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图书见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是以这种形式设计的,统一的格式也便成了一个出版机构的本色。高鲁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紫金山观象台行政主任等职负责筹建。它的前身便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这是中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机构,一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1929年2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1941年1月至1950年5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img251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出版标记

笔者没有想到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也有一枚设计得相当别致的出版标记,标记图案为五角星,五角星的四边相连,组成五个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中各印“天”、“文”、“研”、“究”、“所”五字,并在三角形的尖端部分分别绘有一个小图案,能隐约见到像是闪电、月亮、龟蛇等。有人说,这些小图案像是主理春夏秋冬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种动物,也被称为“四灵之物”。在中国古代,把天空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七大星区,“三垣”环绕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有“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即东方星象如龙,西方星象如虎,南方星象如鸟,北方星象如龟、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星相随之转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冬春之交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由此一说,再仔细观看,并无闪电、月亮,而像是:龙、虎、鸟、龟、蛇。

在五角星中央,由四边围成一个五边菱形,中间为中华民国国徽图案,国徽圆中有两篆字“中央”——一枚出版标记,如此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形象与面目,实属少见!

见到这枚出版标记的图书,是李铭忠、高平子合著的《一九三六年南京日偏食之观测》,出版标记就印在封面下方中央,相当醒目封面设计也很规整对称,从上至下分别印有中英文的出版机构名称、书名、作者名以及出版标记和此书文字来源。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图书见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是以这种形式设计的,统一的格式也便成了一个出版机构的本色。在封面“此书文字来源”处,印有“自中国天文学会出版宇宙第七卷第四号重印”,一段小小的文字,隐含着“历史”,这历史得从中国天文学会、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以及它的创办者说起。

先得从创办者高鲁说起。高鲁,生于1877年,字曙青,号叔钦,福建长乐人。1905年留学比利时获工科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经高鲁倡议,中国天文学会于1922年成立,高任第一届会长,改《观象全报》为《观象汇刊》,后因经济拮据改为《会报》,每年一册;从1930年7月起恢复月刊,定名《宇宙》,到1949年共出版12期。此书封面文字“自中国天文学会出版宇宙第七卷第四号重印”,也便有了“出处”。1927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会通过将中国第一座天文台选址紫金山。高鲁三次登上第一峰,并聘请李宗侃进行建筑设计。几经研究,天文台建在紫金山第三峰,即天堡城下。高鲁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紫金山观象台行政主任等职负责筹建。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紫金山第三峰,海拔267米,东经118度49分,北纬32度04分。天文台于1934年9月建成。它的前身便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这是中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机构,一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1928年2月,高鲁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img252

《一九三六年南京日偏食之观测》封面

随后两位所长,一个是厦门人余青松,生于1897年,留学美国,先学土木建筑,后攻天文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1929年2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第三任所长是张钰哲,生于1902年,福建闽侯人。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华”。1941年1月至1950年5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

三个人物把一段历史串了起来,人物与历史融为一体,就像星空与天体融为一体……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图书,笔者还见到过四种:《流星论》(陈遵妫著,1930年6月版)、《世界历》(余青松著,1936年版)、《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日全食北海道队观测报告》(余青松、陈遵妫著,1936年版)和《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九日日环食》(陈遵妫、李珩著,1947年5月版),记得在这些版本封底,均印有这枚五星出版标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