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令人瞠目结舌的“杂技”

令人瞠目结舌的“杂技”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习惯把百戏当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经过魏晋南北朝160多年的动荡和民族文化的融汇,至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人士中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就是杂技艺术的原始形式。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沿袭秦朝的称法,称做“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习惯把百戏当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

经过魏晋南北朝160多年的动荡和民族文化的融汇,至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元代的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研究者认为,“杂剧”所以有此名称。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清代杂技艺人逐渐走向民间。清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等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如今,通过影视等媒体,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杂技。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汉代百戏的倒立、顶碗、杂耍、驯兽,还可以看到类似汉代百戏中舞女们优美的舞姿和小丑诙谐的表演。

趣味链接

中国杂技的特色

1. 特别重视腰腿功的训练。

2. 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

3.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4.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

5. 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

6. 大量运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富于生活气息。

7. 古朴的工艺美术和形体技巧的结合。

8. 有极强的适应性,表演形式、场所多样化。

9. 有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其他艺术关系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