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运会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奥运会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奥运会报道模式及其特点在世界各地,每一年举行的各种赛事多达上万起,有职业赛事,也有非职业赛事,但公认为最重要的比赛只有一个,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有19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比赛,参赛国和地区达到了新高。因此,北京奥运会成为历史上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参赛运动员人数为10500人,与悉尼奥运会人数基本持平。

第一节 奥运会报道模式及其特点

在世界各地,每一年举行的各种赛事多达上万起,有职业赛事,也有非职业赛事,但公认为最重要的比赛只有一个,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只有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有能力召集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而无论持何种政治立场的媒体都会不遗余力地报道奥运会,五大洲的观众、听众和读者则会如饥似渴地获取奥运会信息,这种壮观的景象可称之为“奥运会效应”。人们为何对奥运会刮目相看呢?媒体又是如何进行报道的?这正是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

1.现代奥运会的诞生

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这项大型综合性竞赛的组织者是国际奥委会(IOC),它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第一次全希腊性的运动竞赛会是在公元前77年(希腊纪年之始)举行的,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由于举行的地点是在希腊南部伊利斯境内的奥林匹亚,故命名为奥林匹亚竞技会。

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公元394年,侵入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竞技会的举行,此项活动就此中断了1500多年,直到1894年6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才决定恢复综合性的运动竞赛会,并定名为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以后仍每四年举行一次,形式为各会员国轮流举行,参加者也不再限于希腊人和男子,全世界男女运动员均可报名参加。除两次世界大战中断过三次外,至今已举行过26次。

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及地点——

第一届:1896年雅典奥运会(希腊)

第二届:1900年巴黎奥运会(法国)

第三届: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美国)

第四届:1908年伦敦奥运会(英国)

第五届: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瑞典)

第七届: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比利时)

第八届:1924年巴黎奥运会(法国)

第九届: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丹麦)

第十届: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

第十一届:1936年柏林奥运会(德国)

第十四届:1948年伦敦奥运会(英国)

第十五届: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芬兰)

第十六届: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澳大利亚)

第十七届:1960年罗马奥运会(意大利)

第十八届: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

第十九届: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墨西哥)

第二十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德国)

第二十一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加拿大)

第二十二届: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

第二十三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

第二十四届: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

第二十五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

第二十六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

第二十七届: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

第二十八届:2004年雅典奥运会(希腊)

第二十九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

(第六届、第十二、第十三届奥运会由于“一战”和“二战”未能举办)

2.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变迁

1896年举行的奥运会只有田径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当时称希腊—罗马式)、体操、击剑网球等9个比赛大项,43个比赛小项。到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时已发展到16个大项,151个小项的比赛。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比赛大项都是28个,小项分别是300个和301个。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比赛大项是28个,小项是302个,达到了顶峰。

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显然是件好事情,表明在全球加入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数逐渐扩大,但是,日益增加的运动员人数和不断扩展的比赛项目,给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当政期间就提出了奥运会“瘦身计划”,罗格接任国际奥运会主席后,继续推动这一计划的执行,先是将比赛大项控制在28个,后决定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再减掉两个,压缩到26个大项。罗格对“瘦身计划”毫不动摇,即使是奥运会举办国也不能享受增项的优待。正是由于国际奥委会高层采取了坚决措施,奥运会才得以健康发展和持久繁荣。

3.夏、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演变

世界各国对夏季奥运会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了冬季奥运会。1896年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只有希腊、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13个国家参加。到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时,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已增加到80个。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有19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比赛,参赛国和地区达到了新高。2004雅典奥运会,参赛国和地区数量实现了历史上的突破,有20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比赛。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参赛运动员人数再次被打破,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奥运会。因此,北京奥运会成为历史上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从参赛人数上看,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时运动员只有295人,这个数字在第二届时就被打破,达到1000人。1908年突破了2000人,1952年突破了5000人。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参赛选手首次突破了10000人。雅典奥运会上,参赛运动员人数为10500人,与悉尼奥运会人数基本持平。北京奥运会上,参赛人数达到11000多人。

相比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的参赛国家和地区要少许多,参赛选手数量也相形见绌。主要原因是整个非洲、南美和亚洲的部分国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受到了限制,冬季项目难以展开。同时,从奥运会的传统来说,夏季奥运会的影响力更大。在1924年于法国举行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上,只有1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比赛。到2002年美国盐湖城第十九届冬季奥运会时,参赛的国家和地区上升到77个。而到2006年在都灵举行第二十届冬奥会时,共有80个国家和地区派出选手参赛,国际奥委会的参赛成员也达到了新高。

从参加冬奥会运动员人数上看,1924年第一届法国冬奥会时只有区区294人,1968年时突破了1000人,1998年突破了2000人。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运动员人数达到2399人,其中男运动员为1513人,女运动员为886人。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参赛选手达到2633人,比赛项目为七个。从参赛人数上看,冬奥会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二、奥委会与大众传媒的联姻

1.奥林匹克运动对大众传媒的需求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能够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的一起“媒介事件”,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相对集中的全球注意力资源,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报道内容。大众传媒与奥运会的紧密关系,是从现代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的。在奥运会与大众传媒联姻的过程中,顾拜旦的功劳不可磨灭。

伟大的“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本人就是一名体育新闻的好手。早在1889年底,他就创办了专业性的体育学术刊物——《体育运动评论》(Revue Athletique)。1894年7月,在顾拜旦的主张下,国际奥委会的季刊《通讯》问世,这份专门报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最新进程,宣传与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的刊物,为大众传媒作出了一个榜样。在顾拜旦的带动和影响下,欧洲各国及美国新闻界积极响应并大力支持,各国报刊相继发表了大量有关奥林匹克的文章和新闻。在获得了大众传媒广泛支持的背景下,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雅典隆重开幕。在首届现代奥运会期间,东道主希腊人为全球大众传媒作出了表率:雅典《信使报》(Massager)成为第一份专门刊登奥运会信息的报纸。它不仅报道奥运会信息,还登载和解释比赛项目的规则。与此同时,欧洲与美国的各大报纸也以极大热情报道了首届奥运会。大众传媒的参与很好地宣传了奥林匹克思想,推动了全社会对奥运会的关注,使人们了解到体育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加入,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形成。新闻界与体育界形成的合力,使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在世界各国妇幼皆知,深入人心。因此可以说,首届现代奥运会能够成功地举行,也有赖于大众传媒卓有成效的传播。

(1)国际奥委会的媒体政策

由于顾拜旦的表率作用,国际奥委会历来对大众传媒的作用都很重视,并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规定了宣传政策。在第五章第59条中对传播媒介的地位有这样的描述:“为了确保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到各种媒体最充分的新闻报道并获得最广泛的视听群众,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应制定一切必要措施由奥运会组委会贯彻执行。”

经过多年奥运会的组织与运作,国际奥委会充分认识到大众传媒对奥运传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工作程序上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例如,国际奥委会要求举办国使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向国际奥委会做口头和书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内容不仅要包括经费、计划、奥运会组织与准备进展等内容,还必须在报告中包括奥组委和主办国奥林匹克传播机构的汇报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为文字、摄影记者以及国内外电视转播权所有者提供的基础设施、工作设备、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以上汇报内容还要分头提交给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和广播电视委员会两家专门的机构。

(2)国际奥委会的新闻机构

目前在国际奥委会内部,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委员会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IOC Press Commission),另一个是国际奥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IOC Radio and Television Commission)。国际奥委会建立这两个委员会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促使世界各国报道奥运会的媒体,切实起到传播奥运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作用。

新闻委员会属于国际奥委会的常设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奥运会有关宣传及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问题。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主办国奥委会和新闻管理机构紧密合作,起到了监督、指导与保障的作用。当遇到共同问题时,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与主办国奥委会和新闻管理机构成立联合媒体工作组,进行协同作战,以确保奥运会的新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目前,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由国际奥委会委员、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副主席凯文·高斯帕担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现有委员两人及各方代表22人。高斯帕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奥运会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在他的带领下,新闻委员会的影响力和职能不断提高。

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向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建议,以使参与奥运会报道的世界各国的文字和摄影记者尽可能享有最优越的工作条件。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由体育新闻或奥林匹克新闻专家组成,它要定期向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提供关于新闻媒体管理以及为媒体服务等方面的计划。国际奥委会在积累了历届奥运会组织工作的经验后认识到,一届奥运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评价和媒体的报道。因此,协助大众传媒在奥运会期间获得良好的服务,使其发挥最佳的报道功能,成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同时,在发布各项奥林匹克新闻的同时,保持和促进与公共媒体之间的关系。

国际奥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是国际奥委会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另一个专业委员会,属于常设委员会。国际奥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暂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担任,电视技术顾问为罗梅罗,他负责视频方面的事务,广播电视委员会现有委员五人和各方代表13人。

国际奥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与奥运会组委会和主办国新闻传播机构紧密合作;在奥运会期间为使广播、电视媒体获得优越的工作条件提出建议;通过确保媒体工作条件与效率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其中,电视新闻委员会除了发布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各项新闻,还要担当起促进与影视方面公共关系的责任

广播电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包括:审查通过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传播奥运会的情况,研究并回答各候选城市提出的相关问题,研究奥委会组委会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奥运会电视的转播基本上是由主办国电视台承担的。国际奥委会希望通过电视信号的转播,能够让购买报道权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都能看到公平的竞争,国际奥委会成立了电视和互联网转播委员会,主席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担任。

电视和互联网转播委员会的职责是专门处理和解决电视转播的技术问题。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三届奥运会的转播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机构的工作效率与存在的必要性。

2.大众传媒对奥运传播的需求

奥运会能够成为相对集中的全球注意力资源,有着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从主观因素上分析,让世界各国了解和支持奥运会,并通过举办奥运会达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国际奥委会自身有着强烈的传播愿望。其二,从客观因素上分析,奥运会在申办、筹备、举办的三个不同阶段,新闻媒介都会获得更多的受众。如此鲜明的“焦点效应”,促使大众传媒不失时机地对奥运会进行全面的报道,以达到吸引受众,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的目的。有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奥运传播就成为大众传媒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表8-1可以清楚地看出,电视传媒对奥运传播有着强烈的需求,通过报道奥运会,各国的电视媒体或多或少地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

表8-1 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国家和地区统计表(1956~2008年)

img14

(数据来源:IOC,有补充)

另外,奥运会与新闻媒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经济因素在起作用。新闻媒介需要奥运会,除了奥运会是新闻媒介的重要传播内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奥运会已经逐渐成为媒介重要的收入来源。媒体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从奥运会获利,第一是通过报道奥运会提高电视台、电台的收视、收听率,印刷媒体的发行量以及新兴媒体网络的点击率。第二是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出售广告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奥运会是个十分理想的广告载体,奥运会的比赛方式也为广告时段提供了方便,在比赛间歇播放大量广告不容易引起观众的排斥,比赛内容的多样性也为不同内容的广告提供了空间。第三是从事奥运传播可以树立新闻媒介良好的社会形象,奥运会已经成为当代体育精神的象征,成为真善美的化身。通过报道奥运会,受众自然而然地将媒体与这一美好印象相连,媒体从而获得受众的信任与认同,这么好的宣传自身的机会媒体当然不肯放过。

三、大众传媒对奥运会的传播

随着奥运会参赛国不断增加,奥林匹克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奥运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奥运会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

1.国外大众传媒的奥运传播

自20世纪以来,传统媒体报纸对体育的报道与日俱增。进入90年代后,美国许多报纸的体育版甚至超过了政治版、社会新闻版和经济版,尤其是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报纸的体育版都要占到1/3。

在电视方面,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开始尝试对比赛进行电视转播。当时,投入的摄影机不过三部,收视半径只有区区15千米,观众仅15万人。但到了1964年,当在东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进行实况转播之后,电视的作用已经变得不可替代。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17家电视台对比赛进行了现场直播或转播。四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在13082名采访记者中,电视工作者为7951人,参与转播的国家上升到193个。其中获得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广播公司就出动了17辆电视转播车、93台电影摄像机和158台录像机。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媒体动用的摄影、摄像机共203台,电视转播覆盖214个国家和地区,累积观众达到196亿人次。2000年悉尼奥运会,仅澳大利亚广播机构就出动了3500名工作人员。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记者采访奥运会是无偿的,但电视台想要获得奥运会转播权,却必须付出高额的代价。1936年柏林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标价仅为3000美元。以后逐届大幅度升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飙升到了2.8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则更创天价,为13.2亿美元。出售电视转播权,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一大经济来源。

能够在奥运会比赛现场亲身感受奥运会比赛,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奢望,每届奥运会的现场观众中不仅有数量众多的本国观众,还有数量可观的外国观众。2000年悉尼奥运会发售的门票为960万张,其中在国内发售的门票超过500万张,其余的门票则售给了外国观众。2004年雅典奥运会组委会预计发售门票500万张,由于受“9·11”恐怖袭击的影响,国外观众数量有所下降,但门票发售仍达到300万张左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发售门票700万张,其中国内销售部分约占75%,海外销售部分约占25%。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全球共有电视观众39亿人,其中有37亿人观看了奥运会。亚洲的电视观众数量最多,为21.8亿人,其次是欧洲,为6.5亿人,其余各大洲的电视观众数量也非常巨大。2004年雅典奥运会,全世界有39亿人在电视中不同程度地观看和经历了奥运会盛大的场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观看开幕式的各国观众达到40亿人。

奥运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不仅能够让来自不同国家的数百万人在奥运会比赛的现场亲身经历奥运会的盛大场面,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实时的报道,通过电视、因特网和其他传媒,使世界各地的观众及时得到所有的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使人对奥运会产生了近距离的感觉,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奥运信息的兴趣。

在各国电视台的报道中,体育逐渐成为主角,而奥运会更是体育报道中的重点。对美国三大电视网的一项统计就很说明问题。在200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各自的年度体育节目已经超过了2000小时,其中NBC对雅典奥运会的转播总时长为1210小时,是悉尼奥运会的三倍,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七倍。NBC曾表示,“如果没有了体育节目,电视台的节目将会减少1/3”。

国际奥委会的统计表明,在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期间,全世界有一半人在收看奥运会电视节目,有更多的人收听广播或阅读报刊的报道,奥运会的全球电视转播时间也在不断攀升(见图8-1)。奥运会在大众传媒传播内容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扩大,分量也日趋加重,这不仅反映出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也表明受众对奥运会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img15

图8-1 奥运会全球电视转播时间(小时)

(数据来源:IOC,有补充)

2.国内大众传媒的奥运传播

中国对奥运会的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平面到立体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让中国媒体积累了奥运会的报道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解并传播了奥林匹克价值和精神,动员更多的民众对体育运动感兴趣。

中国记者第一次采访奥运会,要追溯到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那时,国民党的官方通讯社中央社派遣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单枪匹马奔赴洛杉矶。可悲的是,当时中国体育水平极其落后,国际地位低下。冯有真无奈,留着一小撮胡须,佯装外国记者,连其身份也不敢暴露。

同是在洛杉矶,52年之后,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为首,新中国的15家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采访了第23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出大型代表团全面参加奥运会。中国选手一举获得15枚金牌,列奖牌榜第四位,震惊了世界。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前往采访的记者达到112人;四年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增至176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空前地达到28枚,列奖牌榜第三位,前往采访的记者也上升至近200人。作为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国内媒体参与采访的机会和条件大大改善,参与采访的记者总人数达到5869人,其中注册记者4479人,非注册记者中,内地记者708人,港澳台地区的记者682人。(1)

从新中国体育全面进军奥运会的那天起,中央电视台就加入到与各国电视同行竞争的行列。央视的奥运会报道历程,反映了中国媒体奥运对传播的重视与不断完善。

在报道规模上,中央电视台在不断突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央电视台派出12人的工作组,其中五人前往洛杉矶,七人到香港协同作战。受条件限制,当时中央电视台只能与新西兰、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国家一些电视台合租一条卫星线路。奥运会电视节目必须“接力”般先从洛杉矶传到香港,再自香港用微波送到广东,然后由那里的邮电部门传送到北京。除了专题节目,最受欢迎的实况转播全部只有不到20场,约每天一场,还是由播音员在香港边收看电视图像边解说,同时传回国内的。而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央视派往比赛第一线的人员就有59人。他们在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报道中心,包括演播室、播送中心和办公区,占地300平方米,并租用了两条国际通讯卫星线路,进行越洋双向直播。其中体育频道奥运会期间实现了24小时昼夜连续报道。

2000年悉尼奥运会,央视报道力度更大。他们陆续派往悉尼的人员达到108人,除租用两颗卫星、在国际广播中心设主演播室外,还在悉尼港建立了实景演播室、在比赛现场设立了单边注入点,实现了CCTV-1、CCTV-2、CCTV-5三套节目全天播出或并机播出。悉尼奥运会前后20多天,央视共播出奥运会节目580多小时,其中直播比赛达160场,录播30场,播出新闻800多条。

雅典奥运会上,央视派出了160人的庞大采访队伍,体育频道全天播出奥运节目,加上综合频道和经济频道的奥运节目,17天内总播出时长1400小时,大大超过了悉尼奥运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买断奥运转播权的NBC用七个频道转播了1500小时。同时,央视还推出奥运两套数字付费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每天直播16至20场比赛,开辟了新的播出方式。此外,央视新闻频道、西部频道以及CCTV-4、CCTV-9节目也每日滚动播出奥运新闻。

为了搞好在本国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的转播,中央台早早就公布了奥运报道方案,在奥运会期间投入了七个频道报道北京奥运会,播出时间达到3800小时以上,比上届雅典奥运会的转播时间多出一倍。央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将三个报道中心连成一体,前方指挥部是“IBC”奥运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播出总部在位于军事博物馆的旧台址,总指挥部则位于朝阳CBD的中央电视台的新址电视文化中心。参与北京奥运会转播的七大频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CTV-1反映北京奥运会全貌,在赛事选择上是关注度最高的比赛,如游泳和跳水等。CCTV-2以转播中国观众关注的国际赛事为主,以足球、篮球、马术、帆船为主项,辅之以柔道等。CCTV-5从2008年1月1日被定名为奥运频道,对中国观众普遍关注的优势项目,如有可能产生中国金牌的项目,都被分列在这个平台上,它分别直播了51枚奥运金牌的诞生。CCTV-7以奥运经典赛事的重播为主,包括少量直播赛事,以满足错过直播的观众收看比赛。CCTV-高清频道2008年5月1日正式开播,此频道选择了那些具备高清画面特点的赛事进行转播,例如游泳、跳水、体操和田径等。风云足球和高网频道则以直播足球和网球为主。

四、奥运会报道特点

1.报纸媒体的奥运会报道特点

报纸作为传统的媒体,具有新兴媒体不能替代的优势。因其携带方便,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保存相关内容,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留着一席之地。与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相比,报纸的现场感和观赏性处于绝对劣势,只有依靠突出纸质媒介的特色,才能把电视机前的受众转化为报纸的读者。

(1)编排形式丰富多样

报纸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首先要在版面上下工夫,使读者一看到它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报纸的发行时间比电视转播晚很多,但是人们想要看到更深入的东西,或者需要思考和收藏,报纸是适宜的媒介。而一份报纸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因素包括标题制作、图片运用、报道形式、报道内容四个方面。

①标题制作

标题是发挥报纸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充分发挥了电视所不具有的优势。在北京奥运报道中,许多报纸都运用巨幅对联式双行标题的形式。比如,《中国体育报》8月21日一版的《零的突破女帆剑挑金牌改写历史女曲搏进决赛》,8月23日一版的《续写单打传奇女乒包揽金银铜牌奥运征程无憾女曲一步一个脚印》,同日6版的《三面红旗同时为女乒升起三代人承载昨天今天明天》,这样的标题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带给读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有一股强烈的气势。

有些标题虽然不是双行大标题,但也体现出特有的气势。比如,《中国青年报》2008年8月18日标题《托梅斯库匹马领先 三大高手望尘莫及》,《北京晚报》8月13日的《24载历练一朝剑出鞘——仲满亮剑》,《北京晚报》8月17日的《9天8金7破世界纪录 “菲”鱼铸就百年传奇》,《京华时报》8月11日的《八年收失地 君临天下时》等标题,运用文字的特有魅力和各种修辞手法,既给读者一股气势,又有一种韵味和美感。

②图片运用

好的体育摄影照片具有凝固某个珍贵瞬间的保存和欣赏价值。例如,北京奥运会结束之时,许多报纸刊登了所有金牌获得者神采各异的照片,有的是组合在一起,有的是按类别分别刊登。这些照片大多是彩色印刷,每一幅都很传神,读者可以将这些奥运英雄永久地保存下来,让奥运会的美好回忆凝固在纸上。

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结束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等国内报纸都大做文章,有的打通两个版,突出开闭幕式的画面,有的串成几个版来烘托奥运会气氛,表达了喜庆、庄严、隆重、宏大、快乐、激情等不同的主题。

由于照片拼接组合的便利,报纸媒体的奥运会报道在照片的运用方式上也有新的突破。例如,《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25日用了七个版面来追溯中国军团奥运会夺冠的历程,这些图片采用统一的横片,在每块版下方分两行排列,在翻看时能够产生流动感,如同在观看一部电影。在往届奥运会报道中,《中国体育报》2000年8月2日的头版,在一个大的网格背景上,组合了两种层次的几幅照片,包括邓亚萍打球时兴奋的表情,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萨马兰奇给邓亚萍颁奖的两幅照片,伏明霞手握鲜花时灿烂的笑容以及一幅相对模糊的跳水照,产生出一种组合效应。

③报道形式

面对电视奥运会报道的强烈冲击,承受着奥运会记者采访的人数限制,纸质媒体若想依靠自身力量搞好奥运会的报道,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保留着自己的席位,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国内一些媒体以“媒介联合体”的方式进行奥运会的报道。媒体这种新的合作形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方媒体单枪匹马地报道奥运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记者一人不能分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性联合体。(2)但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种应急式媒介联合体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使这种报道形式得以在后来的奥运会中继续采用。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例,《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现代快报》《兰州晨报》《都市快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深圳日报》《海峡都市报》《香港商报》《新商报》《都市消费晨报》在内的13家媒体、30名记者形成了协作关系,全面共享以上媒体的新闻资源,力争达到对所有奥运赛场及场外新闻的全方位覆盖,为当时13个城市的600余万读者提供了最新、最快、最全面、最权威的报道。2004年奥运会期间联合报道的方式获得全面成功,效果十分显著。以《北京青年报》为例,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每天推出16个版的奥运特刊,其中有八个版为“雅典奥运报道联合体”稿。17天中,该报共采用新华社稿件270多篇,而采用联合体稿件则多达310篇。

奥运报道“媒介联合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新华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媒体奥运报道用稿模式实现了从“唯一信源”(只由新华社提供)向“丰富信源”(新华社稿件、媒体自采稿件、联合体稿件)的转变。当然,“媒介联合体”方式更为适合在其他国家举行的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各报纸媒体享有东道主之便,以自采稿件为主,重大事件使用新华社通稿,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如重点报道本地区运动员等。

“媒体联合体”的出现是报纸媒体为了应对电子媒体挑战的一种临时措施,运作方式尚不成熟,但它为今后我国纸媒的奥运报道开辟出一条新路,将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④报道内容

奥运会报道的内容是影响读者能否下决心选择阅读和购买报纸的主要因素。一份报纸即使印刷得再好,图片很吸引人,但没有深度的报道内容,依然不能打动读者。这就要求报道要具有深度和广度,不仅要提供新闻事实,还要提供价值判断与解读。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我国媒体对奥运传播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开始变得成熟起来。

比较前几届奥运会报道,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纸媒的眼光不再只是盯着金牌转,当然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夺取冠军值得讴歌,大书特书,但冠军身后的团队、所有参与者,甚至他的家庭和朋友的贡献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报纸整体体现出人文关怀,眼界放得更远,心胸变得更宽,这从北京奥运会的几个典型事例可以得到验证。

首先,媒体的报道内容体现了对奥运价值与精神的理解。在北京奥运会开始的前一年,各媒体就辟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奥运启蒙”,系统地向读者介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对奥运精神、口号、仪式、标识等一一道来,成功地对受众进行了一场奥运知识的“扫盲”。同时,对潜在的读者进行了一次奥运情怀的酝酿,使他们做好了体验奥运会的心理准备。

其次,大度是一个大国风范的标志。作为奥运会的东道主,媒体的角色较往届奥运会完全不同。比如对赛场成绩的争议,我国跆拳道选手陈中与古巴选手的比赛结果最终从冠军被改判为亚军,我国媒体与国家体育总局保持一致,表示尊重与理解,并未像以前那样“为运动员申冤”而打抱不平。在公正报道的同时,体现出了大国媒体的风范。

2008年奥运会上,外国代表团中有不少中国教练的身影,他们执教的选手不少会直接阻碍中国选手获胜的脚步。例如,美国女排教练郎平、美国女子体操队教练乔良夫妇,他们把中国教练的宝贵经验传给了外国选手,最终帮助外国选手打败了中国队。这样的事情若是发生在以前,中国媒体往往会口诛笔伐,严正声讨,批判中国教练“卖国”等。但是,此次媒体体现了宽容、开放与大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对海外中国教练的支持,引导读者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在世界的发展,提出中国教练将技战术传授给外国人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种贡献。这样的认识与高度,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例如,在《北京青年报》8月25日T17版上,在回眸奥运会的文章中称郎平是“中美两国的英雄”。

除了奥运会金牌的争夺,中国军团夺金过程的细节描述,我国媒体还把视角拓宽,舍得篇幅报道外国选手。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取八金的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同时打破男子100米和200米跑世界纪录的牙买加田径选手博尔特、打破女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的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在媒体的笔下,他们成为全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英雄形象,代表了世界体育的潮流。奥运会的媒体报道体现了国际视野,对受众进行了一次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教育。

我国奥运会报道的另一个变化是不再以冠军论英雄,打破了以往只报道胜利者,轻视失败者的态度。如《北京青年报》对刘翔的报道,尽管他由于脚伤退出了比赛,让中国甚至世界体坛发出一片惋惜声,但该报道给予了人文关怀,赞扬他作出退赛的勇气与决定,提出健康比获胜和荣誉更重要的观点。其他媒体的态度也如出一辙,纷纷给予刘翔以关怀和理解,这种态度也感染了读者,很少有人指责他退赛。

最后,对我国体育在国际体坛地位的认识,是中国媒体成熟起来的另一个标志。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在盘点奥运会之时,中国的媒体并没有冲昏头脑。《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主流媒体冷静地分析说,美国的奖牌总数还是超过了中国,俄罗斯的优势项目依旧,下届奥运会东道主英国有了飞跃,德国也正在追赶上来,获得奖牌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分散,这些都说明中国的体育界人士任重而道远。

2.电视媒体奥运会报道特点

近几届奥运会以来,我国电视媒体的奥运会报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长足的进步。首先,报道的规模一届比一届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作为东道主电视台更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动用多个频道进行奥运会转播。其次,在节目制作水平上有明显提高,报道质量上乘,电视媒体的奥运会报道不仅让中国观众看到了所有精彩场次的比赛,而且提供了让他们思考、参与和愉悦的场所。

(1)现场感强,注重细节

电视的特点是具备视听优势、现场感强,只要有电视机以及视觉、听觉健全的人,都可以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收看到奥运会的比赛。因此,奥运会赛事直播是电视报道中最重要的环节。观众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可以通过电视转播目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真实表现,体验赛场上激烈的争夺,参与比赛结果猜想,这些都是赛事直播带来的新感受。因此,直播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被电视台所采用。

在雅典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电视直播的另一个亮点,即是大量采用单边注入点的报道方式。通过直播,观众虽然可以看见比赛的全过程,但对于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却无法了解。单边注入点的设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播赛事的不足,同时也让运动员的形象、性格更加鲜活、丰满。

据统计,中央电视台自2004年8月8日起至8月24日提供给全国观众的奥运会精彩赛事报道达到23880分钟(398小时),其中奥运会赛事转播规模超过了往届。同时,中央台采取了许多独特手段来丰富报道的手法和内容。中央台在田径、游泳、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共八个项目七个场馆设置了单边演播室,建立了六讯道高清晰度摄像机单边综合报道系统,即TVCompound;在全部28个比赛大项的混合区设置单边注入点;在奥林匹克文化广场及奥林匹克区域周边配置卫星转播车,进行移动的现场新闻报道;在国贸大厦顶端设置高清晰度摄像机位,拍摄CCTV的新台址,为节目制作提供新颖的画面。

比如,在雅典奥运会男双乒乓球决赛的报道中,央视记者在注入点采访陈祀时,就拿出了陈祀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陈祀读到信件的时候,百感交集,母子间的真情表露无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CCTV-5报道仅获得第16名的南非选手杜托伊特·纳塔莉,镜头从十千米马拉松游泳赛场拉回到她的家乡,叙述了她因交通事故而被截肢的过程,家人对她训练的支持以及站上领奖台的对手们对她的高度评价。通过这些报道,使纳塔莉这个人物立体起来,同时,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传达出重在参与,人生的目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的奥运精神。

(2)整体包装,精心编排

北京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在进行总片头、栏目片头等大量的基础包装之外,还制作多样化的宣传短片。其中赛前预测类的悬念片,针对赛事中值得关注的看点、人物制作而成,目的在于提高观众对即将播出赛事的了解和兴趣。另外一部分短片,是“准”冠军的档案。这类片子突出了个人特点,体现了差异化。

除了上述宣传短片外,电视媒体在节目编排上也有特色。

中央电视台的奥运报道,整体包装,精心编排,各频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合理分配了节目制作上的力量,又为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了丰富的转播内容,真正做到了多频道、全天候不间断的播出体系。在节目的内容上,既有赛事直播,又有新闻报道、新闻专题以及娱乐互动节目。在栏目设置上,CCTV-1每晚的《全景奥运》播出90分钟专题性新闻资讯栏目,汇总全天奥运资讯并做深度报道;CCTV-奥运会频道在每天早间的《早安,奥林匹克》播出资讯类新闻节目,对前一天比赛进行全面报道,并预告和推介当天比赛。《荣誉殿堂》则以中国运动员为主,让他们走进现场与观众进行互动。这些节目再加上及时的评论、采访知情的嘉宾、国内外运动员的小片等,关注点和段落分配得十分合理,做到松弛有度,让电视屏幕赏心悦目。

(3)利用“冠军效应”

与前几届奥运会相同,央视在北京奥运会转播期间,依然请来了不少昔日世界冠军,走上前台为比赛做转播的解说,大大满足了观众了解比赛内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冠军解说的专业水平超过了电视台记者,可信性增加了,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了。比如,世界体操冠军马燕红,她对体操这个项目的了解,对运动员心理活动的知情,都是解说中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有时,她还会对记者的解说给予纠正。而在其他项目上,还有乒乓球的王涛、田径的王军霞、跳水的钱红、射击的杨凌等参与解说。利用“冠军效应”,不仅吸引了更多观众收看转播,而且让他们了解到训练和比赛中的艰辛以及发生在赛场背后的故事。这些“冠军解说”出现在奥运会的报道中,不仅让电视转播更加客观、专业和权威,而且使记者和参赛运动员之间,在沟通上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4)技术革新,效率提高

从雅典奥运会开始,电视台广泛应用了XDCAM专业光盘系统,这个系统是指摄录机用于记录的材质不是传统的录像带,而是光盘。记者使用光盘摄录一体机记录了比赛的场景后,既可把节目素材在第一时间用移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快速编辑,也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网络设施向后方节目制作中心高速传输,还可以回到IBC(国际新闻中心)通过收录系统高速上载。

每个举办奥运会的东道主,都把火炬接力的电视转播看做是树立国家形象、提高世界影响力的一个大好时机。在火炬传递的前期,中央台成功地完成了圣火点燃仪式、圣火交接仪式、圣火抵京欢迎仪式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三个重要节点的直播和报道。央视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设立了分演播室,从圣火自大本营出发的前一天起,就使用高清晰电视技术每天进行全程直播。2008年5月8日6时起,中央电视台综合、新闻、奥运、高清综合频道和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并机直播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央视网同步进行网络和手机视频直播。9∶11分,成功直播第一支奥运火炬点燃;9∶17分,成功直播奥运火炬登顶。整个直播过程信号连贯、画面清晰,配以大本营演播室解说、滚屏字幕和大量精美专题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火炬手征服珠穆朗玛峰,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全过程,创造了对奥运火炬珠峰传递进行电视直播的奇迹。

为了提供电视转播的全景画面,中央台在北京奥运会上使用了两架直升机,带着观众从空中俯瞰奥运会,为欣赏奥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2002年购买了一架直升机后,为配合北京奥运转播,中央台于2007年又购置了一架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的CA109型双发直升机,并为它配备了高清吊舱、高清航拍球和微波中继。此机的续航能力、拍摄能力和机动性能都非常好。同时,这架飞机还具备海上航拍的功能,能完成一些海上大型赛事的转播。此次北京奥运会,直升机用于开、闭幕式的转播,提供了全景的宏伟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在直播技术上,中央台在北京奥运会上还采用了多终端传播手段。除了传统的电视直播外,央视网依托四大传播平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在世界奥运会的转播史上率先实现了多终端传播。

3.新媒体的奥运会报道

(1)网络媒体的奥运会报道

①网络媒体的崛起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2000年9月的悉尼奥运会是有史以来第一届在互联网上全面展示的奥运会,因此有人把这届奥运会称为“网上奥运会”“e奥运”。我国网络全面介入体育报道是从悉尼奥运会开始的,网站提供信息的时效和数量更快、更多,所提供的功能服务也更全,但当时国内并没有一家网站独立获得采访悉尼奥运会的机会(新华网记者由新华社记者身兼二任)。网络的奥运会报道大多来自各媒体,尤其是报刊和通讯社。2002年1月,国际奥委会宣布,独立于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机构获得报道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权利。从此,网络获取了更大、更灵活的报道空间,六年后的北京奥运会,网络的奥运报道进行得有声有色,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②网络媒体的报道特点

第一,资源优势。

传统媒体资源有限主要表现在新闻载体资源上,有限的版面、有限的时间等,而网络的容量几乎海量,人们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地放到网上去。在搜狐的奥运资料库中,汇集了自1896~2000年总计27届奥运会的全部资料,包括图文并茂的历届奥运会介绍、各个国家历史成绩库、历届奥运会金牌榜、历届奥运会中国奖牌榜、历届奥运冠军介绍、各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奥运会纪录以及所有关于奥运会历史和组委会的介绍等。这些资料通过热词(热门关键词)的形式深入到每一篇奥运报道中。例如,在浏览女排名将赵蕊蕊的新闻报道的同时,可以看到她的全部资料,而容纳如此之多的资料显然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第二,时效优势。

网络在更新信息方面,比报纸要方便得多。它不会因时间的原因而赶不上已出的报纸,亦无须打乱已有节目顺序,也不会由于添加字幕而干扰正常节目,受众可以通过上网第一时间了解奥运赛况。雅典奥运会期间,由于时差关系,很多人无法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中国队比赛,搜狐为此开设了两个直播间,进行24小时图文直播,每天至少有1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新浪奥运频道专门开辟的“冠军聊天”“冠军视频”专栏,首次独家以“流媒体”(视频)形式,在第一时间邀请中国冠军们在网上和网友进行“聊天”。北京奥运会上,搜狐作为央视网奥运视频的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利用了3800小时的赛事视频资源。中国运动员夺金后的第一时间,做客其“冠军面对面”的网络视频,使网民能分享到中国代表团的夺冠历程。搜狐通过视频直播和点播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地播报北京奥运会302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可以说,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在奥运会报道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这一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互动优势。

网络的优势还体现在互动性,它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成为体育报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新浪奥运频道的网友留言总量从8月13~28日达到49万多条,在刘翔夺金后,更是掀起网民留言狂潮,当日的留言平均增加数量比平时扩大一倍,达到6万多条。新浪的视频播放通过与凤凰卫视“奥运连环阵”的合作,将每天收视率较低的凌晨评论节目,用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广大网友,并以短信、邮件的方式,增强了网友与主持人窦文涛的互动,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提高了网友对奥运的参与和互动。这些形式想要在传统媒体上出现是无法实现的。

第四,服务优势。

奥运赛事精彩纷呈,受众在做选择时很容易“迷失方向”,各大网站所提供的“导游”服务为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华网每日在其首页以文字滚动方式做赛程预告,提醒网民关注焦点赛事。央视网在首页制作链接,把比赛日程和转播日程列表公布,网民借此可以把中央台的奥运报道看得“通通透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各种服务信息满足了网络受众的需求,包括了天气预报、场馆信息、交通信息、票务信息、赛事指南、比赛视频、互动平台等。尤其是网络海量、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使信息的获得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③网络媒体的不足

尽管网络媒体在近两届奥运会报道中赢得了不错的点击率,但是无论在报道的权威性,还是严谨性上,与传统媒体相比依然存在着明显不足。

第一,采编人员素质不高。

从资金和人力投入上看,网络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与传统媒体相比丝毫不差。但是,报道奥运会是一项既要求时效性,又要求深刻性的新闻采编工作,由于奥运会是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受众对报道的要求也就更高,因而对网络的采编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往在网络参与奥运会报道的人员中,只有少数人从传统媒体中来,凭借过去的经验开展网络新闻报道。但多数人对赛事的了解都很少,更不用说奥运会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各门户网站想尽办法,聘请知名的体育界及媒体记者作为专家挂在网上,以此提升自己的权威性。但总体的人员素质依然不够高,错误百出。网络媒体的大部分采编人员,平时多是在做剪贴工作,报道策划能力不够强,原创稿件更是少得可怜,其人员素质显然比不上传统媒体。

第二,海量信息复制。

从传播载体来说,报道奥运会要考虑信息源,要做到准确、权威、迅捷,还要有现场描写和点评等,这方面网络媒体更难以超越传统媒体。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等世界性通讯社以及报纸、电视台、广播等主要传统媒体,成为网络复制信息的主要来源。信息的大量重复,给人造成海量信息的错觉,其实可能是某条共有信息。千篇一律的网络信息,经不起阅读的考验,真正能吸引眼球的内容少之又少。

第三,错漏百出。

网络媒体上信息和信息垃圾相伴而生、泥沙俱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它的权威性,即便是网络媒体所追求的报道速度也因为错漏百出而大打折扣,因为追求报道速度本身就是要以内容质量为前提的,如果报道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速度越快造成的损失越大。在雅典奥运会上,新浪奥运专题对中国女排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比赛还尚未结束时,网页上竟然发出了中国队夺冠失败的消息。为抢时效而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2)手机短信报道

在雅典奥运报道中,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首次参与奥运全程报道,并成为一种重要报道形式。“新华社新华短信”开通了奥运短信、彩信、WAP等业务,并在内容制作、市场运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获得了大量手机用户。许多国家还第一次通过3G技术向手机用户提供奥运会的新闻和图像。

中国联通的“奥运直通车”整合了中新社、省级体育频道联盟等专业传媒,并组合了新浪、华友、TOM等国内几大知名SP(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为旗下的手机用户及时传递第一手奥运赛事信息。中国移动通信也开展了类似的短信业务以及拨打电话收听奥运新闻的服务。而通过手机来收看奥运比赛节目的全新尝试也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推出。借着奥运报道的东风,“第五媒体”已经初显端倪。手机短信参与奥运报道,使受众获得到奥运信息的速度更方便、更快捷,丰富了奥运报道形式,同时对其他媒体的奥运报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008年,为了以便捷的手机服务支持全民参与奥运会,中国移动在奥运史上第一次成功应用了丰富的移动技术和新的科技手段来传播奥运信息。中国移动按照奥运历史的进程推出了三个阶段的奥运手机报,为广大客户提供新闻报道。第一阶段为2008年1至3月,以常规新闻报道为主,重点介绍奥运手机报的内容策划、前期的宣传以及常规的新闻报道;第二阶段为4至6月,报道圣火活动进程和火炬传递的细节以及测试赛进行的情况,对奥运会报道逐渐升温;第三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提供了丰富的比赛情况、运动员图片以及综合信息。

手机报在整个媒体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仅北京就有200万手机报读者。相比一般的传统媒体,其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快捷、更经济。奥运手机报的定位面向彩信终端,中高资费区用户,发挥出了图文并茂的优势。从内容上看,奥运手机报综合了各种新闻,开展了互动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奥运百科知识,并为特定的奥运爱好者准备了专刊和各种项目的专版,比如乒乓球版、足球版等,总计提供了将近20份专门的奥运手机报。

(3)数字付费电视

中央电视台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打造了两个数字付费频道,准备在奥运会报道中做一个新的尝试,然而,这一计划却在雅典奥运期间遭到了冷遇。尽管央视把许多精彩的赛事直播都放到了数字电视频道,但截至奥运会开赛以前,上海范围内仍然只有数十户家庭申请安装数字付费电视。相对昂贵的收视费与免费看电视的习惯阻碍了数字电视的推广,宽带网络视频直播则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最直接对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数字电视为实现受众与奥运报道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SiTV)联手SMG新媒体旗下IPTV、东方宽频、手机电视,在8月8日8时强档推出奥运互动频道。该频道每天8点至24点不间断播出各类奥运主题节目,其宗旨是让观众与奥运会“多渠道互动,全方位参与”。已经完成模拟转数字技术的整体转换的上海数字电视用户,在收看到这个互动频道时,只需在最后一个公共频道之后的付费频道内查找,就能免费收看到高品质的数字奥运电视节目。

五、奥运会报道新闻业务要求

如果把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看做是一场战役,那么围绕奥运会就会出现两个战场,其一是竞技比赛的战场,其二是新闻媒体的战场。前者是为了争金夺银,后者是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奥运新闻报道是一项综合性报道,难度大,时间长,范围广,要求记者、编辑具有深厚的功力,因此,媒体人无不为能够从事这奥运会报道而引以为豪。要想完成好奥运会报道,首先要有“作战”的基本功,比如新闻的敏感力、观察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采访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日常训练中积累而成。但仅有这些“本领”还是不够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1.奥运会采访能力的要求

(1)创新能力

奥运新闻大战是全球最大的“同题竞争”,没有什么能够逃脱人们的视线。全世界五大洲都在看同一场开幕式,同一场比赛,电视直播已扫描到赛场内外的各个角落,网络媒体以其无与伦比的高速度抢夺了网民的眼球。如此严峻的媒体竞争,报纸等平面媒体的记者编辑们该如何应对?答案只有一个: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发掘新的角度、新的视点、新的观点,新的新闻模式等。电视虽然将所有的比赛都进行了直播,但会受到时长的限制;网络内容再海量,速度再快捷,充其量也是大量复制信息,原创稿件不多,因此,平面媒体绝不是没事可做。利用电视及网络的背后和空当,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读者梳理信息、集纳新闻、归纳观点。让读者在电视上看完热闹之后,再来报纸上看门道。

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北京晚报体育部副主任袁虹蘅每天写一篇亚特兰大散记,均以单音叠字为标题,《热热热》《乱乱乱》《票票票》《难难难》等,共计18篇,以散文化的新闻形式,向读者报道了奥运会期间气候、市井、票务、交通、人文等方面的情况,视角独特,素材翔实,语言生动,受到读者的喜爱。

(2)运筹能力

采访奥运会时间紧、任务重,良好的运筹能力能够帮助记者最大化地发挥自身能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各媒体在奥运会开幕前的两年甚至更早时,已经设计出报道方案,拟定了前后方报道组人员。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一类的国内顶级媒体,其采访名额、经济实力和报道力度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但个人能力的显现反倒被弱化。在平面媒体,中央一级的报纸可能是几人、十几人的团队阵容,分工细致,工作明确。地方报纸的奥运会报道则困难重重,他们往往是单枪匹马地采访奥运会,人力和财力都受到限制,而奥运会比赛场次多,空间跨度大,突发新闻的可能性也大,如何运筹就成为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为奥运会的采访记者,首先要仔细研究比赛秩序册,分析各项目的时间关系,按项目的重要性程度确定采访场馆。其次是要研究班车时间,设计好每天的行进路线,以便节省时间,解决好转场采访的难题。在奥运会采访实践中,曾经发生过多起因延误班车而错过重要比赛、重要场面的情况,像这类“我不在场”的失误会让记者抱憾终身。

运筹能力首先体现在深入研究比赛项目上。国人给予奥运会比赛太多的期待,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争得国家荣誉、体现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实力等诸多重担都落在了参赛选手的身上,媒体的报道自然也以争金夺银的运动员为主体。所以,将比赛项目排序,将参赛选手排序、将比赛场馆排序是完成报道任务的前提。继而是确定重点项目决出金牌的时间。例如,射击项目多在上午出牌,游泳决赛则在晚上,关键场次的篮球、排球有时在下午,有时在晚上。安排时间要分出主次,一般报道原则是跟着金牌走,跟着重点项目走,因为金牌背后有无数感人的故事,重点项目有几代人奋斗的艰辛历程。

其次,运筹能力体现在制作详尽的报道方案上。记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足,多设计几套报道方案,随时根据比赛的最新动态,调整采访计划和步骤,做到随机应变。而做到这一点,并非后方编辑部能够取代的,全凭记者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比如,在看完中国运动员的射击比赛后,在转场体操馆的班车上,可以打电话采访教练、领队或队医等人。因为有预案,即使原本夺金有望的选手在预赛中遭到淘汰,也能就近转往其他场馆,采访相对而言成绩显著的运动项目或选手,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甚至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

最后,运筹能力体现在记者合理利用奥组委、新闻中心、比赛场馆及奥运村提供的各种采访条件上。奥运会举办期间,奥组委要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但对林林总总的发布会不用每场必到,要分析其利用价值。主新闻中心是记者应该充分利用的采访场所,从这里传达出权威性的官方消息,重大新闻事件都会在这里得到解释,还有最全的各种比赛的综合信息。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主新闻中心可以为前方记者把握方向,了解奥运会比赛的全局,定下报道的基调,否则,你离得越近,反而越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分新闻中心也不可小视,因为从预赛、半决赛至决赛,每个阶段的比赛成绩只能从这里获得,是记者在分析比赛,尤其是撰写赛事综述时不可缺少的素材。交通中心、奥运村国际区、赛场混合区等赛事服务机构也为记者采访提供了便利条件,平时找不到、见不着的运动员,时机合适的话可以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比如,奥运村国际区是各国运动员的聚集之处,去一次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尽可能多地采访运动员,即使采访得不够深入,至少可以报道运动员的生活和娱乐活动。

(3)沟通能力

由于受到场地有限、严密的安保措施等因素的制约,奥运会对记者采访的限制很多。即使有正式资格的记者,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采访开、闭幕式及一些重要场次的比赛。运动员所在的奥运村也不是凭记者证就能自由出入的,要有代表团的邀请,还要提前申请办证,并作出时间的限制。提出申请的记者很多,采访地点也很严格,如果没有代表团教练或运动员的认可,奥运村记者照样进不去。所以,拿到被访对象的手机号码就很重要,但各运动队都在忙于训练和比赛,此时的压力到了顶点,教练和领队能否接受采访都成为困难的事情。因此,要想得到运动队的支持,与他们取得电话联系,全凭记者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业缘关系及沟通能力。

要想与中国代表团官员、教练员、运动员建立良好的业缘关系,办法只有一个:腿要勤,嘴要快。腿要勤是说记者平时必须经常到队里采访,即使没有比赛,也要去队里走一走,看一看,探听消息,观察训练,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特别是在运动队进行冬训时,记者如若能跟队采访,自然容易建立起良好关系,甚至成为他们的朋友。嘴要快是说记者要避免患上“熟视无睹”症,因为太熟悉一个项目或者人物,而不再打探信息,遇到新现象、新技术、新方法也好像没看见。记者对专业的求精态度,往往成为能否受到教练和队员认可并尊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在与组委会人员、国外同行打交道时,友善与真诚更为重要。可以准备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如纪念章、中国结、小配饰等物品,在得到帮忙之后表示谢意,以示友好。这也是体现中国记者礼貌待人、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

同时,这种沟通能力也体现在与国内同行的合作中,尤其体现在类似媒体奥运报道联合体这样的新兴形式中,记者们分头行动,但资源共享。比如,一个记者去看游泳比赛,一个去采访体操,还有人去采访举重,大家共享素材,再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创作。在奥运会上,同行不仅是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没有人能够一人包办所有项目的采访,必须依靠媒体间、同行间,甚至外国同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4)生活能力

一般情况下,奥运会组委会指定的酒店价格比较昂贵,生活不太方便。一些媒体的记者,尤其是采访名额少或单枪匹马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他们选择了几人合租住房、租车,自己采购做饭的方式,这种做法不仅能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也可以互相关照,看上去就像一个临时组合的家庭。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我国记者就采用这种方式采访奥运会,没有想到这种方式还能给采访带来许多意外的“收获”。因为在“家”里能吃上可口的中国饭,喝到沁人的中国茶,还能使记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困难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关系好的教练员、运动员和代表团官员,都愿意在比赛闲暇前来体验和享受一番。

但是,要想在这样的“家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即会做饭、会开车、能料理家务,没有平时的生活积累是不可想象的。年轻的记者对生活技能往往不太看重,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比如,采访世界冠军很难,采访外国的世界冠军则难上加难,但假如你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有独具慧眼的购物能力,有驾车的能力,可以利用帮助他们购物的过程,轻而易举地获得采访机会,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获得一手素材。有记者就曾利用送教练员、运动员回奥运村的途中,利用上街观光的机会完成了独家专访。所以,生活能力不仅是奥运会报道,也是记者职业的基本需求。

奥运新闻报道是对一名新闻记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和锻炼,创新能力、运筹能力、沟通能力和生活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经过长期的磨炼和有意识的培养才能积累而成,要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逐渐积累和提升各种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谈到的四种能力是记者采访任何比赛时都要具备的条件,在下面其他赛事的介绍中,将不再一一赘述。

2.奥运会采访准备与策略

(1)奥运会采访准备

奥运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体育记者无不把亲身采访一届奥运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很多体育记者甚至把采访奥运会看做是记者生涯的最高境界。然而,当机会到来时,应该如何把握时机,创造条件,高质量地完成好奥运会的报道任务,则要动脑筋想办法,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①资料准备

体育记者对分管的比赛项目必须达到精通的程度,不然就很难作出深刻的报道。然而,由于奥运会比赛项目多,派出的记者人数有限,即使是媒体有条件进行兵团作战,一个人也要分管数个项目,记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赛前的案头工作一定要做细、做足。

首先,要熟悉比赛项目的规则,特别要注意该项目是否发生了变化,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项目的评分方法取消了10分封顶,乒乓球团体比赛项目也将发生变化等。其次,对该项目在往届的比赛成绩、世界的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不要忘记在近两年内该项目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洲际比赛或者巡回赛上的比赛情况,这样才能较为完整地展现一个项目的基本格局,对重点选手的一贯表现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最后,在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对本届奥运会的重点夺金及夺牌的国家和选手进行预测。

中国记者的采访重点是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因此对项目的整体情况以及重点运动员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比如对一名优秀运动员,除要了解他的运动成绩,还需要了解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比如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对手情况等。想要得到这些信息,就要和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好能和他成为可信赖的朋友。在资料的准备上,对于外国选手,抓重点、抓新人是可遵循的原则。

②身心准备

奥运新闻大战对记者的心理和体能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奥运会期间,记者一人顶几个人用,每天都在超负荷地工作,他们不仅要穿梭于各个赛场进行采访,观看比赛,还要出席新闻发布会,参加各项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撰写稿件,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因此,人们常常会看到,在新闻中心里记者倒在沙发上,甚或直接躺倒在地小睡一会儿。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一边看比赛,一边写稿件,甚至一边坐班车一边发稿。记者最怕的是重要比赛结束时间晚,必须在截稿时间内把稿件发回国内。而在比赛结束后,还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并且教练、运动员的采访也不能不听。发稿计划则常常是一组文章,除了消息、特写外,还有人物访谈和评论,几千字的稿件,记者在两个多小时内写出,真恨不得再长出几只手。当回到宾馆时,已经是精疲力竭,肚子饿得咕咕叫,才发现自己还没吃晚饭。睡觉之前,必须制定好次日的报道方案、行动路线、查找资料。在奥运会期间,前方记者一天能睡上五小时觉,已经不错了。记者见面打招呼,从来不问你吃了没有,而是你瘦了几斤。可以想见,记者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承受力遇到了多么大的挑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体能做保证,记者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一些经验不足的体育记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旦进入奥运赛场,要么过于兴奋紧张,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要么过于放松,看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抓不到新闻。而真正理想的状态是,既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在平静之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新闻点。要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拥有完整的信息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外,赛前的心理调整也不可忽视。

(2)采访策略

①占据有利地形

奥运会对各个区域的划分相当严格,因此要采访就要选好“捕猎”地点。

混合区是最重要的采访区域。按照规定,所有运动员在比赛结束之后都要从混合区通过,他们可以在这里接受各国记者的采访。在奥运会比赛期间,由于运动队专心训练和比赛,即使与代表团关系良好的记者,也难以接触到教练与选手本人,混合区自然成为记者争相抢占的采访地点,为此记者因抢占有利地形而动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素材,在比赛进行时就离开记者席,直接到混合区等待,以便捞到一条大鱼。

了解清楚运动员乘坐班车的地方也很重要,因为这里的管理相对较松,运动员和教练员都随意地站在一起,记者可以和他们随便聊聊,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②与外国同行互通信息

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赛事,大项目28个,小项目302个,如此艰巨的采访任务仅靠个人能力是绝对不能胜任的。一位体育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和国内同行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但是在奥运会上,不要忘记前来采访的近万名外国记者,他们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与他们建立起协作的关系也会帮助记者出色完成采访任务。在以往的大赛采访实践中,不少记者就依靠外国记者提供的信息,成功地采访到独家新闻。这里所说的独家,是指国内媒体仅此一家。奥运会报道的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国与国媒体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只要不是重大新闻,与其他国家记者分享信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记者能否建立起“国际人缘”。例如,《中国体育报》国际部的记者几乎人人都与外国同行建立起友好关系,遇到重大事件发生时,打个越洋电话就能问个明白。在奥运会上,这样的关系就能帮上大忙。但要想获得国外同行的帮助,只能靠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人缘。

③不要过分依赖录音设备

采访时录音是记者为写作稿件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但是,奥运会赛场十分嘈杂,记者众多,在外围时基本听不清被采访人说些什么,当记者回放录音时,很可能话语听不清楚,或者出现因技术故障而没有录上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记者的时间不够用。每天要赶路、看比赛、出席新闻发布会、分析成绩、写稿件,基本上没有时间把录音全部回放一遍。所以,要坚持在采访现场进行笔录,并同时对记录的内容画出重点和疑点,力争在现场得到解答。一般情况下,记者能够基本记住采访的内容,只需要对重点地方进行录音的回放,写作就能顺利完成。

④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渠道

奥运赛场的新闻竞争异常激烈,每个记者都想作出深入报道,然而要达到这样的高标准,前提是建立多层面的信息渠道,使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来源还是运动队和代表团。作为专业体育记者,由于长期报道某个运动项目,往往会与运动队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有的还发展成为朋友关系。但是奥运会比较特殊,由于任务重大,教练和队员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再加上严密的安保措施,不可能像平时那样随时能接受记者的采访。因此,在奥运会前,记者要多到国家队观看训练,观摩资格赛或选拔赛,从中获得大量的赛前信息。同时,要与教练达成某种默契,即使在每场比赛,尤其是重要场次的比赛结束后,能够通过电话进行采访。有时,主教练工作繁忙,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可能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记者则可通过该项目的裁判、队医或者随队翻译了解情况,这些信息渠道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运动队会由固定的班车接送,司机和场馆管理员也是信息的来源。

本节思考题

1.简述大众传媒与奥运会的关系。

2.举例说明大众传媒对奥运会的传播。

3.简述奥运会的报道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