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

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刘小明,女,人大2009秋新闻学学生,注册法律咨询师。关键词: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工作 根本21世纪是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各种媒体重新整合、互争高低的时代。所以说,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面向群众,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

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

img26

刘小明,女,人大2009秋新闻学学生,注册法律咨询师。曾发表作品:《谈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中国科教博览》)、《讲孝尽孝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青年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南北桥》)、《冷落了才子佳人抛弃了帝王将相》(《才智》)。

摘 要:新闻报道工作坚持群众路线,这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的体现,新闻报道必须把握住群众性这一主线,真正把亲近群众、深入群众、为了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立足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新闻报道工作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为人民群众喜闻和乐见。

关键词: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工作 根本

21世纪是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各种媒体重新整合、互争高低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民主化的日益推进,人民群众对媒体和新闻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广大读者迫切希望看到或听到贴近自己生活的新闻和好文章。在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特别是高质量新闻信息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面对国内外新闻媒体争先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新闻报道工作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如果不坚持走群众路线,没有思想上的解放、报道内容上的提高、报道形式上的改进,是一定会落后于形势发展的。所以,不论时代怎么变,社会怎么变,人怎么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不能变。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为人民群众喜闻和乐见。

一、新闻报道工作坚持群众路线,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的体现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取得胜利的源泉。毛泽东同志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我国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新闻源于群众,源于群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群众的实践活动,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新闻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新闻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就会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所以说,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面向群众,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

在新闻传播中,“传”与“受”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不能缺少受众意识,因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新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受众观,要求必须把受众作为核心,使新闻报道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了解社会现实情况的渠道,满足受众知情的需要。如遇到重大灾情,受众都迫切需要通过媒体来了解最新的消息。这时的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就要做到第一时间报道灾害现场的详细信息,如人员伤亡情况、国家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对灾区的救援以及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等信息。这些都是媒体真正把受众作为核心,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履行自身职责的具体体现。新闻的功能,是在读者、听众的接受中最终实现的。媒体应高度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信息量丰富,使新闻具有亲和力和信服力。

二、新闻报道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媒体,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由当代技术革命的飞跃发展引起的媒介革命,导致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来临。各媒体不但要让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还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正义呼声、合理要求,使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使新闻报道工作生动活泼,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新闻采访写作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受众对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体现在对新闻报道平民信息含量多少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平民要求在媒介空间拥有自己的“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群众、对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对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话明确地说明了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人有七情六欲、个性追求和奋斗目标,不仅有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新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就是需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与时代紧密相联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这一社会生活之本,只有这样,新闻舆论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对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起到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是要深入基层“访民情”。新闻报道要紧扣时代性,把握群众性,把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一切听从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新闻记者,要心中想着群众,装着群众,亲近群众,哪里有新闻就要赶到现场去采访,深入现场,直接接触新闻源,认真调查研究,亲身体验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采访鲜活的内容信息,获得大量新鲜、生动、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报道的准确性、形象性。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被群众所接受,起到说服力和感染力都强的效果。

二是要开辟专栏“解民忧”。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互联网,都要开设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专题,让群众感受到他们有一个说话的地方,既便于群众监督,又利于推动和促进工作。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等,其主角是人民群众,内容涉及面广,敢为人民群众反映真实情况,敢为人民群众说真话、实话,这样的栏目很受群众欢迎。

三是多办实事“抚民心”。要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优势,抓住广大群众的热点问题,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老百姓由于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话不敢说,有苦不敢诉,面对这样的问题,新闻记者应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为其鼓为其呼。在报道中,应保持事物的原生态,力求“原汁原味”,这样报道的节目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会更强。

(二)新闻报道坚持群众路线,在写作上应注意深层次的挖掘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人的发展,新闻报道不仅表现应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全方位满足受众对各种信息的需要,还应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风采,把握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发掘深度信息,从满足群众对现代新闻的深层次欲望出发,从本质上走群众路线。新闻报道要反映现实,反映社会,传递大量的信息,又要尽可能将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它们,把握它们,这是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走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时代受众接触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使用—满足”理论,即他们关注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满足其求知、休闲等方面需要的新闻。因为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新闻也不可能有闻必录,受众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也不可能“尽知天下事”。他们需要明白易懂的新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对新闻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占有和最直接的了解。又因为受众不是专职的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对新闻事件作出快速的理解与反应。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受众的需要,研究受众的心理诉求,大胆地捕捉、挖掘和选取能够引发大多数人兴趣的新闻事件,把“硬新闻”进行“软处理”,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将群众的愿望与要求纳入第一要务,这样才能拉近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新闻经过记者的深层次挖掘,既能为受众提供新鲜事实的折射作用,又能帮助受众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或反射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受到受众的喜爱,让受众久久不能忘怀。

(三)新闻报道坚持群众路线,应有科学的文风

文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当前,全党正在大力倡导改进文风,要求写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的文章。新闻报道要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引人入胜,别具一格。新闻报道走群众路线,必须改进文风。要干什么、说什么,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新闻记者要以“平民视角”“平民心态”赢得受众的认可,站在群众角度看问题,多从实际思考、调研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和情况,摸透群众的心思,而不是任意做群众的主。要正确把握“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这两个重点,说出人民群众想说的话。要想说进群众心窝里,就得用群众乐意听、听得懂的群众语言,采用通俗易懂的话风,说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要少用官腔官调、外交辞令,少说官话、套话、废话,让人听得进。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把新闻事件典型化,典型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用故事感动读者,用细节丰富作品,让受者受到感动和震撼。新闻表现的形式也要独辟蹊径,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形成一个个构思精巧、画面生动、匠心独具的版面,提升版面在读者中的认可程度。

三、新闻报道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近些年来,我们的新闻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各种媒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群众选择的范围更宽了。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种媒体上的新闻报道让群众满意的东西不是很多。主要表现在:似是而非的“工作新闻”隔离了群众;枯燥无味的“会议新闻”远离了群众;无端炒作的新闻背离了群众;空话、套话的新闻唤不起群众兴趣。新闻传播是讲求效果的,新闻信息产品失去了群众,就谈不上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就意味着失去了传播的意义,乃至失去了媒体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总结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要贯彻好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必须克服以下不良倾向。

(一)要克服“重上层,轻下层”的倾向

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电视屛面上,宣传上层多,反映基层的情况却不足。主要表现在会议消息多、领导讲话多。另外,个别新闻工作者也存在着“重上层、轻下层”的不良作风。如个别同志喜欢围着领导转、围着机关转,不喜欢下基层,深入群众,尤其是不喜欢到偏僻落后的地方去作宣传。

(二)要克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稿件往往容易受一些因素制约,容易被一些行为、个人所左右。尤其是一些领导只追求政绩,常常打着“正面宣传”的旗号,只让记者报道好的一面,结果在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情况下播发的消息,既不符合实际,又让人反感。

(三)要克服“重名人,轻百姓”的倾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批又一批的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为丰富报道增加了“亮点”。但也存在偏颇的地方,容易出现过分的“炒作”,致使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报道泛滥,“一窝蜂”寻求轰动效应的做法很容易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时间长了更容易增加新闻报道的水分,群众难以接受。

(四)要克服“重发达地区,轻偏远落后地区”的倾向

由于地区和经济条件等存在差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确实有其先进性,值得报道的东西肯定会多些。但并不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就没有值得报道的内容。在那些偏僻落后的地区,当地群众为了改善落后的面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有着比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更感人、更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尤其是近年来各小康示范村、挂钩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那里的人们更渴望舆论的支持,更渴望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五)要克服新闻媚俗化的倾向

新闻媚俗就是指新闻讨好世俗。新闻媚俗化倾向目前已经十分明显而且有日渐加重的趋势,这种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它的表现主要有新闻标题的媚俗和新闻内容的媚俗。如明星的“吃喝拉撒睡”等都作为新闻传播,什么“姚明一个脚趾头就可以给孩子换尿布”,什么“某明星是章鱼嘴”,什么“某明星的孩子是兔唇”,等等。新闻的媚俗轻则降低媒体自身的权威性,降低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重则会引起受众反感甚至会失去受众。

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工作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要有正义感,敢说真话、说实话,实事求是报道,掌握好话语权,敢为民请命。要热爱新闻工作,忠于职守,决不能人云亦云,或拿了别人的钱就写“黑牛”、写隐瞒事实的文章、写溜须拍马的文章;要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潮之中,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敏锐地捕捉住信息,精心地报道出来;要有科学发展观,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与人民、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定的事实,一定的观点,都不能是记者的凭空创造,而只能来自于群众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报道是否正确又有赖于群众的经验。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真心做群众的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新闻记者应该思维敏锐,善于从一般中发现特殊,善于从平常中抓住闪光亮点,把那些最鲜活、最生动、最感人的东西展示在媒体上。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参考文献

[1]《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当代启示》,2008年05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