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文字修养

语言文字修养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语言文字修养毋庸置疑,编辑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主要表现在编辑处理作品时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及专业术语的把握水平。特别是书刊编辑,语言文字修养更是其“基本功”。

一、语言文字修养

毋庸置疑,编辑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语言文字是出版物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其外在形式的组成部分,作者的语言文字水平对出版物质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判断出版物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作者和编辑共同决定出版物的语言文字水平。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主要表现在编辑处理作品时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及专业术语的把握水平。特别是书刊编辑,语言文字修养更是其“基本功”。21世纪,出版物无论形式还是载体材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文字仍然是图书的主要表达手段,编辑工作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编辑人员仍然应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

1.语言文字修养是编辑人员的基本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范剑华同志曾将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概括为三方面[4],较为全面、准确。在此引用为编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三方面:第一,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第二,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第三,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敏锐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是编辑对书稿中的语言文字产生的直觉判断。这种职业敏感是编辑语言文字功底的集中体现,是编辑加工的基础,只有有所感知方可采取行动。语言文字能力的真正提高来自于专业的训练和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只有长期从事这种编辑工作的人,才会建立起这种敏感。高超的语言文字修改能力是编辑不仅对书稿中的错误有所感知,而且已经采取了积极、正确的行动。这种行为符合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增、删、移、改等手段有效地行使编辑的权利,或者使文稿的主题更加突出,或者使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或者使文稿结构更为合理,从而锦上添花。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编辑在语言文字工作上驾驭自如,运用得当。三者相加,要求编辑不仅具备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语法修辞知识,而且还能够体会遣词造句和韵律节奏的美感。

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时,语言力求精辟简练,“微言大义”,一字一句寓褒贬,这既展示了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才华,也表现了他在历史著作编写方面的严谨态度。近代出版史上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短短的一生里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他创办了《生活日报》作为向反动派作斗争的阵地,在创刊词里,他只用了不到1 000字的篇幅,就把报纸创办的时代背景、做民众喉舌的宗旨和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的两大目的等重大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文字不多,言简意赅,起到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作用。[5]老一代编辑家、优秀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非常重视书稿的语言文字问题,有时为了一个词语的使用,反复推敲。他说:“我是个出版工作者,写稿子,看稿子,改稿子,发排,校对,付印,成年累月就搞这一套。我经常有一个想法,我们的书出出去,让读者吸收种种知识跟经验,同时不可避免地让读者受到语言方面的影响。”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告诫:“写稿的人自己好好念一遍,就是自己先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人家了解咱们的意见单凭语言,语言有毛病,怎么可以不修改?修改成什么样儿才了事呢?到自己满意,认为上口顺耳为止。”“写文章要顾到两个方面:要约束自己,要顾到读者。自己要尽可能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要站在读者的地位着想。我们和读者就是靠文章来交心的,这个一点也不能马虎。”“我们今天不做编辑工作则已,如果要做编辑工作,一方面必须熟悉生活,另一方面必须学习群众的语言,也就是学习说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编辑出版有益于人民大众的通俗书报。”[6]叶圣陶先生对书籍出版中语言文字方面的高标准要求既是他为读者服务观点的体现,也是他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的反映。

2.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编辑工作的指南——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人人都有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但达到出版要求的前提条件是只能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出台;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5年颁发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01年又出台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这些努力“既立足于现实,又尊重历史;既充分注意了语言的系统性,又承认语言文字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为汉语言文字规范作了积极努力,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朝着通用性、理据性和系统性的方向发展。”[7]

使用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既是衡量作者水平的尺度,也是读者认定编辑水平的标志。所有的出版物都须编辑把关。遇上作者任意选取字的现象,编辑一般都会加以改正,因为这是明显的“硬伤”。但编辑却会在不经意中放过白字、别字、滥用的繁体字、随意的简化字等,因为编辑的语言文字水平与作者相差无几,甚至在作者之下。编辑如果能把原稿中不准确、不规范的语言文字改正过来,意味着宣传了规范的语言文字,也间接地教育了作者。所以,编辑自觉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政策、方针,适时提醒自己不放过语言文字错误是非常重要的。

2002年春,某省曾对234种期刊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规范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符号错误,汉语拼音不准,计量单位不当,标题、目录、引文不规范等。检查结果不及格的有35种,占检查总数的10.7%,其中语句问题平均每刊差错率为3.24%。归结来看,造成出版物语言文字不规范、差错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编辑对此认识不够,认为小小的语句、错别字不足以影响到作品质量,过去中国文人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意志和水平都值得今日编辑认真学习。

只有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才是出版物诞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出版物流向社会了,语言文字才会产生作用;只有作品被读者认定了,编辑的劳动才会被社会承认。

历史进入到21世纪,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文字仍然是出版图书最重要的表达手段,编辑依然必须把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基本功来严格要求。不要说是专职的文字编辑,即使是一些专职从事策划工作的策划编辑,也需要以生动、准确的文字表达作为达到策划目标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