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困境

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困境近几年在全国尤其是城市电视台掀起民生新闻热,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蓬勃发展。近几年,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热使得电视新闻的同质化态势越来越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民生新闻栏目在电视台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模式、形态和风格来制作节目。

三、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在全国尤其是城市电视台掀起民生新闻热,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蓬勃发展。从收视率上看,民生新闻在给城市电视台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暴露出某些栏目收视率下降明显、栏目核心竞争力减弱、观众人群结构老龄化且缺乏高学历人群等诸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这与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有关,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质化过度竞争

“同质化”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产品或服务竞争到最后阶段,都会出现产品趋同,消费者很难区分产品质量的差别,这就被称作产品同质化,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现在这个经济学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了,主要指类似、雷同等意思。

近几年,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热使得电视新闻的同质化态势越来越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民生新闻栏目在电视台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模式、形态和风格来制作节目。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和观众收视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包括新闻节目等各节目类型应该保持多元性、多角度和层次发展。但如今我们打开电视便可以发现,在每天晚间时段,各类形态、风格类似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各频道轮番登场,不少节目都有相互模仿和拷贝的嫌疑。你说方言,我就用俚语;你有观众短信,我就开通观众热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城市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一天所能提供的新闻量是有限的。“如果天上掉下一块石头,砸中的四个人中有三个是经理,而其中一个是副经理”,这是流传于百姓中的一个笑话,而如果“有一个人在路边摔倒,会马上同时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也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南京地区民生新闻竞争激烈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当地,省、市级频道的主要民生新闻有七档(表3.2.6),并且它们都集中在18∶00—20∶00这个时段播出,多档民生新闻同处一地。在杭州、成都等地区也有同样的现象,各频道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

表3.2.6 南京地区主要民生新闻节目

img2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将会使节目内容对满足观众收视需求这一方面处于较为片面、单一层次上,且容易造成某类资讯内容传播过多、过量,形成低效率的重复。这样,电视台忽略了对节目观众更大范围的挖掘和开发,电视台对开发新节目模式的热情也不高,致使节目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另一方面,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台轮流搬上电视荧屏,如此频繁和类似的新闻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观众会渐渐失去对该节目的关注和兴趣,得不到收视需求满足的一些观众必然会慢慢流入到其他的媒介中去。

2.内容窄化、琐碎

很多电视台对频道和栏目都会进行收视率、观众满意度等考核,频道或栏目的收视或观众满意走势直接决定了其收入效益。民生新闻往往能够给频道带来较好的收视率,其贴近性、本土性强的优势往往是电视台尤其是城市电视台所擅长的,因此充分利用民生新闻本地化和贴近性也是一些城市电视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共识。但某些民生新闻工作人员在对本地化和贴近性的认知上产生了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本地化就是通俗化,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琐事等等,一些民生新闻题材大多局限于社区、街道及家庭生活等琐碎叙事,他们把本土发生的稍微比较严肃的、带有政治意义的新闻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谓的“时政新闻”。而通常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新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如今有些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不论新闻价值的大小,事无巨细,“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路人吵架、家中漏雨、婆媳矛盾等日常生活小事,也常常被冠上民生新闻的头衔加以报道放大。

现在一般民生新闻的时长大概为60分钟左右,民生新闻栏目所需要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电视台推出的民生新闻栏目获得一定的高收视率后,为了能够更大地扩大频道或节目的收视优势,因此扩容、延长民生新闻的播出时间也是很多电视台常常使用的手段。扩大资源优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不少新闻的内容“味同嚼蜡”,听的时候热热闹闹,听后就忘得干干净净。有些频道一分钟可以播完的新闻往往可能被拉长为两分钟或三分钟。而从图3.2.5某民生新闻收视率走势来看,该民生新闻时长约为80分钟,民生新闻时段是该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时段。但分析新闻播出时段的分钟走势也可以发现,在前50分钟左右收视率是持续上升并在19∶00开始达到一个最高且稳定的峰值,而从19∶10开始其观众人数流失,直至最低点。收视由最高峰开始下滑并且持续了20多分钟,这与该新闻的内容应该有直接的关系,而栏目组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能够支撑长时间的新闻内容并很好地吸引住电视机前的观众。

img27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2.5 2008年上半年某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分钟走势

3.娱乐化和低俗化

在面临同质化竞争、收视率、广告等多重压力下,某些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也出现了向观众传播一些偏离正确导向的信息,少数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也泛娱乐、低俗化。曾经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市民骑车陷入马路水坑,这时候主持人竟然打着快板评论起来,栏目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戏说的素材笑料。在近两年民生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有的观众对民生新闻慢慢产生了收视疲劳,而电视台为了“刺激”观众、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获取或保持高收视率,于是某些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甚至杜撰的新闻应运而生,例如,前段时间的“纸馅包子”事件。

少数民生新闻内容的娱乐化、低俗甚至恶俗化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它扰乱视听、误导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整个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它对于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电视台的公信力会受到很大的折损,毫无节制的娱乐、低俗化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从而导致观众的流失并逐渐失去“民心”。

4.方言作用被夸大

从新闻学角度来看,民生新闻的生命力就在于新闻价值取向的接近性。用观众熟悉的方言播送新闻,辅以主持人生动的体态语,大大强化了节目的平民意识,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增加了节目的亲近性和认可度。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要求新闻节目要有自己的特点。城市电视台不可能有像中央台、省台那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去制作节目。城市电视台新闻如何突出地域个性,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新闻的表达方式和手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也就成为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央台、省台频道的覆盖地区广、收视观众分散,而城市电视台覆盖地域集中、观众针对性强,适度的口语和地域方言的使用无疑是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一剂有效良方。

从电视新闻整体发展进程来看,对于方言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方言作为节目中的要素之一,其作用不能被过分地夸大,方言新闻可以说是民生新闻中的一个支流,但民生新闻的“核心”并没有改变,俗话说“内容为王”,独立的方言播报形式并不能构成方言新闻的核心。如今一些地方电视台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毫无创意的拷贝,有的甚至只是同台其他新闻节目的方言化,这样的节目样式势必会引起受众的视觉疲劳,如前面的收视分析所述,方言新闻收视疲劳已经在地域特色比较鲜明的浙江各城市电视台中明显显现。用方言来对新闻节目进行表达,这种思路本身符合电视新闻业的发展规律,但不能因而专注于“狭窄”的方言认同中去,这与电视新闻大众化传播的社会属性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全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等大环境都是背道而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