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自“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后,我国文化产业在1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明显表现出地区性的差异和特点,因为我国有2000多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这有利于让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文化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自“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后,我国文化产业在1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明显表现出地区性的差异和特点,因为我国有2000多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得好,文化产业既要有国家级的“航母”,也要有数量众多的“小船”。另一方面全国各地也形成了一些共通的、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模式。这有利于让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文化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建设与物质家园相匹配的精神家园,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一定要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地区性的差异和特点来看,全国各地都有“故事”、有个性、有吸引力,都在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作为西部的一个文化大省,近年来四川省在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下,使文化的力量、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进一步认同。灾后文化重建及其精神文化抚慰活动的开展,为整个四川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背景支持;尤其是四川省在注重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方面,坚持以规划为前提、以惠民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流程、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本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品牌为核心的理念,探索和实践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同时,也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做法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调整并积极的实践。例如,在空间布局上,调整了以往更多关注东南沿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有意或无意忽略、淡化了内陆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注重了“文化产业需要小船”的县域文化产业带的发展;在产业规模上,调整了只重视文化产业航母的打造(大集团带大产业),而忽略和淡化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思路;在产业业态上,调整了以往更多注重现代文化产业如电影、动漫和网络等的思路,注重了把传统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开发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等等。[1]虽然目前四川文化产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只占3%左右的比重,但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仅从静态的四川省内的角度看,2010年四川省21个市州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均比2009年增长8%以上,有12个市州增速超过13%,呈持续较快增长态势。从分类支出看,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食品支出平稳增长,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进一步下降,消费结构继续改善,成都、德阳、绵阳、雅安、资阳等市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0.4。二是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支出大幅增长(比2009年增长20%以上的市州分别达到10个和13个),以旅游休闲消费(不少市州的增速超过30%)、汽车消费为主要代表的新兴消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生力军。这些情况和数据预示着,富有生命力的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孵化”的过程中,正在选择最佳的破土而出的时机。

广大人民群众能否积极参与并且乐于参与,是检验文化活动是否成功的试金石,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搭建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很重要的关键因素。全国各省、各地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的探索和总结;也经常可以看到“××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甚至以“明星”“大腕”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等等。就是说,如何在特色文化滋养的创意中无中生有,把“本地制造”形成有特色的“本地创造”;如何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如何使文化资源,既能增加就业和收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也能增强当地百姓的文化自信。简言之,选择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内容生产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即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很重要的。

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文化产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定国家或地区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方略,包括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策略、产业政策措施等。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有三个主导因素:政府、市场和资源。

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主导因素,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大致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资源主导模式三种,其各自典型的范例可分别从西安的曲江、广东的深圳和北京的怀柔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中,找到一些共通的、操作性强的启示。

(一)曲江模式[2]

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东南,发展区域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曲江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美,然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反而在新时期成为曲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实现突围成为曲江不能回避的现实。2002年,曲江在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和发展形势的情况下,舍弃旅游度假,改打文化牌,给旅游项目赋予文化内涵。之后曲江新区每年按照“人文西安”的城市主题定位,以“讲故事”的模式推出一个个文化大项目,陆续投资230个亿修复打造了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旅游文化品牌,唐文化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粗具规模。2010年,曲江景区共接待市民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76亿元。

建设中,曲江新区管委会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的“文化+旅游+城市价值”的运作方式,不依靠政府投入,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实现土地的增值和利用。曲江新区开发初期,地价每亩20万元无人问津。曲江新区投资建设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并引进大唐芙蓉园等重点工程,随着区域环境的优化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地价飙升至每亩50万元,解决了曲江新区初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问题。

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虽然解决了,但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畅通的产业融资渠道。为此,曲江新区通过设立文化基金和融资基金两大基金体系,依靠资本运作拓宽文化产业资金融资渠道。除了每年2亿元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外,还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银行授信融资、银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吸引了30家投融资企业落户曲江。与此同时,曲江新区还瞄准国际前沿,相继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合作签约,以大明宫、法门寺、曲江会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核心,双方建立了合作的对接班子和磋商机制,开展了一揽子金融打包服务,解决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曲江新区在核心区内规划了出版传媒产业区、国际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区、动漫游戏产业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影视产业区、艺术家村落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西安广播传媒投资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报业传媒、西安嘉汇汉唐书业、陕西沙龙传媒、未来出版社销售公司等一大批一流传媒企业相继入区。“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也被明确定为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1.02亿元,占GDP比重5.54%,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达到20%以上。

2006年5月,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8月,曲江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08年5月,曲江新区又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的“曲江模式”也成为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代名词。

曲江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常见的模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比较薄弱,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曲江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文化投融资体制,通过城市运营的方式来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外商,唱响“我投入,你创业;我服务,你发展”,形成文化人才、文化企业的积聚效应,文化旅游业、影视业、会展业、传媒广告业、出版业等文化产业迅速积聚曲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区,打造出文化产业“航空母舰”。

政府主导,并不是全要政府投资,曲江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在曲江,几乎每一个项目都被划分成核心区和辐射延伸区两个部分。核心区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场馆,这部分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自筹解决;辐射延伸区主要通过文化产业区域扩展,利用扩展区域的土地收益、后期房地产开发收益,来补充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部分。例如,西安曲江文化投资公司成立后,采取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自筹资金,自担风险,相继承担了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所需资金全部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

(二)深圳模式[3]

深圳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市场相对成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的文化产业也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创新上,东部沿海城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表现出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特征,初步建立起了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市场体系、政策环境与保障措施。

深圳市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口号。2004年提出打造“设计之都”的目标,旨在通过发展设计壮大城市经济。2005年确立了将文化产业作为继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之后的第四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在政策引导和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深圳文化增加值以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发展。2010年深圳的文化产业增加值602.04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2.5%上升到6.3%。2010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981.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47.5∶52.4,已经实现“三二一”的良好态势。目前深圳已建成的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45个,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或园区。下面以实地考察的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大芬油画村、F518时尚创意园为代表,分析文化产业园区深圳模式的成功之处。深圳逐渐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科技+金融+创意”模式,目前已经获得共识,并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

“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深圳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37亿元,占全市GDP的6.7%。尤其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音乐、互联网信息服务、高端印刷等领域涌现了一批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像腾讯、迅雷、A8音乐、华视传媒、环球数码、亚太传媒等企业在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8%。

除此之外,“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已形成。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数码产品、珠宝、服装、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深圳效率”向“深圳质量”“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诸多成功做法,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该模式已经成为今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呈现明显的外向型特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总值约为1116.88亿美元,而深圳文化产品出口比重占全国的20%,深圳已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深圳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对市场手段的高度重视和灵活运用。以大芬油画生产基地为例。

大芬是深圳市龙岗区的一个只有300多居民的小村庄。现在,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基地,一年售出的“行画”多达600万张,年销售额达1.4亿元。在占了美国油画市场份额60%的中国油画中,“大芬油画”占了其中的80%。大芬村从改革开放前年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贫穷小村落,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达3.4万多元的现代化新城区,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被文化部评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大芬有3000多名画工、画师和画商,300多家画廊和700多间油画个人工作室、油画作坊,形成了一支色彩缤纷的油画产业大军,他们通过产业性的企业化运作,形成了“画家+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模式。在市场的主导下,画家、代理商和经纪人分工明确,职责到位,构成大芬油画市场的主体,从事油画创作与生产的龙头企业和专门负责承接订单以及市场营销的经销代理商,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造就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油画交易市场。同时,催生了高度关联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形成了集生产、交易、培训、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圈。

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是市场要素的五个基本方面。在大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作用下得到了最优配置,呈现出趋大、趋强和规范的特点。

大芬油画村的崛起,是文化需求与市场需求共同催生的产物。

(三)怀柔模式[4]

怀柔地处北京东北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素有“京郊明珠”“首都后花园”之美誉;交通条件优越,位于“首都半小时经济圈”之内。然而,相对于北京其他郊区县而言,除了自身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怀柔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并没有显著优势。

2006年,中国(怀柔)影视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怀柔正式吹响了大举进军文化创意产业的号角,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影视产业为龙头,原创艺术、文艺演出和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到怀柔,便不得不提起怀柔影视产业的发展,而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以下简称“怀柔影视基地”)这个一直朝着“东方好莱坞”目标前行的影视产业集聚区,正在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以下简称“中影数字基地”)为核心,逐步向集影视创意、拍摄、后期制作、影视产品交易、影视旅游等于一体的专业功能聚合型国家级影视基地发展。

目前,怀柔影视基地已经成为了国内名列前茅的影视产业发展中心,其生产能力占全国影视生产能力的60%,并承担全国一半以上的影视后期制作任务。随着中影数字基地的入驻,《大宅门》《倚天屠龙记》《梅兰芳》《建国大业》《赤壁》《红楼梦》(新版)《西游记》(新版)等众多影视大片都在这里诞生。“中国影都”的称号对于怀柔来说已经是名副其实。与其他的影视基地不同,怀柔定位于国内首个、国际领先的新一代专业功能聚合型影视产业基地,它以打造完整的影视产业链为目标,规划建设影视后期制作中心、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影视拍摄中心、影视展示与传播中心、影视版权交易中心、影视动漫制作中心、影视教育培训中心、影视制片公司集聚中心、影视旅游中心等九大产业功能中心。

怀柔影视基地的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休闲产业、原创艺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怀柔区整个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方面,除景区游、山水游、民俗游等传统旅游外,以影视体验为主题的影视游、以观赏中外各式珍稀老爷车的汽车游等旅游新亮点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全区内逐渐形成“历史文化游”“原创艺术游”“民俗文化体验游”“影视文化游”四位一体的大文化旅游格局。在原创艺术产业方面,2009年怀柔区新增艺术品交易类企业44家,原创艺术类企业累计达到300多家,成为怀柔区继影视产业之后又一成长性良好的重要行业。

怀柔模式的形成既离不开怀柔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等因素,也离不开决策者的英明决策,同时更离不开怀柔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对资源的整合。怀柔没有像很多地方一样,将当地的自然、民俗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资源开发的首选,而是敏锐地抓住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的影视基地为核心的资源予以重点开发,并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