者可以设联合管理机构来决定合作企业重大问题。中外合作者的一方担任联合管理机构来决定合作企业的重大问题。中外合作者的一方担任联合管理机构的主任的,由他方担任副主任。联合管理机构可以直接管理企业,也可以决定任命或聘请总经理负责合作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总经理对联合管理机构负责。

5.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问题。合作经营企业是在我国没有专门立法的背景下,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是1988年4月13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可是,到通过该法的约一年半之前,即至1986年12月底,在中国大陆设立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就有4 500多家,居当地外商投资企业之首。1988年的立法,对过去实践中的一些做法,给予了有条件的默认,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就是其中之一。依据该法的要求,只有中外合作者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才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合作企业合同约定外国合作者在缴纳所得税前回收投资的,必须向财政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由财政税务机关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审查批准。这当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一方所有,不明确列明这个前提,中方合作者不得允许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二是合同双方当事人议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权利只限于合作企业依法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如合作企业未缴纳所得税,在国家财政税务机关审查批准以前,外商不得先行收回投资。

外商先行收回投资涉及的又一个问题就是外商先行收回投资后,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问题。依照法律要求,中外合作者规定外商先行收回投资的,应当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明确约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对外商先行收回投资后的合作企业债务负担不作出安排,一旦企业亏损严重,恐怕就只有中方来承担偿债的责任了。因而,在订立合作企业合同时,一定要考虑周全,给外商让利的时候,不要忘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