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澜人物专访系列的身份解析

杨澜人物专访系列的身份解析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澜人物专访系列的身份解析查 谦杨澜的人物专访系列开始于1998年1月开播的《杨澜工作室》,2001年6月25日重新开播的《杨澜访谈录》作为延续,至今已有7年。本文通过对《杨澜工作室》和《杨澜访谈录》这两个节目人物身份的分析来透视杨澜人物专访系列选题渐变的趋势。以上分类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最主要身份。这说明,整体上杨澜的人物专访系列关注重心仍然是社会的文化领域。

杨澜人物专访系列的身份解析

查 谦

杨澜的人物专访系列开始于1998年1月开播的《杨澜工作室》,2001年6月25日重新开播的《杨澜访谈录》作为延续,至今已有7年。

本文通过对《杨澜工作室》和《杨澜访谈录》这两个节目人物身份的分析来透视杨澜人物专访系列选题渐变的趋势。笔者将目前公开发行的《我问故我在》、凤凰丛书之《为何执着》、《渴望生活》,共66期节目计80人次作为分析文本一;又以《杨澜访谈录》开播以来至2003年1月11日为止共106人次作为分析文本二,文字资料来自阳光卫视出版的《杨澜访谈录》系列光盘、新浪网站和阳光网站的相关文字资料,以及节目笔录。两档节目共采访183人,186人次,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我们要想分析得出杨澜5年来在选题中某些渐变的趋势,必须对这些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

通过合并一些出现频率比较低的身份,比如教师、同性恋者和下岗工人等等,我得出以下身份分类:政府官员、商界人士、作家和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化名人及其他。

政府官员包括政府各级公务员、外交大使,以及某些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比如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美国前乒联主席哈里森,都归入此类。

商界人士包括经济、金融界的管理人员。将《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也归入此类,是鉴于《财经》杂志在国内经济金融界的权威地位及其主编通常在业界的重要影响。

作家与学者,两者并不等同,但常常互有涉及。一个优秀的作家作品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没有对各个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很难写出有分量的作品。不少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学者,许多学者也作品不断,很难分辨“学者”与“作家”身份之间的严格界限。这里的学者更偏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偏重于在思想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人。将大学校长也归入此类则是考虑到他们担当“百年树人”大计,同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科学家包括各自然科学类的专家,以及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艺术家,包括音乐家、雕塑家、画家、建筑设计家、表演艺术家等等。

文化名人,包括了体育明星、摄影家、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电视演艺人员。

以上分类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最主要身份。比如,金庸曾经是一位成功的香港报人,还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筹备委员会委员,但他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仍然是武侠小说。杨澜的采访从武侠小说入手谈论侠义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它,因此在划分时将金庸归入了作家和学者一列。

经过以上分类,将两档节目专访人物身份分布百分比作成以下柱状图:

img8

图1 两个时期人物身份百分比对比

商界人士 中国素有“重农轻商”的思想传统,“商人”的传统社会地位向来不高。改革开放初期,一批人靠钻空子、投机而一夜暴富,实际上文化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更无从谈起,大众心中的商人依然是小商小贩、倒买倒卖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呼唤着一批具有专业经济知识和管理水平的经济、金融从业人员,过去的“暴发户”逐渐被淘汰出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国内外一大批成功企业家的经历逐渐扭转了人们一部分传统观念。商业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的财富与学识、才干包括文化品位紧密相连。

从属于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的商界人士在两档节目中始终占有很重的比例,“阳光”时期更是由原来的15%上升到19.8%,呈现频率由排名第三上升到第二。

这一群体的比重上升还有另一解释,即杨澜在2001年之后,头衔中多了阳光文化董事局主席一职。商业经营实践的增多,使她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金融、经济领域的人,对这些人物有了更加具体、深入的认识。当然,对商界人士的频频访问不乏有商业运作和广告效益上的考虑,在这里不作展开。

文化界 作家和学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通常被称为“士”。被访者中不少人对当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过和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更多的人。这一群人也常常被称为“文化人”,在民众心中受教育程度高,学识丰富,文化品位高。

艺术始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尽管不少著名的音乐家、表演艺术家曾身处社会底层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获得者谭盾曾经为生活所迫在纽约街头拉琴谋生,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政治命运多舛,遭遇家破人亡。但历史到今天,已经还艺术家以公允的评价,重新赋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体育明星和普通演艺人员从前被认为或是头脑简单,或是单纯靠面孔吸引观众,文化层次不高。随着近十年来体育事业的繁盛和演艺市场的逐渐发达,这一批人在公众视野中的文化地位有所回升。杨澜选择人物并没有一味跟随风头正劲或有噱头的人物。例如她采访的原国家女足队长孙雯、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诸宸,都是性格内涵丰富,成就和品性俱佳。香港电影明星周星驰,是无厘头电影的开山之人,同样具有代表性。文化名人中还有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记者,这一群人本身就是媒介传播者,媒介具有的权威效应使他们始终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是公众眼中的知性人物。

对这一群体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纪交替前后的文化风貌。

由于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呈现频率的上升,《杨澜访谈录》阶段,作家与学者、艺术家所占比例分别下降了两个位次,但如果将其和文化名人共同划入文化界,就会发现这一群体尽管总体比例下降,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两个时期分别占56.1%和45.3%)。这说明,整体上杨澜的人物专访系列关注重心仍然是社会的文化领域。

科学家 在整个人物系列中也占有一定比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一直在世界上不占显著优势,和人文科学的发达相比逊色不少。近几十年来,我国自然科学发展迅猛,某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科学家们作出的贡献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社会给予他们的待遇差距悬殊,由于经济地位的尴尬,人们对科学家缺少尊重。这种情况随着国家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而逐渐扭转,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倾向于尊重知识,追求科学精神。杨澜选择的科学家中,既有热门行业IT界的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又有性格可爱的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这些科学家的加入使人物系列更为丰富。

其它类 对两档节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有一类身份在“阳光”阶段完全消失,这就是“其他类”,共计8人。这其中有些很难对其身份进行划分,比如在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牺牲的烈士朱颖的父母;有些在节目中极少再被记载和呈现,如宗教神职人员证严法师和上海两位语文老师,还有边缘人物同性恋者和下岗工人这类弱势群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和金融危机后,人们的整体心态越来越倾向于平和务实,各类媒体中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内容大受好评。对这8个人的采访反映出杨澜在这一阶段希望尽可能涉及更多的社会话题,以争取到更大的观众群,比如同性恋、下岗和战争等等。但适得其反,这样的选题涣散了整档节目的方向。一个将自己的受众群定位在精英分子、高品位高收入群的电视节目,并没有必要赢得所有的观众。杨澜在“阳光”时期作出调整,将重点放在政治经济类和文化科学类人物,选题方向更加集中,节目的整体风格更加明确。

女性 《杨澜工作室》采访的80人次中,女性有16位,占20%;《杨澜访谈录》的106人次中,女性有18位,占17%。在不到1/5的呈现率中,有近半数女性是艺术家、文化名人。

女性在所有社会的大众媒体中都属于缺少权力的团体,因此被称为“小众(Minority)”。女性在传媒中的话语困境由来已久,尽管妇女地位几十年来不断提高,但仍然难以改变其弱势地位。这种不平等不可能依靠某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得到改变。在文化艺术界,女性的呈现比例虽然向来不低,但却是由于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女性绝对人数大于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人数。所以尽管杨澜自己身为节目主持人,又前后身处两家话语平台较为宽松的媒体,对节目的选题方向拥有较大自由,依然在无形中沿袭了女性在大众媒体中被呈现的惯例。

人物来自的国家和地区分三类,分别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含华裔)和国外。

表2 人物来自的国家和地区

img9

《杨澜工作室》阶段,大陆人士在被访对象中占绝对优势,占近2/3,而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只占1/3,国外人士只占微弱的5%。可在《杨澜访谈录》时期,这个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大陆人物的采访由2/3下降到一半以下,对台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的关注依然保持在1/3左右,对国外对象的采访却从5%骤升到27.4%,翻了5倍以上。

杨澜前后所处的凤凰卫视和阳光卫视都带有境外媒体的身份,两个频道的节目以整个大中华地区作为目标收视地区,所以节目的选题制作自然会照顾到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收视心理。这一批观众更关心的是站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探求在不同社会制度、主流意识形态下,人物的不同经历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此外,杨澜所具有的双语能力使她有可能选择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主题,采访更多走在世界前沿的人物。这一点确实是目前国内很多主持人无法望其项背的。“跨越障碍沟通中西”,舍边缘话题而寻求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是这个专访系列努力的方向。

本文所参考的66期节目,跨越了世纪之交的5年,这5年也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重要阶段,是各种价值观念交叠、更替、冲撞和并存的5年。杨澜的人物专访系列可以看作是社会在5年间的一个缩影。杨澜成长于传统文化浸润的北京,大部分被访者来自两岸三地,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大中华文化区的群体身上都留有深深的烙印。无论身处何方,来自哪一个领域,提问与被问者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社会情感维系,以及中国社会中对理想人格的一贯追求与展现,在这些人物身上都再次得以强调。同时,由于杨澜身处东西方文化视野的交融点,在她采访的人物身上也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崇尚,社会结构中男女角色关系的微变,以及对个人奋斗的提倡,等等,都使这档节目呈现出了更丰富的色彩。

杨澜的视角在东西方文化汇合、碰撞之处反复审视,寻找不同人在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方式里所激发出的魅力,在探讨人物命运和广阔时代之间的关系中,散发出一种“历史感”。用辩证的目光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站在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对比、融合,这正是杨澜从业于电视的文化理念吧。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