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人物访谈的成功因素

浅析人物访谈的成功因素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人物访谈的成功因素曲兴娟,女,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采访前,必须明确采访所要诉求的新闻性。

浅析人物访谈的成功因素

img33

曲兴娟,女,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03年从事电视媒体工作至今。曾先后担任过大型赛事活动导演、晚会及偶像剧主任后期剪辑师、综艺节目导播、常规演播厅节目制片人及大型项目策划副经理等职务。具有较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现就职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摘 要:人物访谈是记者收集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基础阶段。成功的人物访谈可以使采访对象成为新闻事件的重要线索,为记者提供大量的、不为人知的事件背景、事件人物的心理动机及人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在整个事件中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等。因此,电视记者如何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采访氛围的营造、采访问题的设置和采访角色的适时换位是人物访谈的几个重要成功因素。

关键词:新闻采访 前期准备 氛围 提问 角色换位

人物访谈,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信息获得方式。成功的人物访谈,可以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全面地了解采访对象,总结其个性特点,梳理其个人经历及心路历程,更好地研究采访对象在热点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所具有的代表性和其对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还可提炼采访对象本身的矛盾特征和话题性。对新闻工作者掌握新闻报道的第一手资料有重要铺垫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作出成功的人物访谈呢?作为访谈的策划者、执行者和主导者,记者的功力是访谈成功的重要因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采访的前期准备

(一)选题策划

人物访谈大致可分为两种性质:(1)采访热点事件中的人;(2)采访热点人物身上的事。也就是说,不管属于哪一种性质,采访的缘起一定是当下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因此,人物访谈的目的通常有以下两种:①通过采访对象的讲述,侧面收集新闻事件信息,丰富事件内容和角度;②记者通过引导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及其对自身所处的热点事件的感受、评述等,塑造采访对象的鲜明个性和话题性,使其成为热点人物,广受关注。

采访前,必须明确采访所要诉求的新闻性。记者需通过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各种势态进行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人物,这是人物访谈价值评估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通过人物访谈,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更广阔地延展热点新闻信息,使新闻不再是单一视角的事件,而是由采访对象的描述、评论、直接感受等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化信息呈现。

(二)资料的收集

资料收集是可以使人物访谈“厚积薄发”的重要工作,直接决定着采访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背景资料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及社会关系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三)采访提纲的设置

采访提纲可以很好地体现记者的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一个结构清晰、逻辑合理,张弛有度的采访提纲,可以使记者牢牢地抓住采访的核心,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很好地引导采访对象,尽量多地挖掘其所能传达的信息。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采访提纲有以下一些组成要素:(1)采访时间。(2)采访地点。(3)采访对象及其翔实资料。(4)采访话题及背景资料。(5)采访问题。(6)采访须知:①受访者对采访内容是否可以全部公布的要求;②采访中所拍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的使用权限;③采访拟发布的渠道。

二、采访氛围的营造

在人物访谈中,并不是仅仅依赖于采访提纲就可以挖掘到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感受和经历的。记者需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使采访对象可以尽量卸下心防,消除紧张和抵触情绪,敞开心扉向记者传达最真实和丰富的信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新闻”。高明记者的采访艺术就在于他善于按照采访的目的去利用或营造某种气氛,使采访对象有强烈的倾诉欲望。

(一)环境氛围

据说,闻一多先生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同学们将教室的门窗关好,发给每人一支香烟,大家一齐抽烟,待到烟雾缭绕之际才开始讲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就是氛围。人物访谈大多会选择有利于采访对象放松情绪的场所。比如《鲁豫有约》中陈鲁豫在采访成龙时,地点是成龙在香港唯一一所未公开的秘密的家;而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则将对金庸、李敖等大作家的采访安排在他们的书房。除采访技巧之外,采访环境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产生良好采访效果的一大策略。

为使采访对象能够在他熟悉或喜欢的环境里保持放松的身心接受采访,记者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选择恰当的访问场所。比如采访老师,可以在教室或操场里;采访医生,要在医院;采访党政干部,则最好是在办公场所或者公开场合,采访运动员,就要在他们训练的运动场;采访歌舞演员,最好选择在舞台周边或化妆间。另外,采访地点的灯光与音效也是影响采访效果的考量因素。在一般的人物访谈中,采访地点不宜开刺眼直射或容易分散采访对象注意力的灯光,光线要尽量柔和。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中经常邀请一些普通平民参加节目,但是有的采访对象看到摄像机前面的红灯一亮就紧张,后来崔永元就尝试让摄像关掉红灯,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开机拍摄,结果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不同的采访类型,还可以考虑在访谈环境中播放低音的轻音乐,如在挖掘采访对象人生经历时,可播放一些柔美的轻音乐带动其情绪,使其投入。

(二)心境氛围

愉快、安静、松弛的情绪,使采访对象在心理平衡的状态下接受记者的采访,有利于采访对象阐述新闻事实的要素与事件的过程及细节等。有些采访对象很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他们认为记者的采访是对自身的一种宣传和支持。使被采访者本身或其所参与的热点事件得到更广泛和翔实的传播。这样的采访氛围就非常有利于采访的开展。但因不同的采访对象存在着很多性格差异,有些人即使本身形象健康,做了很多值得社会大众广为传播的感人事迹,但仍会因为谦虚或内敛的个性而回避媒体。他们在面对记者时,往往“不太合作”,对记者需要了解的详细情况,可能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并且也不愿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就要动一番脑筋精心营造采访氛围,最重要的是建立彼此的心理信任,善用“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指当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观点上一致,或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及相同经历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一拍即合、视为知己、无话不谈。“自己人效应”的发挥,直接影响着采访的成败。

此外,记者应十分注重个人的仪表举止和学识谈吐。有礼有节、认真坦诚、足够的亲和力都会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感觉。可以赢得采访对象更多好感和信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博览群书、增加内涵、提高修养,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个人修饰,得体而不张扬。

(三)语境氛围

任何人物访谈,被采访者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戒备和紧张心理。记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采访对象放松下来,尽量把一问一答的主动—被动的单向沟通模式,演化成引导—互动—深入的双向沟通模式。首先,记者可先与采访对象找到共同话题、或者共同感兴趣的观点及事物,作为采访开始的切入点,使双方话语投机,快速产生心理共鸣,减少双方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其次,在人物访谈中,因为采访对象的不同,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职业、个性特征等使用恰当的语言风格。例如采访文人雅士,出言吐语应温文尔雅;访问专家学者,不妨使用一些术语专名;与寻常百姓交谈,则应质朴平实,通俗易懂,如同唠嗑、拉家常的聊天……

总之,记者在新闻访问中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善用沟通的技巧,营造双方熟悉的语言环境。

三、采访问题的设置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订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在实际的人物访谈中,因访谈需要满足的新闻性不同,可以在以上几个维度上进行拓展和变通,但基本的问题设置方法仍需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抓住核心,开门见山,切中要害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应设置不同的采访问题。如采访市民,问题要通俗易懂、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贴身”提炼;采访领导,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彰显智慧和全局观;采访工人,问题的设置要着眼于工人的生存条件、劳资薪酬、福利待遇等他们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采访农民,问题的设置就要突出朴实,从家庭情况、种地多少、收入情况等家常事入手;采访长者要体现尊重,从身体状况、饮食习惯、业余爱好等方面设置问题;儿童的采访要符合他们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问题的设置要轻松活泼、生动形象、简单易懂。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提不同的问题,知道“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做到“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言之可信。

从核心问题入手,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可以引导采访对象把握采访重点,不会跑题,多提供与采访重点相关的信息。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二)提问的内容要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忌讳大而宽泛、俗套而空洞

记者提问要细节化、具体化,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记者应善于细致挖掘和核准采访对象所传递的隐晦的、含糊的信息,通过具体详细的提问,收集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最准确的信息数据、最直接的心理感受等,使人物访谈的新闻价值得到提升。

(三)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

为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真实人格,人物访谈中,可酌情设计尖锐问题提问,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词,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五)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

在诱导性提问中,需要采访对象有较好的敏感性,对于记者提出的带有争议或有失偏颇的观点,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话。

(六)提问的句子应遵循“五”不用原则

“五不用原则”是指记者采访时的问话应遵循不用长句子、不用否定句、不用倒装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不用生僻词、自造词组成的句子这一原则。记者提问时,要让采访对象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能够理解记者的问题,所以问题应当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生活化的短句,不可刻意做作,用过于书面、晦涩深奥的语句用词标榜学识。

四、适时角色换位

(一)适度的沉默

沉默也是人物访谈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人物访谈中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扩展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专业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使其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二)善于观察与倾听

人物访谈中,记者既要有很强的节奏把控能力,同时又要全身心的投入与采访对象的交流,随时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记者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及肢体反应,来捕捉采访对象每时每刻的心理动态;而倾听则可以使记者更好地消化理解采访对象的想法,摈弃先前自以为是的各种判断,同时也可以使采访对象觉得受到尊重,促使其产生更多的表达欲望。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三)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综上所述,首先,成功的人物访谈,需要记者有扎实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素养和业务能力,深入洞悉、全面了解人物的经历背景甚至细节。其次,成功的人物访谈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人格平等、拉近感情、真诚交流、激发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思想是基础,技术是手段。就像一名医生,只有对患者的关怀和爱,却没有好的医术,同样是无功无效的。在人物访谈中,对人物的了解和洞悉,可以使双方的沟通有的放矢、出奇出彩,触动被访者的内心敏感部位,达到情绪和思想感应的高潮点,使访谈达到新境界。可以肯定地说,成功而有魅力的人物访谈无不充满这样的情节和点睛。

【参考文献】

[1]王英恺.采访中要注意营造“三境”氛围.哈尔滨铁路局广电中心

[2]袁国祥,季翔.记者应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南通有线电视台

[3]付恒立.电视记者采访策略之我见.开封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管理部主任

[4]何含.增强电视人物访谈的魅力.阜新电视台

[5]付丹.浅析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