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浅谈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每天,我们都被各类传媒纷纭的信息包围着,翻开报纸,打开广播和电视,或者轻点鼠标进入互联网,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天下时事和世相人情就展现在你眼前。使贴近性成为新闻传播自觉遵循的一条创作原则。上述报道就不仅有起因,还有结果,使新闻报道更完整、更有力度,并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因此,坚持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原则,其实也是新闻报道创优的一个重要原则。

浅谈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每天,我们都被各类传媒纷纭的信息包围着,翻开报纸,打开广播和电视,或者轻点鼠标进入互联网,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天下时事和世相人情就展现在你眼前。作为受众,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选择与接受各类信息,这种选择是主动的。而相对于受众的选择,传播信息的媒体便显得被动起来。这时候,信息的包容量及含金量,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将直接影响到媒体的生存状态。要引起受众的关注,并进而达到对话沟通的互动传播,传媒就应当深刻地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并贴近这种需求。使贴近性成为新闻传播自觉遵循的一条创作原则。

具体到新闻传播和新闻报道实践中,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表现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几个方面,限于篇幅,这里仅就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展开讨论。

关注当下正在变革的社会的方方面面:贴近时代。

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用镜头去记录日益发展、不断变革的社会生活,去探索变革中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去思考社会转型时期时代文明的嬗变和历史经验的积累,去见证一个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灵魂深处的呼唤和叹息,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正因为此,在日常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担当新闻宣传“党的喉舌”功能,还应该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善于把握时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脉搏,使新闻报道立意高远,与时代精神相扣,引发受众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前年在沈阳参加“’99全国城市电视台社教节目”的评奖会上,看到宁波电视台送评的节目《对话时代》时,就有深刻体会。《对话时代》以“波导手机”的创业和发展为主线,用纪实手法,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人物访谈,以翔实丰富的资料、生动感人的画面、蕴意深厚意境优美的解说,以及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深度开掘,将一个高科技民营企业如何在一个正进入对话时代的世界中,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找到了可以与世界强手对话的位置。这部20分钟的电视片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中国企业如何生存,中国的企业家如何锤炼自己并谋求企业发展的重大主题突出出来,显示了新闻报道贴近时代、弘扬时代精神所带来的鼓舞人心的理性力量,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将电视“教化”功能更多地转向服务功能:贴近生活。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传媒受众面对的新闻是板着面孔说教、空洞的数字堆积、呆板的人物形象、单调的表现形式,使原本来自于生活中的新闻报道毫无生气,失去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要求新闻工作者以普通人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世相百态,去体悟我们身边芸芸众生的生活情境和心理状态。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优秀的电视节目或栏目,往往是贴近生活的典范之作。

笔者参与创办的银川电视台新闻杂志栏目《周末纪实》有一个子栏目叫《百姓话题》,它关注这个城市中普通市民的具体生活现状,将人们衣食住行中存在的难点、热点话题通过荧屏客观展现出来,引起观众和社会的思考。1998年制作的连续报道《水贵如油为哪般》,对一座居民楼一吨水水费高达7元多的现象做了报道,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因为漏水,无人维修等问题造成居民水费居高不下的情况并非个别存在,而是普遍现象,但这一具体而典型的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思考,不仅批评了职能部门不尽职的现象,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使记者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投入更多激情为观众服务。这个节目后来获得了宁夏新闻奖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城市社教奖二等奖的《这里的暖气怎么了》则把焦点对准“暖气不暖”现象。镜头里出现了瑟瑟寒风中坐在太阳底下的老大娘,出现了蜷缩在被窝里看书的孩子,出现了拉着记者的手老泪纵横的孤寡老人……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与无奈以及他们的渴求和呼唤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编导在再现生活原生态的同时,把对百姓境遇的同情,对生活中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的批评隐含在每一个画面背后。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不能忘却思辨的把握。当然在关心百姓生活状态时,我们还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在反映问题的同时,积极做好后续报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上述报道就不仅有起因,还有结果,使新闻报道更完整、更有力度,并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

关切世情,体悟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贴近群众。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的情感的体悟,其实就是对社会深层心理的观照。而体悟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则使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最真实、最具人文关怀的力量。《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一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生活空间》中许多人物的命运悲欢和鲜明的个性表现,是记者与人物生活贴近和融合的成功。

银川电视台《周末纪实》的子栏目《生活驿站》就是一个尝试着把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真实展现给观众的栏目。但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常感到要接近直至进入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是很不容易的。编导不仅要尊重所拍摄的人物和事件,还要对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有着充分的理解。当然,作为电视编导还要解决一个既是技术的又是心理的问题,那就是让拍摄对象对摄像机“熟视无睹”而敞开心扉。1999年度全国城市电视社教获奖节目《老兰太太——一个山里女人的故事》就是一个有真情实感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老兰太太是一个念过私塾后来嫁到山里的女子。虽然一辈子生活在山里,但她坚持每天写诗,那些诗朴素无华,是她每日生活与内心情感的全部写照。她因为“我喜欢读书、喜欢念诗、喜欢有文化的人”这个信念而写了一辈子也许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诗,除了念给老伴听,从没人读过这些诗。那些在规格大小不一的纸上写的诗就那么寂寞地一捆捆地待在箱子里。当我们被这样一个执著追求所爱的女性深深吸引时,编导告诉我们,为了拍摄老兰太太,她和老兰太太同吃同住了好几个月,这才捕捉到人性中真诚善良而美好的精神。

因此,坚持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原则,其实也是新闻报道创优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说,有了贴近性,新闻报道也就同时具有了思想性和欣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