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

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律效力仅仅是指法律的约束力,是一种法律本身的存在。[20]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和对社会产生实际后果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离开法律目的则难以对法律效果作出一致的评价。根据法律实施活动产生的结果与法律预期目的相吻合的程度,法律效果可分为最佳法律效果、良好法律效果和不理想法律效果。

二、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

如前所述,法律实现不等于法律实施,法律实效并不等于法律效力;同样,法律实效也不等于法律效果。要考察法律的实效,就必须在分析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法律效果的内涵,进而把握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法律效力仅仅是指法律的约束力,是一种法律本身的存在。有效力的法律不一定就有实效,更不一定有效果。法律效果乃是法律效力得到实现或发生实效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时,法律效果的产生过程也就是法律目的的实现过程,所有的法律都有自己的目的。所谓法律效果,就是指法律为了实现其目的而通过调整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对整个社会所发生的客观影响或效应。[20]

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和对社会产生实际后果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来说,法律实效是法律效果的前提。一部法律只有首先具有和实现法律实效,才有可能具有和实现法律效果。但是,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也是有区别的。法律实效侧重法律的实际结果;法律效果则侧重评价法律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得到实施,就具有实效,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然而,即使法律实施的实际结果与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完全一致,也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例如,在有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然有实效,即法律设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实现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甚至事与愿违,法律实施的结果有悖于该法律的社会目的以及立法者的初衷。[21]

法律目的是衡量法律效果的基本准则。从法律目的主观属性来看,法律目的表明了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预定结果,是法律效果预先的观念模型和超前反映。根据实施法律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的法律目的相吻合,就可以评价法律效果的优劣。离开法律目的则难以对法律效果作出一致的评价。法律目的在法律实施活动中得到贯彻之后,作为法律实施活动的结果,就具有了实在化、客观化的现实对象形式,凭借这种形式,使立法者对法律效果的观念规定得到实施。如果违背法律的目的,机械地去适用法律规范和条文,则可能导致法律功能的异化,即法律的实现走向了法律目的的对立面。

根据法律实施活动产生的结果与法律预期目的相吻合的程度,法律效果可分为最佳法律效果、良好法律效果和不理想法律效果。法律准确有效地调整了社会关系,完全达到法律预期目的,就是最佳法律效果;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由于失误或认识上的限制,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但基本上达到了法律预期的目的,比较有效地调整了社会关系,就是良好的法律效果;由于主观上的重大失误,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中,对影响法律效果的关键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客观实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等原因,致使法律调整违背或基本上没有达到法律的目的,就是不理想的法律效果。[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