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科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幅度扩张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该专业专科毕业生最终走上主持播音方向的数目成递减趋势,这也成为制约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瓶颈。播音与主持专业一般采取大课同小课配合教学的方式。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田钰佳

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01年到2006年,有55所高校开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百所高校办有这类专业。[1]在这些高校当中,既有普通本科院校,又有高职高专院校。在本科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幅度扩张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摆在眼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就业。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需求下,在本科生尚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为大专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开辟一条道路,正是该专业专科教育发展需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播音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现状

毫不讳言,不管是高职高专教育还是本科教育,其实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上,大都在遵循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办学模式。基本上,各院校的该专业都是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为蓝本进行课程设置的。在大都缺乏创新性的情况下,大专院校要想在本科林立的现实状况下办出成绩,可谓难于登天。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与内涵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这点在专科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无论在语言技巧还是知识层面上,该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就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现今的媒体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现如今,广电媒体选拔主持人已经逐渐以一种公开、科学的方式进行,比如各类主持人大赛等等。虽然这种方式还没有成为一种完全的机制,但是这种不问专业出身的选拔,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科学生来说,等于又给他们的就业增添了一道门槛。除了经过相对专业的语音发声等方面的学习和拥有较好的外形外,知识的积累、沟通的能力、临场的反应等都成为他们欠缺的方面。

不仅如此,播音主持专科教育还要面临专科院校低水平扩张所带来的严峻后果。据统计,至2005年,全国开办播音主持的大专就有137所。[2]在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幅度扩张的现实情况下,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在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不能平衡的发展现状下,该专业的前景令人担忧。

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该专业专科毕业生最终走上主持播音方向的数目成递减趋势,这也成为制约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供与求不能均衡对等的现实面前,如何培养出更符合媒体需求的职业主持人、播音员,其实正是该专业专科教育发展需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

二、播音主持专业高等专科教育模式的探索

模仿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学模式是起步阶段的一种思路。但是,单纯的移植式的模仿并不能带来长期有效的发展。专科教育的教育时间为三年,比本科教育少一年时间。因此,对于本科教育的学习、模仿,如果仅是停留在对其简单的量化压缩基础上,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就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对于专科教育来说,需要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专门的职业意识是专科播音主持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高职高专中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部分。

(一)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指的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教育。这种基础教育包括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应该进行的公共基础课程(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课程(文学、现代汉语等)和专业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等)。这些只是基本,并不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在高职高专播音与主持专业就读的学生,必然需要培养其基本的专业素质,例如标准的语音、良好的表达等等。

(二)职业教育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所谓职业素质指的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和职业状况等方面。这就需要学校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养,进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这里指的就是针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其进行有目的的、较完整的职业培养。这种教育应该按照就业方向进行,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教育。

这种职业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素养教育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这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有所体现。比如,开办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策划、新闻评论等一系列相关课程。但现实的效果是学生在这类课程上往往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导致该类课程的教育在实际上有流于形式和表面的趋势。导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该类课程和专业水平能力无关。其实这和我们的传统鉴定标准有关,大多数人并没有把新闻素养作为该专业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取向,导致学生将新闻类课程划分到非专业领域,只是进行浅尝辄止的学习。比如,新闻采写课是播音主持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很多学校往往不将其归属在专业课范畴之内,在态度上不够重视。所以即便开设这类课程也并未达到提升新闻素养、获取相关新闻知识的最终目的。

(2)授课教师在讲解上未与专业特点进行密切结合。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新闻类课程的讲解上,如果教师不与这个专业的学习特点进行联系,很容易导致对象感的缺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以新闻采写课为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思路,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均分配课时,就显得不太恰当。播音与主持的新闻采写课,完全可以将报纸、网络一跳而过,重点讲解广播、电视在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并重点讲授应用技巧,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新闻类课程没有同播音小课进行紧密配合,两种课程的专业教师间缺乏协作和沟通。播音与主持专业一般采取大课同小课配合教学的方式。理论大课学到的内容应该在小课上进行强化和实训。但是,对于在实际工作中能经常运用到的新闻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却基本上是同播音小课脱节的。虽然大部分学校会把电视节目策划、新闻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安排在电视主持实务课之前,但这也只是形式上的一种配合。学生的相关策划、采访、写作知识,并不是在新闻类课程上经过系统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播音小课实际教学中,零散得来的。这也是因为新闻类课程往往由新闻专业教师讲授,教师对播音专业教学规律与方式不太了解,两类课程的专业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所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新闻类的课程也应该与播音小课进行有益的结合。新闻采写课完全可以分为广播和电视两大块,结合播音专业的教学进程来进行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新闻类课程上学到的内容有效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去,避免知识流失。

2.节目主持人的类型化教育

分门别类地培养节目主持人是目前一种比较流行、也比较受业内认可的观点。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尤其是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和制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方式。针对各类样态不同的节目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分门别类的艺术指导,已经势在必行

2006年,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博士学位的马菂老师提出应对主持人进行类型化培养的思路。她指出按照节目类型的属性,主持人应该有“八分法”、“五分法”和“四分法”等几种分类,但她却并没有明确提出按哪一种方法分类培养主持人。[3]

即便如此,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必然。由于不同类别的电视节目被制作人赋予了特定的内容和特点,人们在长期的收视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了类别意识,连带地使观众对主持人也产生了类别意识。受众会根据节目样态,在语音规范、科学发声、应变能力、驾驭能力、综合素养等各个方面对不同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不同的专业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新闻播音,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擅长访谈或娱乐节目。而在各种不同的节目类型中,自然又有不同的样态。全部以新闻联播体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话,显然费力又不讨好。而且,对于专科学生来说,进行完基础学习后,本来就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节目类型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显得太过仓促。对所有节目样态进行一视同仁的学习,只会使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必须要懂得分清主次、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学会取舍。

许多学校已经尝试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上进行方向培养,这点对于专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至于到底分为哪几种方向,目前还没有固定的模式。这种类型化的职业教育,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主要在专业小课中对学生进行类型化培养。

(1)基础的语音发声课程主要由学校专业扎实的专职教师来讲授。

(2)学生在经过大一、大二系统的学习后,对自身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自主报名、老师协调的方式下,选择自己适合的节目类型,从而获得针对性的职业培养。

(3)节目类型的方向并不需要包含方方面面。因为这同学校的师资情况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擅长方向,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方向的划分。

(4)划分方向后并不是对别的节目类型一概不知,而是进行有主有次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分清侧重点,重点是自己所选的方向,但是对其他节目类型也要进行基础的学习和领悟。

(5)聘请优秀的一线播音员主持人来担任方向小课的教学。

3.技能教育

这种技能指的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动手操作能力、采编能力、制作能力和节目意识。既然播音员主持人处在节目当中的核心地位,就应该了解并懂得整个节目制作的环节与流程,清楚地知道节目过程的重点,能强化节目的风格,辅助编导的一些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主持人的时候,对学生加强采编意识的培养,真正达到采编播一体。

这种要求对于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很多电视节目当中,不标准的普通话经常出现,不娴熟的镜头前语言表达成为电视常有的画面。但是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大量专业出身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却找不到相关的工作。这就反映出一个现象,就是编导或记者可以做得了出镜或解说的工作,虽然差强人意,但可以完成;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却只能做幕前工作,虽然完成得出色,但是却胜任不了编导的工作。这点对于现在讲求制作成本的媒体来说,是用人的一个思考因素。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扩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就需要在其学习期间,在加强他们的新闻素养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某些技能教育,让他们具备采编播一体的实力,以此来增加竞争优势。

所以,在专科教育中,比如电视摄像、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等技术特色明显的课程,也必须成为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要求该专业学生将此类与日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也当成其专业基础课程来学习。

同时,这种技能的锻炼也可以与专业小课相结合,将所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训练中,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技能。

专科教育较本科教育来说,时间短,同时专科教育又要求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所以虽然不能“唯工作论”,但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专科教育确实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职业思考列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这样才能保证这个专业有效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

【注释】

[1]毕一鸣:《关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探索时期职业生涯规划》,中国播音主持网,http://www.byzc.com/html/byzclw。

[3]张潇潇、谭天:《论我国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改革》,《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