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社采编机构

报社采编机构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报社采编机构报纸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印刷媒介产业体系。美国报社内的机构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经营与管理部门,另一块是编辑部门。报纸除广告以外,其他一切与内容相关的事务,归编辑部管理,其余归属行政经营与管理机构管理。经营与管理机构由总裁负责,设副总裁若干,通常兼任其他下属机构的主管,有的兼任部主任。这是美国报纸编辑部门机构设置的最大特点和最统一的做法。

二、报社采编机构

报纸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印刷媒介产业体系。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形式最有利于大型报业产业实体高效运作?这是中国报人十分关心并仍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的一个课题。事业型报业产业机构和产业型报业产业机构的设置在形式上差不多,无非是由采编、人事、发行、公关、财务这样几个主要部门构成,但在具体的运作上和实现的目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以美国的报纸为例,美国日报的最高长官是发行人,通常由报社老板兼任,如纽约时报集团公司董事长苏兹伯格就兼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和《纽约时报》发行人。少数报社的发行人由老板选聘,但也会占有较多股份,如《纽约邮报》的发行人就不是老板,而是该报老板默多克聘任的。发行人一般并不过问报社具体事务,日常工作由发行人之下的助手——总裁(小型日报称总经理)负责,但总裁负责的主要是行政和经营管理,基本无权过问编辑部事务。总编辑通常兼任副总裁,直接向发行人负责,无须向总裁报告工作,因此,总编辑可视做报社的准二号人物。在很多报社,社论版主编与总编辑平级,也直接向发行人报告而不受总编辑控制,以体现评论的独立性(不受新闻和广告业务影响)。

美国报社内的机构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经营与管理部门,另一块是编辑部门。报纸除广告以外,其他一切与内容相关的事务,归编辑部管理,其余归属行政经营与管理机构管理。

经营与管理机构由总裁负责,设副总裁若干,通常兼任其他下属机构的主管,有的兼任部主任。典型的经营与管理机构有广告部、发行部、财务部、计划发展部、人事部、对外关系部(有的称公关部)、印刷厂、总务部。

编辑部由总编辑负责,下面又分为两块,一块是新闻编辑部,另一块是社论评论部。社论评论部下设社论版和评论版,各由一名主编负责。很多情况下,社论评论部的总负责人就是社论版主编。社论版日常业务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社论委员会,由主编和主要评论家组成,负责确定社论或重要评论的选题。

新闻编辑部由总编辑负责,设执行总编、副总编、助理总编若干。新闻编辑部统统采取分类制,并实行采编合一,即将同类的编辑记者置入一个部门,不设单独的记者部。这是美国报纸编辑部门机构设置的最大特点和最统一的做法。新闻编辑部通常设本地新闻部、版面编辑部(负责版面设计和具体稿件文字修改)、国内部、国际部、经济部、艺术与娱乐部、体育部、副刊部(负责各类专版)、星期天刊部、摄影部(通常包括美术组)、网络部(负责本报互联网站)、图书馆(或称图书资料中心,负责图书资料保存、查询和业务研究,如,《洛杉矶时报》就拥有一个有约50名工作人员的大图书馆,也有些报社的图书馆归属行政经营部门管理)、记者站等。上述部门中,以本地新闻部、体育部、副刊部和星期天刊部较为庞大。本地新闻部通常负责对本地各主要领域的采访,类似1993年以前《深圳特区报》的要闻部,但有些报社的本地新闻部还包括新闻评论,设有专栏作家。美国城市日报,特别是那些4开的城市日报都很重视体育,因此,体育部较庞大,而且体育记者分工很细。副刊部包括了各类专版,如生活、食品、科技、健康、教育等专版,拥有自己的编辑和作家。星期天刊包括大量的副刊、专版、周刊之类,所以很多报社专设一个部门来运作该刊。在没有星期天刊部的报社,其副刊部会更加庞大。

下面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个案来分析美国报纸编辑部机构设置问题。

《纽约时报》编辑部约有1100人,其中60%在纽约市,其余在外地。

新闻部的高层负责人依次为总编辑、执行总编(以上两人各设秘书或助理1人)、副执行总编(两人)、助理执行总编(6人)、协调执行总编(associate managing editor,3人)、高级新闻编辑、图片主编。

各部门情况如下:

图书信息中心,设主任1人。

新闻办公室,负责编辑部的总务、人事、办公用品供应、秘书们的管理等,由一名协调执行总编负责,设高级经理、各部门事务经理、人事经理各1人。

社论版,设主编1人(直接归发行人领导,并配行政助理1人),副主编1人(配行政助理1人),助理副主编两人,社论委员8人。

评论版,归社论版主编领导,另设主编1人,来信编辑两人,国际事务评论员1人,其他专栏评论员5人,文化社会专栏评论员1人,自由专栏评论员1人。

国内新闻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白班编辑、夜班编辑、周末版编辑各1人,助理编辑1人,宗教记者两人,社会政策记者1人,另设国内教育版(《纽约时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相应力量的配备也很强大),含正副主编各1人,记者6人。

国际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助理主编两人,另设驻联合国记者站,含首席记者和记者各1人。

城市新闻部,设主编1人(配行政助理1人),副主编1人,地方版编辑两人,助理编辑两人,任务编辑1人(负责向记者分配任务),企业和周末版编辑各1人,专栏作家3人,记者23人,另设驻警察局、纽约州首府、市政厅、纽约市各区及附近重要城市记者站11个,各含首席记者1人、普通记者1~2人。

经济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任务编辑1人,夜班编辑1人,其他编辑5人,分别负责世界经济、市场、媒体经济、劳务市场、网络等版面;设专栏作家4人,记者19人,分别负责消费、经济、能源、食品、工业与环境、保险、媒体与娱乐、兼并、证券、税务、技术、电信、华尔街等领域新闻和调查性报道;另设技术版,含主编1人、技术版编辑1人及记者4人。

文化部,设正副主编及助理主编各1人,编辑两人,图书、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电影、电视、剧院、儿童、餐馆等领域专栏作家或评论员25人(其中仅音乐评论家就有6人,分别负责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国内音乐),记者16人(有的兼专栏作家)。

科学与健康部,设科学主编1人,编辑两人,专栏作家两人,科学作家3人。

社会事务部,设主编1人,记者若干。

特别报道部,负责调查性报道,设主编1人,记者可从各部临时借调。

体育部,设主编1人(配秘书1人),副主编两人,图片编辑3人,助理编辑两人,企业编辑1人,专栏作家11人,记者24人。

副刊部,设正副主编各1人,时尚、人物等评论员、专栏作家、记者共6人;另设饮食版,有正副主编各1人,专栏作家及记者6人;设房地产版,主编由副刊部主编兼任,设副主编和助理主编、编辑各1人,记者5人;设星期天时尚版,副刊部副主编兼该版主编,设副主编1人,专栏作家和摄影记者各1人;设电子科技版,负责消费类科技,有正副主编各1人,专栏作家及记者5人;设劳务市场版,有主编1人,专栏作家和记者各1人。

摄影部,设主编1人,副主编1人,摄影记者39人。

网站公司,负责《纽约时报》网站,设正副总经理及助理总经理各1人,主编1人,执行主编1人,编辑5人,各领域制作人24人;另设《今日纽约》组,负责在网上发布关于纽约市艺术、娱乐、餐饮、购物、运动、休闲、事件等指南性资料,设经理和编辑各1人,制作人3人。

星期天刊部,负责编辑出版星期天刊除新闻以外的各种内容,设14个小组(版),含各组正副主编及采编人员共84人。

外地记者站,共11个,其中以驻华盛顿记者站最为庞大:设主任1人,主编1人,副主编1人,白班编辑、夜班编辑、周末编辑、国际编辑各1人,经理1人,首席记者4人,任务记者1人(负责值班并分配采访任务),普通记者35人。

img6

图2—1 美国典型的报纸部门结构

综合前述编辑部机构设置及管理流程,可发现美国报纸编辑部的管理,以采编直接见面、指挥迅速到位、管理高效准确见长。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崇尚“扁平”管理,讲究运作效率。在20世纪中叶,现代化大型日报发展成熟和技术更新加快后,报纸日常工作的分工就更加严密精细,老板或发行人根本无暇顾及各类具体事务,而将主要工作交由总经理、总编辑等高层管理人员负责。但层层向下分工的结果,也会导致管理链条增长,影响效率。近年来,在美国流行着一种“扁平式”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拉近最高管理层与基层一线的距离,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相对于“纵深式”模式而言,“扁平式”增加了横向的部门设置,使高层管理者控制面增宽,穿透力增强。体现在报纸的编辑部,就是总编辑直接管理的部门多,而部门以下尽量不再设机构。老总们可就选题策划等业务事项直接与一线采编各部门商量,听取意见,各部主编也随时可将想法上达编辑部最高层。因此,相对于国内有些报纸开始把面包做厚(在采编各部与高层管理中间增加“中心”等管理层次)的趋势,美国报纸早已纷纷将大饼摊薄(二级部门增多)。美国报业界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每天生产不同产品(不同内容)、随时要对外界变化做出判断并进行决策的报纸来说,是合适的。

第二,编辑指挥记者,不设中间环节。就编辑部而言,美国的报纸严格实行总编辑负责制下的主编(编辑)责任制,编辑部方面一切事务(有的报纸社论另有主编负责),总编辑一人说了算,发行人通常不再过问。就位于采编第一线的各部而言,由主编或编辑决定记者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并对其工作质量和勤勉程度予以评价。记者将任何采访线索或选题想法直接告诉本部主编或编辑,主编或编辑也直接将自己的编辑意图和选题策划下达给记者,并随时检查记者完成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当需要决定一名记者的去留时,其直接上司——本部主编的意见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记者没有定额,实行动态管理。美国报纸的经营与管理者一般不给记者制定按月或按周计算的发稿数量定额,重点是管理好编辑。他们认为,过于明确的定量,会将记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应付工作而不是创造性地劳动上来。定额制度出不了《华盛顿邮报》那样的“水门事件”记者。老总们也承认记者工作会有忙闲不均的情况,但认为差异不会很大,因为有编辑在调节。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报纸,特别是影响大的优秀报纸,对记者的选聘要求很严。各大报编辑部基本上不从学校直接进人,而要求应聘者有职业经验。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流报纸,只聘用有5年以上从业经历的人当记者;《巴尔的摩太阳报》、《费城问讯报》等著名报纸也要求应聘者的实际从业经验不少于3年。总编辑们认为,他们选择的是热爱报纸事业并擅长报纸事业的人,想发财或心有旁骛者不会来当记者,报纸也不会要他们,这一点只要考察他们以往的经历就可看出。事实上,美国报纸,特别是那些较为知名的报纸的记者,都很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谁也不愿给人以偷懒的印象。

第四,专业分工细化,要求熟知本行。美国报纸编辑部各部门的分工很明确,并要求其带头人熟知相关领域的情况。例如,经济部的主编或记者大都有财经方面的教育背景,一位经济部主编如果没有财经方面的学位,在美国同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也大体如此。但这并非表明一个学经济的或学科技的学生就可以干好报纸工作。美国报纸要求采编人员掌握相关领域的报纸工作的规律和特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经济或科技专家。美国著名高校的新闻学院普遍开设科技和经济新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班,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新闻界这方面的需要。很多大报在各部门内部也作进一步的细分。如《纽约时报》的艺术部,就有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各类记者,在音乐方面还再分为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由不同的记者去完成。记者一旦分工,就不会轻易改变。记者被要求熟知有关领域的专家或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详细情况,一旦报道起来,各种背景应用得心应手,使报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提倡业务讨论,民主气氛浓厚。在美国各报编辑部,听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是“discuss”(讨论)。各部主编和自己的副手们每天要就上版的稿件“discuss”几次,编辑和记者之间常常就选题“discuss”。社论的选题通常由社论委员会决定,而社论委员会每周至少召开三次会议“discuss”各类选题,这时社论版主编只是一个召集人,各委员(由本报主要评论家组成)可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连发行人都会来听取大家的意见。会后则由评论作者与社论版主编商讨临时产生的选题。即使在时间很紧迫的编前会上,总编辑也设法让所有与会者都发表意见。

前面说过,中国的报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事业型的机关党报;另一种是产业型的自主经营的报社。在事业型的报社中,由于报社是国家的宣传舆论机关,不需要从事经济活动,报社的主要模式是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中,总编辑实际上只是一个召集人,负责召集编委会会议,具体组织实施编委会的决议,主持报社的日常工作。总编辑由党的各级组织部门委派,由党授权管理同级党的机关报的编辑出版业务。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地保证报纸时刻都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舆论宣传工作。这种类型的报纸的典型例子就是《人民日报》,其组织结构如图2—2所示。

img7

图2—2 《人民日报》的组织结构

在产业型的报社中,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和总经理分工负责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的组织管理体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中,社长是报社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向上,他对上级党委负责;向下,他对报社的编辑部门、经营部门、行政部门的工作负最高责任。这一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编辑业务和经营与管理业务分离,责权明确,便于编辑人员与经营人员、行政人员各司其职,有利于加强报社的经营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