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工带来产品交换

分工带来产品交换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便有一部分工发展史。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用实践创造、实现价值。分工是人类实践的形式,这是人类实践整体表现出来的多样化、差异性。通过产品交换,生产不同产品的主体会获得各类产品,满足自己全面消费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会不断产生新的分工,诞生新的行业、新的产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分工则是实践的形式,“作为一切特殊生产活动方式之总体的分工,是社会劳动由其物质的一面当做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来看时的总体形式”[1],指“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2]分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早在旧石器中后期便开始出现自然性分工,“依上述形态之性和年龄的分化,同时导出最初的交换形态的发生之集团间的分业产生了”。[3]在人类史上,先后经历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便有一部分工发展史。

分工的产生根源是人的有限实践能力与无限需求间的矛盾。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用实践创造、实现价值。一方面,人会不断产生各种生理性、精神性、社会性需求,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个体实践能力有限的,因此,为了满足需求、实现生存与发展,“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援助”[4],于是,便产生了分工。这样,许多人的分工,通过合作、交换汇集成强大生产力,“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单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5]

分工带来实践专业化、效率提高与报酬递增,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亚当·斯密说,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力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生产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杨格,1928)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新技术与新产品都是分工演进结果。

分工是人类实践的形式,这是人类实践整体表现出来的多样化、差异性。实践是具体的,实践的差异性根源于实践构成要素的不同。首先,不同实践存在着不同实践主体。不同实践主体处于不同时空中,本身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存在关系,你非我,我非你。并且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主体结构,即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实践能力。农民以种地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包括认识庄稼生长习性,使用农具,以及具有很强的体力;科研人员以认识客体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理性思维的能力。简言之,在分工条件下,不同实践主体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其次,不同实践存在不同实践中介。如果说,实践主体的差异具有隐晦性,中介的差异则十分明显。不同的实践具有不同的目的,目的制约中介,因此,必然使用不同的中介服务于不同的目的。画家使用画笔创作,钢琴家使用钢琴表演,石匠使用钢凿和铁锤。最后,实践的客体与结果不同。不同的实践常常是不同的实践主体使用不同的中介作用于不同的客体。社会学家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客体,文化学家以文化现象为研究客体。不同的实践因为主体、中介、客体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汽车生产实践生产出汽车,蜜蜂养殖生产蜂蜜,池塘养殖生产鱼。所以,由于存在分工,从事不同分工的实践主体会在不同实践中生产出不同产品。

同时,实践主体也是消费主体。不同实践主体便是不同消费主体。从社会整体视野看来,不同消费主体之间表现出以下关系特征:(1)消费的必然性。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典型特征。只要有生命存在,人必然时时刻刻地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地进行物质、能量的转换,否则,生命便会瞬间逝去。因此,所有消费主体都必然会产生消费需要,必须通过获得客体来满足需要。(2)消费的共同性与全面性。虽然不同主体,无论是从外貌,还是从性格,都表现出差异性,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帅有丑,但是,不同主体都具有共同特征,都具有人的“类”的共性,生理结构一致,都是由头、四肢、内脏等组织与器官组成的生命有机体,都是生理性、精神性、社会性的统一。因此,所有消费主体都会产生共同类型的消费需要,如衣、食、住等,并且不同类型需要都必须满足,人作为生命存在不可能只吃饭不穿衣,也不可能只穿衣不安居,即主体的消费需要具有全面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类,也是五个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不同主体之间消费的共同性与全面性的最好理论证明。当然,我们看到,由于文化差异,生理、性格与偏好的差异,不同主体的消费体现出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是在共同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其背后也具有全面性。

这样,一方面,由于分工,不同主体在不同实践中生产不同产品,另一方面,不同主体表现出消费的必然性、共同性与全面性,即任何主体必须消费多种不同的产品,因此,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会发生产品交换。通过产品交换,生产不同产品的主体会获得各类产品,满足自己全面消费需要。不同主体之间,彼此差异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存在,一道发展。

分工与产品交换是一对孪生姊妹。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会不断产生新的分工,诞生新的行业、新的产业。分工每向前发展一步,产业链便向前延伸一段,同时增加一次产品交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