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宪法修改制度

中国的宪法修改制度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宪法修改机关是指有权进行宪法修改的国家机关,在我国,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至于我国的宪法公布机关,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宪法并没有规定生效时间,大多数情况是自修正案公布之日起生效,也有修正案公布一段时间后才生效的,如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修改1978年《宪法》的决议于1979年7月1日通过并公布,但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

四、中国的宪法修改制度

(一)宪法修改方式

我国宪法并未规定宪法的全面修改,但自从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共对宪法进行了3次全面修改,即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以及1982年《宪法》。这几次修改的社会背景都是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是修宪机关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正常回应。我国实践中有通过决议的方式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也有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我国1982年《宪法》通过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现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采用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迄今为止通过了31个宪法修正案。

(二)宪法修改机关

宪法修改机关是指有权进行宪法修改的国家机关,在我国,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三)宪法修改程序

为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我国现行《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在我国修改宪法的实践中,通常由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案,然后再经宪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进行修宪。至于我国的宪法公布机关,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通常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我国宪法并没有规定生效时间,大多数情况是自修正案公布之日起生效,也有修正案公布一段时间后才生效的,如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修改1978年《宪法》的决议于1979年7月1日通过并公布,但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

司法考试关联知识点】

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的方式以及宪法修改的程序。

【练习题】

1.选择题

(1)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立法议案的法定通过人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B.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体成员的2/3以上通过

C.法律的制定,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D.法律的制定,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体成员的2/3以上通过

(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3)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1999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C.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保障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写进宪法

D.1988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可以依法出租或者转让

(4)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涉及下列哪些方面的内容?( )

A.明确把“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

B.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C.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写进宪法

D.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成5年

2.思考题

(1)简述宪法修改与宪法解释的关系。

(2)试诉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程序。

(3)宪法修改的方式有哪些?

【注释】

[1]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05.

[2]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85.

[3]林纪东.比较宪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0:537.

[4]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26-227.

[5]周叶中.宪法.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2.

[6]张庆福.宪法学基本原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33-2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