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报和非学报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学报和非学报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报和非学报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这里所说的学报是指冠以“大学(学院)学报”为名的纯学术期刊,不包括具有或没有大学背景的“学科学报”,因此,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所说的学报就是指大学学报。在这里,“学报”即指学术报告,顾名思义,学报以发表学术报告文章为主。4)处理好借鉴非学报与科学人文期刊的办刊理念问题。学报应以公布学术成果、抢得先机为己任。

学报和非学报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这里所说的学报是指冠以“大学(学院)学报”为名的纯学术期刊,不包括具有或没有大学背景的“学科学报”,因此,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所说的学报就是指大学学报。在这里,“学报”即指学术报告,顾名思义,学报以发表学术报告文章为主。教育部197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办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由此可见,学报设立的初衷就是反映本校的科研能力。同时,这一初衷多少带有行业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色彩,发展到今日,已是每个学校(专科以上含职高)都具有一种或数种学报,而中国目前高等院校数为2300家。[2]据笔者的粗略估算,收入万方数据库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不同层次的学报为1419家。虽然,高校科研实力之强和科研成果之多是其他研究机构所无法匹敌的,见表1、表2。照理学报在学术期刊的公认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上应该是有较高的指标的,然而事与愿违,据笔者对引证报告的统计,学报的评价指标明显低于非学报类(含学科学报,下同)期刊,其结果如下:学报1419家、平均总被引频次176次,平均影响因子0.206;非学报6009家、平均总被引频次415家,平均影响因子0.519。同时,国内2005年度15个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3种期刊和总被引频次较高的20种期刊虽有《生态学报》等学科学报和大学背景的若干期刊,却没有一家直接以大学学报命名的期刊。[3]同时,张祖尧根据2003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数据统计的结果为高校学报1256家,平均影响因子为0.110,全部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223,也基本吻合了非学报的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学报的影响因子的结论。[4]这不能不引起学报人的思索,学报编辑人员在稿件取舍上不可谓不慎重、编辑加工不可谓不认真、排版格式上不可谓不规范,因而自认为自己工作已做得很出色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是什么原因使取得天时地利的大学学报反不如非学报类期刊?要回答这个问题单从学报内部来看似乎是很难回答的,不过正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如果我们从学报对非学报类期刊甚至是具有学科背景的大众期刊(以科学人文期刊为例)的比较中来看这个问题,又似乎是比较好回答这个问题的,下面即是对以上诸期刊的比较,以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表1 SCI 2005年收录论文数前3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img79

表2 2005年国内论文发表数前3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img80

(资料统计源: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6]

1 大学学报和非学报类期刊及科学人文期刊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列表如下:

表3 大学学报和非学报类期刊及科学人文期刊的比较

(资料统计源: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5]

img81

续表3

img82

从以上比较中尤其是学报和非学报类期刊的比较中,我们大体上能看出学报劣势和优势,也大致能看出学报影响因子低的原因。学报存在着标注规范发表纯学术论文的优势,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例如:1)学报的综合性和论文集形式使专业过于分散而影响栏目的策刬从而使编者难以发挥水平、读者难以较全面的阅读;2)由于学报的窗口意识,使学报定位为发表校内作者的科研成果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又以照顾校内职工评职称而大量发表水平一般的职称论文使稿源质量受一定的影响;3)作者由于过客居多,对其学术背景不了解,使大量内容雷同,引用不当的论文得以出版。[7]另一方面,非学报类学术期刊由于作者挟全国性的学科、部门、行业的优势,或者是因为具有期刊(集刊)的办刊理念优势等,使其在经费和办刊自由度上优于学报,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学科比学报细分,审稿采用国际通用的双盲审稿,作者多为本学科、本行政部门、本行业领导专家,发行渠道也比学报更加畅通,有一定的广告收入可将期刊适度做大等。从而可以约请一些专家和领导撰稿和拒绝一些质量一般的职称论文。一般来说专家的研究成果学术性较强,而领导在政策的解释上具有权威性,从而使论文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

2 对产生学报流弊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关于产生大学学报的流弊及其原因的讨论很多,概括起来,是由于大学学报的自我封闭性与排他性,及现今教育体制下的铁饭碗思想和官气,使大学学报缺少竞争,仅为作者办刊而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要,使大学学报追求形式上的学术性而没有办出自身特色,从而难以反映高校学术水准与学术品位。因此,反映在办刊理念上存在着诸多的认识误区,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办刊宗旨上首先要解决“为谁办刊,办给谁看”的问题。以公布本校学术成果为主的窗口意识已不适合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办刊理念,其结果必然是近亲繁殖,使大量的人情稿职称稿等劣质稿件存在诱因。从而使论文整体质量下降,而论文质量的下降又为吸引优秀稿源带来困难。我们认为现代理念上的学术期刊应该是具有外向性,期刊的读者应该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如果是仅仅是为了公布本校学术成果,那么出版论文集和在其他刊物上发表,不失为一条简单而高效的办法。

2)在期刊的定位上,要解决综合性和专业性的问题。综合性貌似面面俱到,实则多而不精,使读者无所适从,增加了编辑和审稿的难度。因为编辑不可能什么都懂、门门都精,而读者也不可能为其中的一篇论文去订阅全年的期刊。这实际上典型的因稿设刊,而不是因刊觅稿。我们认为即使是冠名是“大学学报”,也应该从学校的专业优势出发,根据办刊的历史渊源决定自己的办刊重点。

3)要处理好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作为学术期刊,学报表现为作者和读者的高度统一。因此,只要学报发表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也就是保存了学术样本的多样性,也就满足了既是作者又是读者的学术研究者的利益。然后,当学报的优秀稿源有限时,是以论文集的形式来多发表平庸之作还是通过设置相应的栏目来满足读者的需要,是值得学报人认真抉择的问题。

4)处理好借鉴非学报与科学人文期刊的办刊理念问题。学报的非商品(公益)性自不待言,已形成共识。学报应以公布学术成果、抢得先机为己任。然而,学报却不能满足于仅仅是刊于世的办刊理念,学报作为一种期刊,非学报和科学人文期刊的某些办刊理念值得学报人借鉴。如:①经济上需增加学报的独立性,学报的拨款应形成制度,版面费、发行费、广告收入等所有的经费收入和必要的支出独立核算。②在栏目策刬、专业细分上也值得学习非学报的做法。③扩大发行、增加广告收入、利用网络办刊等非学报和科学人文期刊的某些营销手段,适合学报的也应加以学习。

3 对学报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于搞好学报工作的探讨和建议很多,一种观点认为学报应借鉴非学报主要是学术类科技期刊的做法进行正确的定位,以现有的稿源的学科优势为基础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来组织好稿源和培养作者,设置特色栏目创特色精品期刊。同时,学报应创新机制,部分脱离学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用稿上杜绝人情稿采用双盲审稿,在办刊和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经费,在管理和用人上要克服惰性并进行必要的赏罚等。[8]总之是以期刊或者准期刊的规律来办刊。

张祖尧认为学报应进行差别化竞争,其根据是和非学报类学术期刊相比,影响因子≥1的学报高校数量略占优势,说明学报在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有一批学术竞争力较强的学报(张祖尧据2003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数据统计表明,影响因子≥1的学报数54种,占影响因子≥1期刊数的35.1%,而非学报占全部期刊数的23.9%)。[9]如A类学报,以部属和全国综合性大学的学报为主,其影响因子大于1。所处的大学不少学科居全国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多,稿源丰富,学报也能吸引较多的优秀稿源,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学术竞争力。A类应以“高新的内容、高学术性”来定位和参与竞争,以进入国际数据库和教育部授权的中国大学学报(如《中国大学·材料卷》、《中国大学·农学卷》等)为目标,以代表国家水平。[10]吸引优秀的稿源为其工作重点,而不必拘泥于内向性和综合性。如B类学报为一些地方性实力院校(含部分以前的部属院校)学报,涵盖的专业较广,但只有少数专业的论文质量较高,并且较高质量的论文由于学报的影响因子低而外流。其竞争策略应以体现本校强势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内容为特色,吸引和期刊特色相符的内外稿源,走出一条从“重点栏目-准专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办成学术水平和内容特色兼顾的学术期刊。如C类学报为地方性的一般院校,以本科和专科及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一般为文理不分的综合期刊,毫无特色可言。应服务于地方并培养专业(或专题)特色,也就是应以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为主。影响因子较低的若干学报可以进行合并,以产生集成效应。

以上观点无疑很有见地的,在这里,数量最大的、影响学报总体质量的是C类学报,其论文原创性、可读性较差,并有一股腐朽之气。从期刊的运行规律来看,需要大大的删减,从评定职称等部门利益来看,又是需要大大地加以保留,因而尴尬也是难免的。关于这类学报的改革,认为进行合并或整合的意见较多。笔者认为减少数量走专业化、地方特色的内涵发展确实是这类学报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出版资源为稀有资源、各所高校又相互独立的前提下,此举没有可操作性。我认为不如转化观念,在原创性论文不多发表文章不能少的前提下,这类学报保持若干特色栏目(1/3的版面)发表原创性的学术论文,而其他的一些栏目可借鉴非学报的做法或落实于应用的行业技术、或落实于时事性理论探讨、或落实于地方建设的理论探讨,其栏目和内容贴近读者。在外表规范表达正确的前提下,写作手法可以灵活、编辑可以风格化,以办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甚至少数有条件的学报可任其转化机制,变成非学报性的学术期刊和科学人文期刊。

当然,正是卢嘉锡院士所说的那样,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龙头和龙尾,学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完善,也离不开教育体制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引入,职称、研究生毕业对论文评定的改革。学报作为学术生态链中的一节,离不开其成长的环境。只有这些条件改善了,学报的影响因子和可读性才会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钱荣贵.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J].编辑之友,1999(3).

[2]新华社.斯坦福大学校长:高校扩招影响教学质量[N].成都商报,2006-7-17(4).

[3][5][6][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科技期刊研究,2007(1):24~33.

[4]张祖尧、许惠儿、薛荣.提高高校学报学术竞争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256~259.

[7]俞亚山.浅析论文造假的盛行及成因[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8]杨中启.高校学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323~325.

[10]张文娟.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自主创新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