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退耕还林

关于退耕还林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 关于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能否解决好植被恢复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问题。[24]张文辉等认为,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
关于退耕还林_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10 关于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能否解决好植被恢复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问题。例如退耕的适度规模和速度,退耕后植被重建的方向和方式,造林种草的品种选择和如何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等。其中,适度的退耕规模和稳妥的时间进程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分不同类型区,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模式和规模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主要生态和社会因子对退耕还林(草)过程的响应,对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退耕还林(草)过程的人工调控途径、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包括退耕还林(草)模式、规模、内容和手段等,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22]李军等的研究结果显示,14~8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此后长期在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草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旱作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危害不可避免,应合理选择苜蓿草地利用年限,防止土壤水分生态环境过度恶化。[23]贺金红等建议,从退耕还林(草)工程这项运作态势看,它将有长期循环的特征。因此推行这一工程必须要有较强的结构层次和循序渐进的运行方案。因此,有必要建立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随工程进程识别和诊断不同类型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制约程度,从而量化不同类型区退耕还林(草)进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工作方向和运行指导。[24]张文辉等认为,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定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等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植被恢复策略包括:明确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目标和完善恢复途径;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承包大户植被建设的积极性;加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25]

本章参考文献

[1]周晓红,赵景波.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J].干旱区研究,2005,22(1):116~119

[2]姚玉璧,李耀辉,王毅荣,张秀云,李耀邦,魏锋.黄土高原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202~208

[3]许喜明,陈海滨,原焕英,王辉.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5):60~64

[4]王毅荣,王润元,邓振镛.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06, 27(2):70~75

[5]吴钦孝等.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许炯心.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关系的临界现象及其在植被建设中的意义[J].生态学报,2005,25(6):1233~1239

[7]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22):3601~3608

[8]胡伟,邵明安,王全九.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17(1):74~81

[9]刘东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自环境演化研究的启示.http://www.cas.cn/html/Dir/2005/12/15/6692.htm/2007-04-26

[10]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1]任瑾.子午岭森林植被的破坏与对流性降雨[J].地理研究,1992,11(1):70~76

[12]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54~58

[13]李裕元,邵明安,郑纪勇,李秋芳.黄土高原北部草地的恢复与重建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6):2279~2287

[14]侯庆春,韩蕊莲,韩仕锋.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9,(5):11~14

[15]申元村,杨勤业,景可,许炯心.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考与建议[J].科技导报,2003,(4):55~59

[16]刘孝利,李凤民,曾昭霞,陈求稳.黄土高原地区不同草地退耕模式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J].生态学报,2007,27(7):2847~2855

[17]梁宗锁,左长清,焦巨仁.生态修复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作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1):20~24

[18]Zou H2Y(邹厚远),Cheng J2M(程积民),Zhou L(周麟).1998.Natural recoverage succ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prairie vegeta2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Res Soil Water Cons(水土保持研究),5(1):126~138(in Chinese)

[19]Cheng J2M(程积民),Wan H2E(万慧娥),Du F(杜峰).2001.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shrubgrassvegetation insemi2arid region of Loess Plateau.Sci Silvae Si n(林业科学),37(4):50~57(in Chinese)

[20]王守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迁、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M].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65~121

[21]李光录.黄土高原南部坡地土地生产力衰退过程和恢复途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6~10

[22]焦峰,温仲明,李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26~29

[23]李军,陈兵,李小芳,邵明安,程积民..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18~2425

[24]贺金红,廖允成,胡兵辉,程天矫.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110~114

[25]张文辉,刘国彬.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J].林业科学,2007,43(1):102~106

【注释】

(1)《山海经·山经·西次四经》。

(2)《金史·石抹元毅传》。

(3)《金史·货殖志》。

(4)《明经世文编》卷63,马文升《为禁伐边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

(5)清·康熙《重修延绥镇志》卷1《山川》。

(6)明·万历《延绥镇志》卷1《山川》。

(7)《诗经·大雅·绵》。

(8)《诗经·大雅·皇矣》。

(9)《诗经·小雅·鹿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