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客与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

微博客与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博客与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陈 梁作者简介 陈梁,厦门大学。这宣告Twitter引领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微博客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具体而言,微博客借助多种发布方式和自由随意的传播特征,可以笼络更多的亲友以及其他同趣者,并且促使他们更积

微博客与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

陈 梁

作者简介 陈梁,厦门大学。E-mail:xmu.chenliang@gmail.com。

摘 要 媒介与社会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每一种媒介的诞生都是社会信息传播的进步,它促进了知识、文化科学的交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社会关系和现存体制机构在重新建构的同时,也反过来催化了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微博客作为博客的升级形式,以多种信息传播终端作为信息扩散的渠道,从形式上和结构上给社会传播提供了技术保证,而它多元化的传播中心和平等、互动的传受关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来,使传播更加广泛和高效。它不但推动着社会传播的个人化进程使社会碎片化成为现实,允许个人借助信息传播的工具载体来自我认同,而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博客,使知识和观念的辐射成为没有时间、空间限制,更没有信息量限制的传播。这种新的社会传播方式融合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和媒介对人的大众传播,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这一融合,这将有利于新的技术和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微博客,媒介,社会

一、微博客的概述和特点

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log)通常被认为是Web 3.0的概念的先驱,很多人认为微博客是博客的变体,是将博客移动化、信息表现多样化的新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短信(SMS)、IM(Instant Messaging)软件(如:Gtalk、MSN、skype、飞信等)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及时更新并公开发布博客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符内。

早在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艾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1972)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它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客服务的网站。2007年,Twitter被参加德克萨斯“西南偏南音乐节”(south by southwest)的科技类博客采用之后,迅速得到火爆应用,开始风靡全世界,成为了被广泛接受的新媒介。到2008年,Twitter的用户超过了150万。而在中国类似Twitter的服务网站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叽歪(www.jiwai.de)、滔滔(www.taotao.com)、Plurk(www.plurk.com)等。

从微博客的发送特点上来看,微博客不但拥有了传统博客自媒体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具备了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穆荣均,2008)(1),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

(一)自媒体、草根性

微博客与博客一样属于自媒体(we media),它使传播者向大众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播者的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传播者的组成更加复杂,传播内容更加多元。话语权进一步被下放,保证让人人有话说,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话语权,突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专业媒体的权力。与博客相比,微博客显然更具有灵活、及时、迅速的特点。

微博客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它有进入门槛低这一特点,微博客的普及让人们的文化消费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就传播主体而言,它是一种“零技术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即“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体制、零形式”。从技术层面为普通人发布信息开辟了渠道。

(二)信息碎片化,内容多样化

微博客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反映的是传播者在任何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需求。这与传播的动机息息相关,微博客传播者的传播动机主要是缓解社会外部环境带来的精神压力;满足人的自我实现,期望他人认可的需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马斯洛理论”把人类的心理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获得满足时,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尤为重要(郭庆光,2000)(2)。这样根据传者的动机,这些信息更多的是个人化的表达,而非针对一个主题或者社会现象的讨论,这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使得社会进一步碎片化。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微博客继承了博客个性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但是在信息发布渠道上它有了新的革命,它开辟了多种新的发布渠道和接受渠道。除了传统的通过互联网登录网站更新博客的方式,还可以用手机短信、IM软件等渠道进行信息的更新和发布。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手机成为了更新博客、关注别人博客动态的前沿工具。这使得表达想法的步骤进一步简化,它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手机短信功能发布博客;此外,IM软件也成为微博客的发布渠道,如滔滔网就与QQ“个性签名”绑定,实时发布用户更改的“个性签名”等。

(四)即时性

微博客即时的信息发布方式,实际上是由于渠道的多样性而实现的,它融合了手机短信以及各种IM软件等多样化传播渠道,其实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即时的信息发布方式。信息的传播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实现。2007年旧金山大地震的消息最先是通过Twitter发布的。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Twitte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35分35秒,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这宣告Twitter引领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微博客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金童,2008)。(3)

(五)受者的相对稳定性和广泛性

虽然传统博客也可以通过“圈子”等方式来构建社会化网络,以实现受者的稳定,但是从受众心理分析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需求:渴望了解别人心理、寻求安慰心理、偷窥欲望。博客更多的作为一种阶段性总结或信息公告使用,较为正式,更新速度也相对较慢,因此,博客所构建的虚拟人际网络的互动性与即时性明显存在不足。这样将很难去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和保证一个稳定的受众群。而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客在这一点上却显得更为包容和巧妙。具体而言,微博客借助多种发布方式和自由随意的传播特征,可以笼络更多的亲友以及其他同趣者,并且促使他们更积极、更快速地参与到交流之中。微博客的群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特性。例如,从Twitter发起的话题一般会在发起人的好友那里获得回馈。所以,它的群组沟通模式既不同于QQ群组,也有别于BBS等同主题讨论,它更多的建立在对某个人而不是某个事件的关注上。这样,只要Twitter用户合理地建立并运用自己的好友群组,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可信度较高的信源获得需要的信息。

(六)自由和适度的沟通

微博客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微博客并非一味提升人们之间的亲近感,它所体现的人际距离介于博客和即时消息之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适当的距离。“Twitter不是一个直接的沟通,中间隔了一下”。“隔了一下”正是魅力所在(刘军,2007)(4)。传统博客的远距离、无法及时更新等特点,使人际沟通不能及时地进行,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的反馈;IM软件等近距离、需要及时回复的特点,在心理上给人排斥感。而微博客则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首先它的随时更新保证了与亲友的及时沟通;另外,它的日志风格,让亲友们少了强制回复的压力,这种适度的距离感是微博客所特有的,也是微博客受到用户欢迎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博客的出现开始,人们的交流开始进入一个自由沟通的时代,它使信息的传播免于复杂的操作程序和繁琐的审查机制,但是博客的这种表达方式仍受限于网络接入条件与表达的时间成本(郭晓熹,2007)(5),并且它的表达属于一种阶段性总结的方式。而在微博客中,人们表达某种观念、想法或者情感变得更加直接,不需要去煞费苦心地构建文章架构、整合文字,更不用去寻找计算机作为终端更新微博客。只需要拿起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对任何人任何事发表看法、表达情感。这种自由随意的表达方式赋予了网络表达高度的真实感,推动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的深化。

微博客已经以其简单、快捷、及时等特点给社会信息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移动互联开始日益普及的今天,微博客甚至带领了一个随时随地自我实现的新时代。

二、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

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类的传播,就是运用一套符号来传递观念、认知,经过累积而形成自己、他人和全社会的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行为的过程(Don Stacks,1991)(6)。从客观来看,信息传播存在两种方式,即人际之间的传播和媒体对人的传播。但是媒体对人的传播又可以根据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被细分,社会的信息传播经历了许多媒介形式,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媒介的兴起都意味着一套新的符号的诞生,它伴随着一个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这个方式的改变事实上在前文的社会学理论中已经提到,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这样新的社会关系必将带来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

在最初“口口相传”的人际间的传播属于口碑相传,处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传播者和受传者皆为少数的人群,信息传播处于“一对一”的状态,传播被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中,传播的速度也受到了制约。信息传播的渠道是面对面的言语或者肢体等媒介,而在这一阶段,人际间“口口相传”的内容趋向于自由化的表达,其传播的效果是深刻而有效的,但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说,语言媒介的时间倾向也说明了其受众的广泛性上明显不足。

在这之后,大众化报刊开始崛起,这同时也标志的大众传播时代诞生,标志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进入了媒体对人的传播。公众的信息权利与少数传播机构对信息渠道的垄断,就成为一对持久的矛盾。“一对多”的传受关系成为了这个时期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显著特点。在传播的内容上,报纸作为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和政府对传播机构有绝对的统治权。传播机构成为了政党和政府政治思想和政策方针的扩音器,虽然它补偿了“口口相传”所没有的受众广泛性,成为了视觉延伸的媒介。但是这种少数人制作多数人消费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限制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权,而且控制了公众的信息占有规模。

20世纪前期,广播电视顺应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产生,使人类的信息传播产生了新的飞跃,由以印刷传播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印刷传播和广播电视传播相互促进、并驾齐驱的时代(张允若,2003)(7)。这个时期传受关系没有大的变革,依旧保持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范围相对广泛了许多,传播速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成为了人类全感官的延伸媒介。它可以从视听上去接受信息,这也补偿了印刷媒体不能达到的信息的生动性和传播的迅速性。

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会信息传播进入了一次新的革命,许多学者评价说,这场20世纪末的互联网信息革命超越了18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意义。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先驱,进入Web 2.0以后,它的传受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诞生了。这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分离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双向”传播。传播的内容从媒体灌输的“一对多”的广播转变为针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多对多”的窄播,这也是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它补偿了广播电视无法实现的个人化传播,使得传播的门槛降低到平民化水平,大众不仅享有绝对的主控权,可以决定接收任何信息,而且还可以随时反馈其态度或决定,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信息输入网络中,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送给其他信息接受者。“这种逐渐形成的新媒体,对社会、对既存媒体将带来巨大影响。”(8)(吴文,2001)

三、微博客与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

《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指出,“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自媒体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信息共享、交互传播、彰显个性是新闻博客的核心精神。而微博客使这种自媒体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他还在《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提到,“自媒体的特点即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9)(Dan Gillmor,2006)同一般的网络传播方式相同,微博客是多种传播类型的集合体,但是作为自媒体它真正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不再是远古时期单纯的“口口相传”,也区别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一对多”的大众传播,事实上,也有别于早期互联网,信息主要掌握在一些专业传播机构和少数传媒从业人员手中的单向的媒体对人的传播,创造了一种人际间的传播和媒体对人的传播相融合的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

首先,传播者和受传者空前的庞大,微博客的“零技术壁垒”的特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来。发布渠道的多样性,不仅促进了信息传播量的提升,而且满足了当代人随时随地想要表达看法或情感、接收信息的需要。这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微博客的用户,成为信息传播的直接参与者。在社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实际上垄断了信息源,把关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齐文华,2006)(10)。博客传播的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人们总可以想方设法绕开各种障碍,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因此,原来的由传播者去发出信息的方式转变为了受众选择需要的信息,而微博客在博客传播基础上更加即时和随意,融合了手机短信(SMS)和IM(Instant Messaging)软件拥有更强的交互性,这使得用户在主动选择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其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其他用户发出信息。

在传播内容上,微博客用户发布和接受信息所处的环境具有多样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可以说微博客用户发布信息不需要深思熟虑,处于“随时传播”的状态,因此在传播内容上的多样性尤为突出,为了自我的实现和满足个人被社会认可的心理需求,传播内容更趋向于个人化表达。

微博客拥有多种传播渠道,这也是微博客与传统博客最显著的区别,它补偿了传统博客无法被解放的“双腿”,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传播者和受传者再也不用坐在计算机前去更新博客、发布信息,只要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其他移动终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信息的发布和接受。

微博客对社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病毒式传播,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传播模式。首先,它拥有侵染力的感染源,微博客对某个人而非某件事的关注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微博客的信源一般都是值得信任的亲人、好友、同事或者极其有公信力的公众人物。因此它的人际传播力量突显。第二,它拥有快速的传播方式,微博客融合了多种Web、IM(Instant Messaging)、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手机短信(SMS)终端等发布途径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超越地理和设备的限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信息。最后,它还拥有庞大的易感人群,每一位微博客用户都有其追随者,而这些追随者同样也会有自己的追随者,这从根本上满足了个人自我实现其价值的心理需求,因此,宏观地说,所有的微博客用户构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人际网络。科技和文化通过这种病毒式传播被广大受众迅速地接收,并在迅速地交流中不断完善,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力量,而微博客本身也作为一种科技交流工具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传播者作为信息的中心,它的数量上的增加也意味着参与科技劳动的个体的增加,这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根据社会学理论,劳动力和科技作为生产力提高的两大动力,二者的提高,也必将为社会的结构的重构,社会关系的完善带来巨大的推动,

四、总 结

微博客为社会信息传播开辟了新的方式,这种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多元化的传播中心即大众化信息所有者,互动性强、平民化和普泛化的传播者和受传者,自由化和个人化的传播内容,多样化和迅速化的传播渠道,以及病毒式、革命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社会传播方式之所以称为“新”是因为它融合了人对人的人际传播和媒介对人的大众传播,并且多种传播渠道让这种融合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使知识和观念的辐射成为没有时间、空间限制,更没有信息量限制的传播。这样看来,微博客引领了一个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一种复合型的互动式传播。它也将推动新技术和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2000),《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晓熹(2007),“Tw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中国科技财富》,2007年第7期。

[3]金童(2008),“地震报道微博客击败了主流媒体?”,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0516/newgx482cf09f-1487123.shtml.

[4]刘军(2007),“Twitter:这个距离刚刚好”。《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12期。

[5]穆荣均(2008),“blog and micro-blogging”。http://dev.fanfou.com/wp-content/uploads/2007/09/microblogging.pdf.

[6]齐文华(2006),“博客时代谁做主——浅析博客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记者摇篮》,2006年第10期。

[7]吴文(2001),“四大传媒传播特质比较”。《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张允若(2003),《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Dan Gillmor.(2006),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O'Reilly Media,(Ed.),New edition.

[10]Don Stacks et al.(1991),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Orlando:Holt,Rinehart & Wilson Inc.

Survey on Micro-Blogging and the Methods of Transmiss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

Chen Liang

Abstract:There is the re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media,the emergence of media represents the advance of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which is benefit for the exchange among knowledge,culture and scie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In such case,the existing social system reconstruct,meanwhile,it also impro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nsmiss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Micro-blogging as the upgrade version of blog depends on many communicational terminals to communicate information,which provides a technological guaranty in the form and structure.In addition,the diverse communicational centers as well as the fair and reactive relationship make more people hav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of c of social information and make also the activities more efficient and broad.Moreover,it not only makes social communication more personalized and fragmented society to allow people realize self-identity through various communicational tools,but also differs from original blog to communicate knowledge and views without the limitation of time,space and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Finally this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integrates betwee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as well as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Methods of Transmiss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Micro-blogging,media,societ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