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助于跨文化理解的中国传播和谐理论

有助于跨文化理解的中国传播和谐理论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助于跨文化理解的中国传播和谐理论陈国明[1]J.Z.爱门森译 本文从和谐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传播活动的一种普遍理论。这些研究表明,为了理解一个人的传播行为、或者说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传播,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这个人的文化加以理解。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笔者以文化特征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和谐理论,可以用于理解中国人的传播行为。

有助于跨文化理解的中国传播和谐理论

陈国明[1]

(美国罗德岛大学)

J.Z.爱门森译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内容摘要】 本文从和谐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传播活动的一种普遍理论。以九个概念(包括“仁”、“义”、“礼”、“时”、“位”、“幾”、“关系”、“面子”和“权力”)为基础,文中共总结了4个假设、23条原理和23条定律。这些概念的功能作用和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将连续性带入不停变化的中国人传播活动过程。希望这一理论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为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实现跨文化理解提供良好的机会。[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2009;5(2):93106]

【关键词】 中国人传播活动,仁,义,礼,时,位,幾,关系,面子,权力

来自不同学科的大量研究显示,文化和传播之间具有一种互相依赖和相辅相成的关系(Becker,1986;Chen,1995a;Gudykunst&Nishida,1984;Harnett&Cummings,1980;Hofstede,1980;Nakanishi,1987)。Chen和Starosta(1998a)认为,当传播作为文化的媒介而发挥作用时,我们应该说什么、在哪儿说、怎么说就会受到文化的约束。因此,文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同时也会在我们的传播方式中得到体现。

学者们深入地考察了文化对传播行为的影响。比如Hsu(1953)发现,在交流中,美国人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展示个人情感,而中国人更易于以情境为中心、约束个人情感。Ma(1990,1992)也在其报告中说,和北美人相比,中国人不易直白地在传播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情感。此外,各种研究不断地指出: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传播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人更倾向于避免对抗和直接的传播(Lindin,1974;Schneider,1985;Wolfson&Pearce,1983;Yang,1978)。最后,Gudykunst、Ting-Toomey(1988)及Hall(1976)对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传播行为方面的区别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1)较少强调清晰直白的语言信息;(2)通过与语境线索传递重要信息;(3)高度重视和谐;(4)更易于保持沉默和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5)更多地避免直接对别人说“不”。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1)不强调情境;(2)通过清晰直白的语言来传递重要信息;(3)高度重视对自我的表达、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说服力;(4)更易于自由而直接地表达观点以说服别人接受他们的看法。

这些研究表明,为了理解一个人的传播行为、或者说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传播,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这个人的文化加以理解。换句话说,为了实现“跨文化真实”(transcultural realities)[2],人们不得不通过与一种单独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对其加以理解(Epstein,1995)。建立“跨文化真实”的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相似,它要求具有跨文化意识性(intercultural awareness)、跨文化敏觉性(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和跨文化熟练性(intercultural adroitness)等能力(Chen,1989;Chen&Starosta,1996,1998b,1999,2000)。本文意在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加以描述,从而帮助人们在和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实现跨文化理解。虽然在过去若干年中,学者们越来越希望通过关注特定文化的文化特征研究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Benedict,1946;Broome,1996;Condon,1984,1985;Kapp,1983;Stewart&Bennett,1991),但是很少有人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的文化特征进行系统的探讨。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笔者以文化特征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和谐理论,可以用于理解中国人的传播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