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的发展

媒介的发展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有学者将这称为人类传播的5次重大革命。

一、媒介含义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在英语中,媒介“media”系“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等),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在麦克鲁汉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等等。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本章指的媒介是指传播的工具或技术手段。

二、媒介演进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即亲身传播时代、口头语言时代、文字书写时代、印刷媒体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有学者将这称为人类传播的5次重大革命。而人类传播的5次革命,又主要表现在传播媒介的发展上,因而可说是媒介发展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历史的先进程度。

(一)口语传播时代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与动物彻底分离的时期,那时的传播媒介只能是靠自身的动作,或者叫做“体语”,这种原始状态的传播是由古人类的生理局限导致的。古人类学家对早期类人动物头盖骨、舌长及软骨组织结构的研究显示,这一时代的人类不具备“说话”的基本生理条件。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已会发声,但不会“说话”。而在笔者看来,能够“发声”的生理能力,却也恰恰源于那时的“人”已经有了传播和交流的欲望,只是距离可以准确表达意思的“说话”能力,还路途遥遥。

随着古人类各种生理机能的不断进化,传播与交流的欲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发展,最终为语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语言不但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最早的分界,而且使得人类有了最早的交际与传播的工具。施拉姆指出: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已经“学会把声音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拥有了“可以随处携带和用来在一切地方都指同一样东西的声音符号,而无须指着对象或站在对象旁边或朝对象嗥叫”[1],从而摆脱了亲身传播时代人的信息传播对“具体对象”的依赖,极大地拓宽了传播范围,丰富了传播内容。这就是人类的第一次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时代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这个时代大约始于5000年前。口头语言传播给人类传播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口头传播的传受双方必须同时在场,而且口头语言传播又有“转瞬即逝”的特点。随着人们之间交往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为了形成更加复杂的社会组织,也为了传承知识和经验,人类又在传播的媒介形式上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创造。于是,各大古代文明先后发明了文字。这使人类在“学会把声音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即发明了语言之后,“又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于是,媒介的功能产生了更大的延伸。文字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进行交流和传播的新工具、新媒介。它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图5-1 甲骨与甲骨文

图5-2 泥板与楔形文字

(三)印刷媒体时代

第三次传播革命就是印刷术的发明。用印刷手段传播信息,克服了书写传播用手工书写难于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局限性。在这之前,由于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以及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被少数人掌握,竹简、帛书、邸报等书写媒介也只能在上流社会中传递。印刷术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利用印刷术,人们可以大量地、高效率地获取信息,一本书可以精确地复制,成批生产,文化因此得到了更为广泛地传播。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还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传播,进而在西方首先引发了文艺复兴,并导致了工业革命。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报纸等新闻出版物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的观点,报纸、书籍和杂志作为新的大众媒介,它不仅消除了人们相互隔绝的障碍,影响到社区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引起了社会的组织和功能的重大变化,甚至永久地改变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结构。因为,“个人通过与更大范围的、更多样化的生活发生关系而头脑开拓,而且这种生活给他带来的大量的不断变化的启发,使他保持兴奋,有时甚至兴奋过度”[2]。总之,印刷术所带来的传播革命,使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图5-3 古登堡印刷机

(四)大众传播时代

电讯技术的发明,引起了第四次传播革命,也使人类社会开始真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首先是由于大众化报纸的出现。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印刷、交通等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极大地降低了报纸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报纸发行的数量和速度,为报纸的大众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美国、英国、法国等相继进入大众化报纸时代。而在定期印刷的报纸产生了300年后,又出现了广播和电视这两类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的产生,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来临。到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正式开播,电视新闻媒介正式产生。至此,大众传播时代真正来临。

在人类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讯传播,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信息传播瞬间万里,而且摆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书、报、刊)和运输工具等方面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更加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同时,电讯传播也不像印刷传播那样是将人推向信息,而是将信息推向人。接收印刷媒介中的信息,最起码的条件是识字,而接收电讯媒介中的信息,只要懂得口头语言就可以。因此,罗杰斯指出,电讯传播是“在没有识字需要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识字障碍、跳入大众传播的一个方法”。[3]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并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五)网络时代

网络传播的出现被称作第五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也被称为互动传播,它是以电脑等数字信息处理终端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网络传播是把各种数据、文字、图示、动画、音频、图像以及视频信息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互动,所以一般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E- NIAC)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美国于1969年实现电脑对接,又于1980年结成互联网络,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国亦及时跟进。50多年来,电脑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造价越来越低,而功能却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操作也日趋简易化、人性化。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传播正在经历更具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一次的传播革命中,电脑已不再是唯一的互联网接入终端,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设备成了引领传播革命的先锋。而这些数字信息处理终端加上各种软件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无疑已经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并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

图5-4 计算机

三、媒介控制

每个国家的媒介都处于一定制度的管控之下。所谓媒介控制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控制。

(一)媒介控制的主要类型

一般而言,媒介控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实施政治控制;二是各种利益及群体和经济势力通过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三是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四是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二)媒介控制的相关理论

1.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认为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在极权主义媒介制度下,报刊和出版受到的管制是严厉的,甚至是残酷的。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护。

3.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中提出,具体观点为: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等的内容;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的具体内容为: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传播媒介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在服务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1]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710.

[2]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76.

[3]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