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新闻报道的视野

拓展新闻报道的视野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拓展新闻报道的视野前两节分别讨论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深度。如前所述,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是时代赋予新时代媒体的历史使命,但是,当前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在这方面都还做得不够,可以说,广度的缺乏是当前大部分地方新闻媒体的一大软肋。因此,可以说,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基本需要。

第三节 拓展新闻报道的视野

前两节分别讨论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深度。如果说速度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深度是媒体思想的体现和媒体竞争的产物,那么,本节要重点讨论的“广度”,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谓“广度”,可以从新闻报道对象的广泛、时间的广泛、空间的广泛、角度的广泛等几个方面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是互相转化的一对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深度就体现为广度,广度就体现为深度,没有广度,很难有深度。广度与深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受众更为深入地认识问题。

当然,这里的“广”并不是盲目的广,毫无关联的广,而是建立在报道对象与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广泛”,即将“广度”建立在“贴近性”、“相关性”的基础之上。

一、为什么要拓展报道的广度

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需要:

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企业之间的贸易与合作,社会文化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突破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呈现出广泛性的特征;新闻媒体要真正发挥“告知信息”、“监视环境”、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活需要的功能,就必须对这些于报纸所在的区域以外的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新闻予以报道。

另一方面,这也是地方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是时代赋予新时代媒体的历史使命,但是,当前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在这方面都还做得不够,可以说,广度的缺乏是当前大部分地方新闻媒体的一大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需要加强新闻报道广度的拓展。下面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

1.经济贸易拓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需要

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的概念早已耳熟能详。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把触角伸向了外市、外省和国外。企业和社会都对报纸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资本扩张的潜力要求媒体拓展报道的视野。企业在走出去之前,期望了解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信息,以此为参考,他们才能迈出更稳健的步伐;企业走出去之后,家人或同行业的人关心他们在外地的生存、发展状况,同样需要当地报纸提供相关信息。一句话,人们不仅要了解本地新闻,也要了解外地、国外的相关新闻。另一方面,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必然带来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方自然地理条件如何、有何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自然风光和文化上有何特色?与对方交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方对我们本地的什么感兴趣?国情、民情、乡情,这些都是伴随着经济交往而来的社会文化交往中,民众非常感兴趣的、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基本需要。

媒体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信息是企业的生命,信息是社会交往的纽带。作为社会公器,媒体不可能直接为企业销售产品、打开市场、拓展业务,也不可能直接和其他地方的民众展开广泛的、深度的文化交流,但是新闻媒体的强项刚好在于提供广泛的信息,提供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信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越丰富、越准确,对企业的发展就越有利。信息越丰富,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和认同的程度就越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越顺畅、越亲切,社会文化的融合度也就越高,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就越高。

这里存在一个区域媒体如何为已经走出去的全国性企业甚至跨国企业服务的问题。当前,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例如,以宁波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产生了许多知名度很高、社会声誉良好的企业,贸易兴市成为他们的基本战略。媒体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做贡献,就应该做到:贸易做到哪里,企业开到哪里,媒体报道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凡是与城市贸易和企业发展相关、对地区贸易有影响、对文化交流有意义的各国动向、国内动向都是报纸需要关注的,都应该成为报纸报道的对象。

举个例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刚开始实施的阶段,除中央级媒体外,多家东部媒体都对西部地区和资源特色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出了很多诸如“东部人走西部”、“东部人看西部”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一方面加深了东部人对西部地区的了解,破除了东部人对西部地区的偏见:西部地区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蛮荒之地,而是一片充满商机的热土,西部地区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也给东部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当地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当地短缺什么?当地有什么优惠政策?当地有什么风土人情?……在部分东部企业开进西部之后,媒体又做了一些类似“闯西部的东部人”的报道,进一步介绍企业在当地的发展状况,讲述东部人在西部创业的故事,对其他驻守本地、不敢西进的企业是一种鼓舞。总之,这一系列的报道可以看作东部媒体为企业西进鸣锣开道的典型。可以说,东部媒体对东部企业的“西进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当前地市级媒体的软肋

与企业和贸易触角的四通八达相比,很多地市级媒体的报道视野就显得相对狭窄了。目前,大部分地市级媒体都开辟了国际、国内版,这已经不算新鲜;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大部分地方媒体的国际报道基本上是采用新华社的统一发稿,国内报道则是采用相关地区媒体的报道,而不是自己的记者采写的稿件。从节约采编成本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新闻报道“贴近性”原则的角度来讲,就存在问题了——新华社的稿件是统发稿,仅仅适用一般媒体,并不适合每一城市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能满足地方媒体受众对信息的特殊要求;外地媒体的报道采用的也是外地媒体的视角,适合他们所在的区域,但是不一定切合本地区、本城市的实际。

因此,除统发稿外,每一城市对国际国内新闻都有特殊要求:有些新闻新华社和外地媒体报道了,但是报道角度不同,服务性与贴近性不够;有些新闻对本地受众非常重要,但新华社和其他外地媒体却没有报道。这些都是本地媒体要做的工作,而且正是本地媒体发挥其用武之地的领域,但是,本地媒体却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去做。

可以说,国际、国内报道是当前地方新闻媒体的一大软肋。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报纸对国际、国内报道的认识没有提到相关高度。目前许多国内国际报道版的开设多出自“人家有,我也有”的想法,虽然能满足一般受众了解本地区外新闻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人们了解整个社会,但没有真正把国内、国际报道和当地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在贴近性上下工夫做文章。

第二,有些报纸虽然也意识到了国际报道和国内报道本土化与贴近性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地市区报纸缺乏相关人才,尤其是因为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从事国际报道的能力被大大局限了,所以目前对于地市级报纸来说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

二、如何拓展广度

虽然由于经费、采编力量等原因,地方媒体从事国际报道和进行外地报道的确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监测环境,报纸如果不能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他们必需的完整信息,就算是失职。因此,地市级媒体应当从体制上与业务上两方面采取措施,为拓展本地区报纸新闻报道的广度奠定基础。

1.运作体制上的准备

地方新闻媒体需加强采写国际、国内新闻的意识,培养记者采写国际、国内新闻的能力,建立一支能从事外地、国外报道的采编队伍。在特殊情况下,在本地区读者可能又特别需求的时候,可以不采用新华社或其他媒体的稿件,专门派自己的记者去采访。在能力不具备的时候或者凭借自身能力无法采写到新闻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有些新闻可以把报社自身的意图传达给新华社,请新华社驻站记者采写。这样写出的稿件就不再是新华社统发稿件,而是专门为本地区受众量身定做的新闻,具有更强的贴近性和服务性。新华社早就有专门为当地媒体度身定制的专稿服务。

第二,可以请和报纸有友好关系的媒体定期、不定期地采写。例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就和韩国每日新闻社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家报业集团经常实现高层互访、开展采编人员之间的交流;韩国每日新闻社每年都要派记者专程来中国采访,刊发十多个版的中国报道,为中国文化在韩国的拓展做出了贡献。对于发生在韩国的新闻,如果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无法直接派出记者采访,可以请每日新闻社记者帮忙采访。

第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翻译相关的外电、外稿,这样也能作出一些不同于新华社统发稿的特色稿件,提供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满足本地受众独特的需求。

总之,报社应当尽最大努力弥补在国际、国内报道上的这一弱势,才能真正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2.采写角度上的拓展

以上是从中观层面分析了拓展新闻报道广度所能采取的一些措施,那么,在具体的业务层面,应当如何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呢?和深度报道一样,广度的拓展不是一种单纯的采访与写作技巧,更不是一种问题,而是一种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采编人员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总体来说,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时空的延伸,其次是人物的延伸,再次是事件的延伸。

(1)时空的延伸

在时间上,可以将最近发生的事件与近几年发生过的类似的事件相对比,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之间的关系、相同点、不同点等,把事件放在有纵深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让读者能在历史的场域的变化中看待事件的变化,这样更能凸显出事件的意义和新闻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广度”有助于强化报道的深度,和上文提到的深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空间上,报纸可以不拘一格,凡是企业和贸易所到达的地方,和企业贸易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社会动态、社会风貌都可以进行报道;贸易没有做到、企业没有走到但是有待开拓的市场的新闻和状况,报纸也可以进行报道——这样更能体现出媒体对经济发展、对企业外向型发展、对城市对外贸易、对城市文化交流的贡献。通过系列报道和重点报道,可以将受众目光聚焦到区域外、境外的一些投资热点、文化热点上,推动本地企业的市场开拓,推动本地区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应该说,媒体报道空间上的拓展是广度拓展最基本的体现,也是我们所说的几种广度,如报道对象的广泛、报道视角的广泛的基础。没有空间上的广度拓展,一切的广度,如时间的延伸、人物的延伸、事件的延伸都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2)人物的延伸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题。企业和贸易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也和企业全体劳动者的努力分不开,和全体市民的生活和自豪感息息相关。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是个别企业、个别管理者能主导的,而是切切实实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因此,报纸仅仅报道企业在外地的发展,报道文化的发展,仅仅报道产值的增加、业务的拓展,报道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活动,或者孤立地介绍某个风景名胜、某种文化特征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拓展、文化的交流,归根结底是人们智慧、汗水与情感互动的结晶。因此,看企业发展,看文化的交流,主要是看人,看人的智慧,看人的精神,看人的辛勤劳动,看人的情感世界。这里的“人”,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者、企业普通员工、员工家属、普通市民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报纸关注和报道的对象。

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和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各种各样的人构成了不同的企业生存环境,各种各样的人的共同生活与交往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因此,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可以将报道的对象从企业核心领导层拓展到企业全体员工,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从本地市民的反应拓展到外地市民、甚至外国公民的反应等。最能感动人、启发人的,总是人的故事,人的形象,人的精神。有了人,报道才能活起来。有了对人物的报道,有了对各种各样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的报道,报纸的内容才能有血有肉,更具有生命力与感召力,报纸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3)事件的延伸

所谓事件的延伸,是指报道的范围超出报道的主体人物、主体事件本身,扩充一些花絮性的,和主体事件、主体报道对象有一定联系的报道。例如,报道一场球赛,不仅要报道球赛本身的过程、结局和精彩程度,还可以报道球迷的表现,甚至可以报道同一家庭中不同成员为争抢“遥控器”而展开战斗的趣味性故事。同样,报道企业发展和贸易拓展,报道文化的交流,当然应该以企业和贸易本身为主,以参与文化交流的机构和人为主;但是,受众的兴趣是广泛的。围绕企业发展和贸易拓展的相关事件或现象也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些事件也许不一定具备动态性或实质性意义,但具备趣味性,也许与企业前途、贸易发展无关,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没有最直接的联系,但依然吸引人们的眼球,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趣味性事件等。通过这些事件的报道,可以达到娱乐效果,也大大增加了报纸的信息量,丰富报纸的版面,形成报纸的特色。这也是新闻报道广度的一种体现。

【注释】

[1]转引自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2]转引自姜小凌:《中国深度报道概说》,《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24期。

[3]参见杜骏飞、胡翼清:《新闻深度:对深度报道的重新诠释》,摘自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CJR)。

[4]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5]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6]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引自:新华网特别专题。对于六项监督的论述,《政府工作报告》原文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

[7]《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8]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光明日报》,2005年7月26日。

[9]陆晖:《都市报为什么要做深度报道》,(http://blog.tom.com/myzhoutj)。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